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伟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新郑 451150)
目前,互联网已经深入渗透到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多媒体走入大学课堂,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向传统教育模式提出挑战,翻转课堂的试验和研究已取得累累硕果。英语文学,作为以英语为载体的文科课程,不同于理工、工程课程,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它既是语言课,又不只是语言课,所承载的内涵远远地大于语言课,涉及文化、社会、心理、哲学等各个层面。从大的方面说,它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人文修养,给学生提供精神栖息和思考的家园,从小的方面看,其可以增加学生对英美本土文化的了解,培养文学品味和鉴赏力,并有助于写作和语言能力的提升。作为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必修课,在网络普及并广泛影响着教育的环境下,英语文学课程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呢?当众多的研究致力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强化英语文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时,弄清网络对于英语文学课堂影响的方方面面应该算是较为基础的探究。
毫无疑问,网络环境对于英语文学课程的影响是广泛的,这种广泛性首先体现在内容上。网络能提供动态的画面、精美的视频,网络上不乏深刻的见解、犀利的讲座,能提供古今中外的海量电子藏书,能够与最新期刊,纸、新闻保持同步,甚至更具前沿和时效性,使人们跨越时空、讨论交流。网络,具有无限的潜力和有待发掘的巨大空间。这一切都对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形成挑战,又充满吸引力。
网络对于英语文学课程的影响还表现在形式上。网络不只是文字构建的能指与所指的世界,还是绘画、图片的世界,它吸收音乐、视频、人机联盟 ,能够把人的视觉、听觉、肢体的动作、触觉等调动起来,对于在文字中铸造的英语文学课堂的世界构成极大的冲击。在这种无处不在的渗透和互动中,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将在以下几方面受到不可避免的影响,但可从中汲取有益成分丰富自身。
英语文学课的教材选用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传统的英语文学课堂,国内选用的教材林林总总共有几十种,教材难度差异较大,“40%的老师觉得现在使用的教材在体系、内容或观点上比较陈旧,新颖性及可读性不强”(程爱民,2002)。而且,教材选读的作品往往是“那种‘语录式’选读,或斩头截尾,或有头无尾,或去头留尾”(王守仁,1991)。加之学校图书馆受藏书量限制,就讲授的某部作品来说,往往无法满足上课学生人手一册的需要,导致英语文学课教学受到局限。
网络环境下,英语文学教学几乎不存在这样的瓶颈现象,电子出版物、各种可阅读软件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学中涉及的文学作品,甚至一个作家的多数作品都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可方便地通过手机、电脑或平板阅读,这一切使得阅读原著成为触手可及的事情。而且,有些阅读软件配备了字典功能,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阅读的难度,提高了阅读的效率。不仅一些经典英语文学作品在网络上能够找到、下载收听,而且二十世纪以来的现当代英语文学作品,即便是最炙手可热的流行英语文学作品、诺奖得主作品,因为便捷的网络,使得师生能够迅速买到纸质书籍或电子文本。今天的大学校园里,欧美流行文学作品在学生中同步阅读的现象并不鲜见。在网络发达的时代,互联网从技术上改变了英语文学课程选材的范围,为英语文学课的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选用范围大大拓宽,选读作品的实用性和可读性极大增强,这一切都使英语文学教学的领域有了极大的改观,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最新、最鲜活的英语本土作品,因而可能重写国内英语文学教学的内容,使栩栩如生的当代人物形象作为最新鲜的血液流入英语文学课堂。
在传统的英语文学课堂上,内容讲授或侧重文学史,或侧重文学作品选读,或将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读相结合(程爱民,2002),或讲授文学理论,或将文学理论贯穿作品的解读中。由于课时量的限制,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讲完厚重的内容本身使得这门课程不胜负荷。往往一个学期“由于学时的不足,在教学内容上一般能教到‘19世纪英语文学’就算不错了”(蒋洪新,2005:106);由于按照从具体文学流派讲到代表作家的方式,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观点,也不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气氛沉闷(蒋洪新,2005:106)。
这种现象在网络环境下发生了变化,网络环境给英语文学课堂带来了活力,突出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与多元性上。大量网络公开课的普及既是对现有的教学内容的展示和补充,又显示出对现有教学内容的不满和挑战。以许多高校英语文学课上必然选读的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例,在百度上输入“莎士比亚”,其显示的相关链接有1,060,000个①。 其中,网易公开课涉及莎士比亚作品的专门讲座有5集的 《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说不尽的<哈姆莱特>》、2集的《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奥赛罗>第1-3幕》、《莎士比亚<奥赛罗>第4-5幕》。这些公开课从不同视角对莎翁本人和莎翁的不同作品进行解读,其广度、深度和多视角的分析与透视绝非普通高校教学中短短两三次授课课时所能展现和覆盖的。如果浏览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www.jingpinke.com/、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http://www.icourses.cn/home/和许多国内著名高校的精品课网站,可发现英语文学课经常涉及的许多教学内容已被制作成各种视频课程。国外的公开课Udacity、KHAN、Coursera、edX网站上,许多课堂内容本身就是教师前沿研究成果的体现。面对网络海量的材料,教师既要对所讲授的具体文学内容在广度、深度和多视角的探讨上了然于胸,还需熟悉学科的前沿动态,这是网络时代对英语文学教师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
