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职业大学,湖北 鄂州 436000)
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依据鄂州市及武汉城市圈具有代表性的自动化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和岗位任职要求,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归纳出相应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根据“基于工作过程、融通职业标准、能力递进课程”开发原则,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精心选取典型电气设备的检测、运行与维护项目为载体,运用现代职教理念,进行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零距离上岗的工作能力。
课程体系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其中各环节分别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课程专家等不同的主体来承担,最后形成开发成果,即专业调研报告、课程标准、课程实施方案和相关的特色教材等。
图1 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课程体系开发初期,在电子系“校行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采用问卷、访谈、研讨等方式,对鄂州邻近地区的鄂州球团厂、武钢集团鄂钢分公司、鄂州程潮铁矿、鄂州供电公司等武汉城市圈具有代表性十多家企事业岗位设置及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明确了本专业主要面向的就业领域主要是企事业单位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管理,确定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初始岗位(群)是: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技术员;自动化设备及产品制造、管理员;自动化设备售后服务员;自动化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员。发展岗位(群)是:电气工程师等。
在确定了职业岗位后,和企业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一起,召开了工作任务分析会,与会专家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把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分为工作项目,对工作项目进行分析,获取每个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再仔细分析推敲,提炼了常用电气控制线路的制作与维修、电子产品制作与检修、电机拆装与调速、控制器的应用及编程等、供配电系统的运行与管理、自动化生产线设备维修等6个典型工作任务。
将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结合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的要求,归纳出了常用电气控制线路的制作与维修、电子产品制作与检修、电机拆装与调速、PLC的控制设备故障检修、供配电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自动化生产线设备维修等6个行动领域,经过系统化处理转换成6门对应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按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将各学习领域课程中的一些共性的、基础性的、理论性的知识提炼归纳出来,形成一系列的专业支撑课程,考虑到学生首岗能力的广泛性和岗位迁移能力的可持续性,设置了专业拓展课程。三年中,企业体验实习、专业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适时穿插,从而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它由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专业拓展领域三部分组成,如表1所示(其中“*”号标识的为专业核心课程)。
表1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1)以典型电子电气产品为载体,选取教学内容
如《电子电路的分析与应用》课程,校企合作共同选择了直流稳压电源、表决器、计数器、抢答器、电子钟、收音机等贴近生活的典型产品作为学习情境,在以上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完成仪器仪表使用、芯片选型、电路制作、指标测试、成本估算、技术文件撰写等电子电路基本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较复杂电路的设计与制作能力,因此,在《电气安装的规划与实施》课程中,设计了三相电路的安装与测量学习情境,让学生了解较复杂的星型三相负载的对称和不对称电路的基本原理、掌握三相电路的分析与测量方法,并能进行电路故障排查。
(2)按能力递进原则和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序化教学内容
在电气类企业中,电路设计制作的实际工作流程是:根据给定的技术要求,先进行分析计算、设计电路图,然后进行器件选型、软硬件设计、电路制作,最后完成电路调试与检验。按照实际工作流程,我们在设计学习领域时把每一个学习情境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序化,如电路的原理分析与参数计算;电气元器件的辨识、选型与测试;电路布局及电路焊接工艺和方法;仪器仪表的使用、电路调试、测试方法等。
同时,每个学习情境也遵循能力递进的设计原则,从简单产品到复杂任务,每一个学习情境的实施,都可以为后面学习情境的实施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而后一个情境的实施可为前一个情境提供反思,经过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反复训练,学生可以获得初步的工作经验。
(3)引入电气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核心课程
将维修电工、电工、电气设备安装工、autocad绘图员、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员等职业资格证书的有关职业素养、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要求,融入到《电子线路分析与应用》、《电气安装的规划与实施》、《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维护》等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中,调整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达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的要求。
与鄂州球团厂、武钢集团鄂钢分公司和武钢程潮铁矿等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建立了电子产品生产实训中心(“校中厂”)、电子电器产品生产技能训练中心、电子电器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技能训练中心、校外实训基地(“厂中校”)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包括电子线路实训室、电工技术实训室、PLC实训室、电力拖动实训室、传感器实训室及风光互补发电等16个专业实训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包括鄂州球团厂、武钢集团鄂钢分公司、武钢程潮铁矿等14家,能充分满足我们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暑期实践锻炼的需要。
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设有一个楚天技能名师拟设岗,并聘请了鄂州球团厂刘东辉高工,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常规教学工作中,也对我们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起了引领作用。
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积极推行了“项目教学、任务推进、小组学习”教学模式的改革,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体系。
如在“电动机典型控制的PLC系统设计”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以3人为一组开展自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按照教师给定任务(学生接受任务)、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的性质和目的,学生查阅学习指南和教学参考资料、拟订实施方案并讨论可行性)、媒体播放或实物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技能训练(学生按照方案完成工作任务)、知识链接(必需够用的知识)、技能考核(技能、知识、素质)的过程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做”合一,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经过几年的实践,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我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明显增强,学生受到了就业单位的肯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也大有增强,2013、2014年取得了全国技能大赛二、三等奖,2014年取得了湖北省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得到了加强;6门核心课程都建设成了校级或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每门课程都有相对完美的课程标准;申报了“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线路制图与制板》课程开发”、“《PLC技术》课程改革研究”等多项关于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教研项目。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我们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