◎本刊主笔 刘国伟 特约撰稿 水木
“我们对于快节奏的生活是如此崇拜,以至于我们忽视了这种生活方式给我们的健康、饮食、工作、人际关系以及环境所带来的种种坏处。”这段话,是现居伦敦的新闻记者、畅销书《慢活》作者卡尔·欧诺黑(Carl Honore)讲的。他鼎力提倡的慢活主义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什么叫“慢活”?慢生活更加环保和感觉幸福吗?让我们先慢慢地阅读本期“聚焦”栏目系列报道,了解一下慢活主义的社会历史沿革和发展轨迹吧。
——编者
有西方心理医生把追求“慢活”的方式叫作“找到你心中的乌龟”(find your inner tortoise),在此文中,我们不妨把这句话改成“找到你心中的蜗牛”(慢食、慢城组织标志)。慢活主义最早是由慢食运动引发的,后来逐渐衍生出慢旅行、慢设计、慢工作等等各种表现形式。从1986年滥觞至今,慢活主义在世界上已经有了近30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国,为了抵御和应对快速发展中的社会和人心产生的浮躁,近年来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慢活践行者。
1986年,意大利罗马的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开业,它坐落于历史上著名的西班牙广场,紧挨着阶梯。一天,意大利记者、美食专栏作家卡洛·皮特里尼(Carlo Petrini)看到了令他痛心的一幕:几十个学生围坐在广场台阶上,人人手持一个汉堡,正以最快的速度集体大嚼特嚼。
在以传统美食自豪的意大利,这近乎“羞耻”的一幕激怒了美食家卡洛。就在这一年,他带领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意大利的一个小村庄发起抵制快餐、倡导“慢食(slowfood)”的活动。他发出警告:“我们成了速度的奴隶,我们都感染上了同样的病毒:吃速食。我们必须从餐桌开始反抗。”抗议者们决心抵制以快餐和跨国公司超市食品为特征的饮食文化,倡导具有传统和地方特色的烹饪方法,采用当地种植的蔬菜和养殖的禽畜。
他们的主张得到很多人的支持。1989年,15个国家的代表齐聚巴黎,签署了《慢食运动宣言》,同时国际慢食协会正式成立,其标志是一只蜗牛。
2004年,慢食运动倡导者卡洛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年度人物,对其的评语是:“慢的革命者”。
走上正轨的慢食运动除了坚持最初的愿景,目标也变得越来越清晰:食品生产不图速度快和规模大,扶持小规模的家庭农场;反对使用农药;向包括监狱犯人在内的公众传授园艺技术,提倡良知消费,不购买对人类、动物和自然环境造成伤害的商品。慢食运动的口号是:“优良、洁净和公平的食物”。
据国际慢食协会官网发布的最新信息,目前其分支机构已遍布世界150个国家,约有1500个分会,超过10万名会员。协会旗下约有400个“食材守护”(Presidia)项目,专心保护各地最具特色的农产品和加工食品;还有约1000个“非洲菜园”(Gardens in Africa)项目,给非洲的小型农业生产者以资助;以及约1500个“味道方舟”(Ark of Taste)项目,致力于保护受环境恶化和工业化生产模式威胁而濒危的食品。
雨中“慢”步 王建华/摄
国际慢食协会总部设在意大利都灵附近的小镇布拉(Bra)。布拉明确规定:禁止车辆进入老城区的某些街道,在一些历史建筑区域禁止连锁超市与霓虹灯;给予家庭式小型产业最好的店面;市政府补助建筑物翻新,采用能展现当地特色的金黄色灰泥与红瓦顶。为了避免人们工作过度,布拉的每家小型食品店都会依据意大利传统,星期四、星期天休业。
协会在布拉还开办有美食学院,提供有关食品科学、文化和旅游方面的课程。从2004年开始,协会每两年在都灵举办一次名为“地球母亲”的大会,重点推介来自世界各地小规模生产者们制作的优质特色食品。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慢食协会忙碌的一年,几乎每个月都组织活动。譬如1月在德国柏林发起“我们厌倦了”,30万农民、养蜂人和消费者上街游行,希望改变现有食品体系;3月,巴西女厨师雷吉娜·切利现身意大利,为大约100个人烹调她最拿手的巴西“贫民窟有机食品”;4月,协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发起了“喂饱5000人”的免费午餐活动,所采用的食材都是不符合超市零售标准,原本要被扔掉的果蔬,诸如畸形土豆、歪扭的胡萝卜和特大号茄子等,目的是反对食品浪费;8月,协会发起了毛里求斯地球市场活动,宣传慢食哲学;10月在都灵举办了“地球母亲”展销会,吸引了22万人,而都灵市区的人口也就100万。
国际慢食协会2006年在意大利都灵举办“地球母亲”活动,有9000多人参加。
现代城市生活的千篇一律与快节奏,虽然有令人兴奋的一面,但也越来越令人沮丧和疲惫。人们苦苦思索如何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