网络不仅影响英语文学课的内容,还日益影响文学课堂的呈现形式。传统的英语文学课堂上,教师一支粉笔就可以讲授一堂课,学生主要是被动地听与记,文学课堂容易沉闷而枯燥。另外,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使学生在学校就已经感受到就业面临的残酷竞争,学生迫切希望学到未来赖以生存和立足的技能。于是,似乎可以带来立竿见影效果的口译、笔译、法律英语等生存英语课程大受欢迎。英语文学,因课程本身有相当的难度和深度,不太可能在短时间产生显著的学习效果,导致学生对其兴趣不断减弱(程爱民,2002)。
网络环境下,英语文学课呈现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教师而言,网络的出现使得课堂呈现形式不再呆板,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辅以生动的图片、照片、音频、动漫和电影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往关于作家乏味的生平介绍变成了生动的图像和照片;以往老师朗诵的诗行则可以成为美妙的音频,不仅配有背景音乐,有些诗歌甚至成为咏唱的乐曲;基于原著改编的电影将以往支离破碎的选读作品镶嵌在文本宏阔的原始语境中,使得分析、解读与欣赏卓有成效,打动人心。而学生,在文字、图像、听觉静态与动态的多感官刺激下,对于所学内容易产生兴趣,使文学作品的赏析变得生动易于理解,文学真正地走近了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当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关内容的组织和准备时,往往能在课上引发热烈的讨论,激发学生对于文本的深入思考、点燃对于课程的热情与兴趣。
网络环境下,英语文学课堂呈现形式的改变直接导致课堂管理模式的改变。以往英语文学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是主角,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是“填鸭”的过程,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无法发挥,创造力处于半沉睡状态。然而,网络改变了课堂呈现形式,通过网络,学生可以预先习得要求的材料或视频,进行课前准备,节省了课上的时间。对于英语文学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文科课程,课堂讨论往往弥足珍贵,是这门课程的深入和升华,是课程真正的点睛之笔。这不仅是因为英语文学课学时紧张的缘故,更是因为课堂讨论容易激发学生对于英语本土文化的辨识、对不同观点的质疑和对文本的真正思考,深入作品,进而理解作品的内涵。
于是,学生在英语文学课堂上成为主角,成为讨论的主体,呈现其学习者进行探求的本真状态。萨尔曼·可汗指出,持续的讨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也合乎学生的认知方式,使得学生不致厌倦(415)。学生可以在话题深入和切换中持续保持好奇心,追寻问题的解答。与此同时,教师的职能发生了转向,教师不再是学习过程中的权威和监督者。当学生使用纷繁芜杂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时,教师作为该课程的专家,其鉴别和引导的职能不可替代,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成为领航员,起着导向的功能。
传统的英语文学课堂,学生学习的优劣主要采用考试分数或排名的方式,分数或排名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采取考前突击复习的方法,考试一旦结束,到底学到多少,成为无法检测结果。常有的情形是:考试一过,学生短期记忆的概念和问题的答案以迅速遗忘收场。而且,一旦出现考试作弊的情况,分数就更不足以说明学生学习的优劣。
网络环境下,这样的学习评估方式显然已经不合适。尤其当课堂组织形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倾斜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判定标准就出现难以检测的真空地带。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真空地带正是教育真正的培养目标,分数无法涵盖。因此,引入新的评估方式顺理成章,判定学习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方式便成为重点之选。因为只有以过程为中心,才真正使学生学有所获。
不仅如此,网络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认知方式,重塑着英语文学课堂的方方面面。
互联网对英语文学课堂的影响是全面、广泛而深入的。它不只影响课程的选材、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呈现形式,还影响课堂的组织形式、教师职能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估方式。可以说,这是一场全面、深入而持久的渗透。互联网正在日复一日、缓慢却有力地浸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坚毅地改变的人们的思考方式、工作方式和生存状态。在这种无处不在的渗透、改变和相互作用中,传统英语文学课堂的模式正在被重组、改变和更新,由此引发的教育方式、方法上的改变必将更深刻地影响到英语文学课程教育的未来。
注释:
①数据统计日期为2015年5月22日.
[1]曹进,靳琰.外语多媒体课件开发之要素——《英国文学史》课件开发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06(2):57-61.
[2]程爱民,徐劲,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14-18.
[3]程爱民,徐劲,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II[J].外语研究,2002(6):12-14.
[4]谷启楠.英语文学教学与研究中的三个问题[J].外语教学,2003 (5):57-59.
[5]蒋洪新.大学的理想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J].外国文学,2005(1):104-107.
[6]王守仁.从文学史转移到文学作品——谈英语专业高年级文学课程的设置[J].山东外语教学,1991(2):57-59.
[7]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M/OL].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