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思想

2015-12-02 02:54陶俐
文教资料 2015年21期
关键词:对象化费尔巴哈手稿

陶俐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思想的分析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本质的探讨是沿着人的类本质、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过程慢慢展开的。首先,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指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种根本特质。人作为类存在物,不仅仅在理论上把类当作自己的对象,在实践中也把类当作自己的对象。比如,猫吃老鼠、树木需要进行光合作用等,无论动物还是植物,高级还是低级,每个物种都有每个物种独有的特质。而人作为高级动物,也有属于自己的特质,这就是人的类本质。而关于什么是人的类本质,马克思是这样解读的,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类存在物,其本质就是要劳动,要自由自觉地劳动。人生命活动的自由性就是在自由自觉劳动的基础上延伸开来的。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当真正的劳动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时候,人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通过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两个维度体现出来的。因为发生了劳动的异化,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都不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所以马克思称之为人同人类本质的异化。而这种过程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人逐渐与自然疏离开来。人靠自然界生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人的劳动发生了异化的过程,对自然界逐渐演变成了片面地占有,使得人与自然界拉开了距离,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隔阂。由此,不仅对人的生存状态有影响,而且对整个无机界的和谐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简单来说,人不仅在精神上而且在实践中都依赖于动物、植物等物种,人依靠它们完成生存诉求和生活诉求。精神方面,人需要通过对这些对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得以成为自己的精神食粮;实践方面,人需要动植物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完成基本的生理补给。所以,无论是高等动物即人类,还是低等动物,都需要依靠无机界来生活。

同时,有关实践的观念,在《手稿》中也可初见端倪。马克思指出,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就是生产劳动,因此劳动成为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的本质特征。劳动对于人来说,是激发生命特征的活动过程,本身就具有类本质属性。换言之,是先有了人,才有了意识的存在物。马克思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来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相关思考,将实践的概念运用在人的本质思想的探讨中,为日后实践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除了对异化劳动、实践的阐述,还表达了其当时的共产主义观,从中也可以找到很多有关人的本质思想的足迹。马克思认为,作为克服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就是对被私有财产片面化了的人的感觉的彻底解放。而这种解放分为主体和客体两种,主体方面的解放是将人的感觉能力提高到真正人的感觉能力水平上。比如对于懂得欣赏绘画作品的人来说,他们是具有艺术鉴赏能力的;而对于不懂得艺术欣赏的人来说,这类人则需要提高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客体方面的解放是将被异化的人的感觉解放成真正人的感觉,这种感觉应该是自由而全面的。在马克思看来,无论主体的解放还是客体的解放,都必须依赖于劳动过程,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关于劳动的对象化,马克思的理解是劳动活动的实现过程。人的本质是劳动,这种本质发挥出来之后创造了劳动产品,这就标志着劳动即人的类本质得到了实现,而这一过程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当然,这里所提及的劳动,并不是指具体的、现实的劳动,在当时还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劳动,是马克思作为其逻辑构架中的一个环节而提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研究的不断升华,以及其世界观立足点的转变,这里的劳动最终演变成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思想的局限性

马克思在《手稿》中虽然将劳动的内涵赋予在人的类本质的概念中,但是马克思在劳动过程中所论述的人还是理想中的人,而且当下马克思理解的劳动又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并不是建立在异化劳动基础上的非理想化的劳动。虽然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但是当时的劳动并不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劳动,而是抽象又笼统的劳动。尽管之后马克思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成熟与进步,但还没有从抽象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所以有关人的本质及劳动的相关论述在一定程度上还处在理想的层面,还没有达到科学分析的水准。同时,马克思认为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由异化劳动引起的,但并没有深入到社会内在矛盾的范畴,并未涉及私有制内在方面的思考,还停留在相对抽象的领域中。《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分析与之后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明确论述还是有着质的不同。所以,由于缺乏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及相关的劳动实践过程,马克思当时并不能提出不同于人本主义的思想理论成果。因此,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理论还是以理想中的人、抽象的劳动为出发点,本质上仍然没有脱离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色彩。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当时在《手稿》中,多多少少还受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还没有形成足够科学和全面的框架体系。但是这并不影响《手稿》成为马克思理论的发源之地,《手稿》中很多理论的雏形也无不为日后马克思整个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思想的理论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体系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手稿》中有关人的本质思想的阐述,为日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本质论的思考与深化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地论述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立足于异化劳动去分析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尽管当时马克思还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彻底地沦为费尔巴哈主义者,他指出人的本质是人自身所拥有的一种根本特质,而不是外部条件所造就的。而且由人发散到动物、植物等相对低等的物种中,深入浅出地将人的本质思想论述得绘声绘色、入木三分。此外,马克思还就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两个方面细化地分析了人的本质思想,从而总结得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是生产活动、是实践活动。人之所以成为人、历史进程的发展与进步等都是在生产活动即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展开的。离开了实践,任何活动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这也无疑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论的阐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在人的本质思想的方法论上,马克思也提出了自己崭新的观念。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并非不可共存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有机存在,只是由于劳动发生了异化,才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疏离。而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则是共产主义,是在以劳动为核心的共产主义的基础上,由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构成。换言之,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就是通过消除异化劳动从而实现人道主义的过程。在这种方法论的基础上,自然和人从对立面分散开来,成为一种统一和谐的实践纽带。此外,共产主义也是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有效途径。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在这个过程中,共产主义可以等同于人道主义,也可以等于自然主义。共产主义尊重人的对象化劳动,尊重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并不是历史虚无主义。共产主义是在消除异化劳动的基础上实现人的本质的过程,既不侵占自然、侵占物质,又不会在自然的争夺过程中呈现出人的异化活动。因此,人的本质思想可以得到发展,自然界与人、人与人的关系都可以得到有效实现。马克思为这几种关系都找到了合理的解决路径,这一点对日后唯物史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外,马克思关于历史进程的思考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进程并不是主观意义上的绝对精神,而是应该将其置于生产劳动的进程中去合理对待,应该用实践的眼光去分析与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科学、理性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正是源于马克思看到了人的本质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在马克思深入了解了生产劳动、异化劳动之后,发现劳动不仅是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的发源地,而且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的基础上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会让人与劳动产品对立,就是因为没有与真正的社会实践相联系,没有实现人的本质的过程。由此,关于人的社会关系、历史的发展进程都需要用实践的观念去看待,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有关始终建立在人的本质和社会实践之上的思想,也为日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方面的理论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王锐声,景天魁.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3]韩学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析[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对象化费尔巴哈手稿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对象化的思想:人类生活中的信息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丢失的手稿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非对象化”及其人本价值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