1999年10月,在慢食运动的启发下,“慢城”的理念终于成型。在意大利小城格雷韦因基安蒂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市长保罗·萨特尼尼陈述了对城市发展的看法,他认为应在提高生活质量、保护地方特色上下功夫,重建健康的城市生活。
他的发言引起奥尔维耶托、波西塔诺和布拉(国际慢食协会总部所在地)3个小城市长的共鸣,4位市长一拍即合,慢城运动由此起航。2001年3月,“国际慢城协会”的名字正式确定:慢城(cittaslow)——生活美好的国际城市网络。总部设在奥尔维耶托,其标志是一只黄色蜗牛,背上驮着一顶用富有历史感的建筑组成的皇冠。
加拿大摄影家格里高利·科尔波特历时数年拍摄的“慢摄影”系列作品《尘与雪》之一
最初,慢食被认为是少数美食爱好者的雅好,后来变成更广泛的文化议题,并衍生出慢城。国际慢城协会官网认为,“这是一种思维方式:关于环保,提倡使用当地食物和货品,并避免城镇之间的同质化。”
慢城的主要目标是将慢食哲学扩大到地方社区与城镇中。其理念赋予人以主角地位,珍惜公民健康、珍视工艺品和未破坏的风光,人们可以在广场、剧院、店铺、咖啡馆和餐厅中体验缓慢而静的生活。慢城不仅关注饮食,它还关注城市生活的每一方面,把快乐置于利润之上,把慢慢享受置于速度之上。它不仅要放慢城市步调,更是创造一个更幸福的环境。
2001年,有28个意大利城镇签约加入慢城联盟。2006年,慢城网络进入德国、挪威、英国和美国等欧美国家。截至2014年11月,全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92个城镇加入了慢城协会,仅意大利就有74个,不愧为慢城运动的发源地。国际慢城中国仅有两个,一个是南京市高淳区的桠溪镇(2010年授予),另一个是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的雁洋镇(2014授予)。去年6月19日,在荷兰举行的2014年国际慢城协会年会上,雁洋镇成为继桠溪镇之后的中国第二个国际慢城。
由于“慢城”头衔能给一座城市带来形象加分,近年来全球不少国家挤破了脑袋等待加入慢城协会。但是,慢城协会在准入上有严格要求。根据《国际慢城宪章》的规定,申请入会的城镇人口不能超过5万,饮食和生活方式必须健康,技术上符合可持续发展,自然环境纯净,风俗习惯和文化遗产保护良好,支持当地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等。成为慢城协会的城市还需要每年缴纳会费。人口规模小于1000人交600欧元,1000 ~5000人交750欧元;5000 ~1.5万人交1500欧元,1.5万人~3万人交2500欧元,3万人以上交3500欧元。
国际慢食协会发起人卡洛·皮特里尼
以快速发展著称的当代中国,各种慢活理念也开始在国人中得到认可。国内不仅有了两座慢城,国际慢食协会还在北京、上海、西双版纳、香港和澳门5个城市建有8个分会;“食材守护”项目也将青藏高原牦牛奶酪等特色食品纳入加以保护;将资本引入小型食品企业和可持续农业的慢钱活动,也逐渐成了气候。
相对于流水线生产、超市廉价消费品、团购、拼团游等概念而言,慢活奉行的一套吃穿住用行方式往往更费金钱和时间精力,于是慢活主义者给国人造成一种印象,即慢活是设计师、艺术家、企业家等成功人士的专享,普通人忙着养家糊口,想慢也慢不下来。慢活是奢侈的。确实,在中国有钱有闲的人更容易接受这种生活方式。但是,生活中巨大的精神压力加速了普通人的自我认知,不少人认可并已在生活中践行这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在微信朋友圈晒图,居家烹饪、自制手工、自制酵素、参加农场劳动、在家厨余堆肥……在城市,这种追求目前已经形成一种小气候,认可的人群越来越多。北京、上海也有餐厅推出慢食活动,聚拢气味相投的人群。而那些逢周末到有机农夫市集采购的人群,也是慢活主义的拥趸。
还有一些生活方式的领军人士,不仅自觉施行一套慢活哲学,还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带动了一批人、一个地区、一个领域。其中的一个典型,就是在慕田峪长城脚下开餐厅的唐亮、萨洋夫妇。
美籍华人唐亮在美生活多年,后与美国丈夫萨洋一起改造废弃校舍,开了这家经营西餐的小园餐厅。作为慢食协会的会员,餐厅遵循慢食理念:采用当地按自然规律生产的当季果蔬,传统烹饪方法,无添加剂,手工制作,雇佣当地人,奉行公平原则等等。在小园用餐是一种享受,可以看到远处的长城。唐亮在接受《环境与生活》采访时表示,3年前她专门去过意大利慢食小镇布拉,布拉慢食学院的学生也由老师带队,来中国到小园餐厅交流学习。
唐亮女士强调,慢食不仅指慢慢地吃,更是一种生活理念。餐厅举办过慈善性质的“慢食周六”活动,有三四百人参加,每个人收取一点费用,所有收益最后捐给周围的3个村子。
针对是否只有成功的高品位人士才“慢食”的问题,唐亮认为这是误解,“参加我们慢食活动的各种人都有,那些买不起进口食品的人,反而只能吃当地食品,减少了运输,同样也减少了各种污染。”
2014年3月,奥巴马夫人米歇尔游慕田峪长城时,还自带部分食材在小园餐厅用了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