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地区中雨以上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2015-12-02 02:28李金建刘希胜王锐婷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雨岷江雨量

李金建, 刘希胜, 王锐婷, 杨 涛

(1.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四川成都610072;2.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青海 西宁810001;3.四川省大气探测中心,四川成都610072)

0 引言

降水过程是全球水分循环的重要环节,为众多的江河提供了水分补给,其变化特征一直以来都是气候变化、水资源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1-5],众多学者利用不同的方法、指标,针对区域降水量、雨日、降水强度等要素的变化做了大量研究[6-10]。

岷江作为长江流域流量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省岷山南麓,整个流域均在四川境内,也是四川省重要的河流之一,其上游5县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一方面,较强的降水是径流补给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该区域为地震重灾区,地震导致生态环境更加脆弱[11],一遇降雨,尤其是较强的降雨过程(中雨及其以上)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因此,中雨以上降水具有怎样的分配特征,变化趋势如何等,对于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都有重要意义,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虽然,已有学者探讨了岷江流域年降水以及汛期降水的变化特征[12-13],但对于中雨以上量级的降水特征的研究不多,基于此,采用1966~2012年47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岷江上游地区中雨以上降水变化特征,旨在为该地区防涝抗旱、水资源合理利用等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研究采用四川省气象局信息中心提供的岷江上游5县气象站1966~2012年逐日降水观测数据,在逐日降水资料基础上,通过计算分析得到每个站点建站以来的中雨以上降水序列(含降水量及降水日数)。

1.2 研究方法

首先利用Mann-Kendall(MK)法[13]对岷江上游地区中雨以上雨量、雨日进行突变检验,寻求可能的突变点,然后应用滑动 t检验(MTT)法[14]和 Yamamoto法[14],对可能的突变点进行验证,增强突变分析结果的可信度。

采用Morlet小波变换分析岷江上游地区中雨以上雨量、雨日的周期变化特征。Morlet小波变换原理见文献[15-16]。在进行小波变换时,为了减弱“头部影响”在序列两端产生的误差,利用对称外延法[15]对时间序列进行扩展。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内分配特征

对岷江上游5县(茂县、松潘、汶川、理县和黑水)气象站1966~2012年年总降水量及年中雨以上降水量进行统计发现,各站降水量及中雨以上降水量均有较大的差异,从多年平均状况来看,5站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471.7 mm、719.3 mm、502.9 mm、611.6 mm和822.3 mm;中雨以上降水量则分别为185 mm、330 mm、198.5 mm、244 mm和445.9 mm。尽管数值上有较大差异,但是从中雨以上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比重来看,各均达到较高的比重,其中茂县最小,也达到39.2%,黑水最大,可达54.2%。由此可见,中雨以上降水量对于全年降水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其变化特征无论对降水,还是河流径流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岷江上游5县多年平均的中雨以上降水量及雨日数的月变化趋势图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降水量和雨日具有相似的分配特征,1~3月及11~12月降水量和雨日数都比较少,从4月份开始增加,但每个站之间又略有差异,其中茂县、理县和汶川均呈单峰型,最大平均降雨量分别出现在8月、6月和8月,而最大平均雨日数则分别出现在6月、6月和8月;松潘和黑水均表现为双峰型,松潘最大平均降雨量和最大平均雨日数均在9月达到最大值,次大值出现在6月(其中5、6月份的平均雨日数相同),黑水最大平均降雨量和最大平均雨日数均在6月达到最大值,9月次之。

图1 岷江上游中雨以上降水量及雨日数月变化

2.2 趋势变化特征

岷江上游5县中雨以上雨量、雨日的逐年变化、5年滑动平均以及线性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就整体变化趋势而言,5个站的雨量和雨日的年际变化趋势都不显著(除理县的雨量、雨日以及黑水的雨日呈微弱上升趋势外,其余均表现为微弱的下降趋势,均未通过0.05显著度检验),但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则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从5年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茂县雨量(图2a)、雨日(图2b)均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及21世纪初以来呈现上升趋势,减少趋势则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及90年代;松潘雨量(图2c)、雨日(图2d)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以及21世纪初以来呈现上升趋势,减少趋势主要出现在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及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而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则变化不明显;汶川雨量(图2e)、雨日(图2f)则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80年代初中期以及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10年代末表现为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及21世纪10年代末以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理县雨量(图2g)、雨日(图2h)则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70年代后期、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及21世纪10年代中期以来呈上升趋势,而在70年代中期、80年代初以及90年代呈现下降趋势;黑水雨量(图2i)、雨日(图2j)上升趋势主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及21世纪以来,下降趋势则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及90年代。

岷江上游5县中雨以上降水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与川西高原[17]乃至盆地西部[18]夏季降水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降水变化受到多种环流系统的综合影响[19],研究表明,当研究区及周边地区降水处于偏多阶段时,东亚中高纬地区多呈现较强的两脊一槽环流型,同时西太副高整体偏北;而当降水处于偏少阶段时,东亚中高纬地区很少出现或者仅表现为较弱的两脊一槽环流型,贝湖以南地区的槽区减弱甚至为脊区,同时西太副高整体偏南[17-18];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夏季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偏强,西界偏西,北界偏南,与西南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减少有重要联系[20]。

图2 各站雨量、雨日逐年变化曲线

为进一步探明各个站点降水的共性变化特征,对岷江上游5县中雨以上雨量、雨日进行EOF分析,其前3个模态的方差贡献及累积方差贡献率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两者的第1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9.53%和46.78%,且相应的荷载值均为正值,同时,无论雨量还是雨日的第1主成分时间系数与各站的相关系数也均通过0.001的信度检验(表2),表明第1主成分时间系数的演变能够反映区域雨量、雨日的共性变化特征。

表1 中雨以上雨量及雨日前3个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

表2 第1主成分时间系数与各站点雨量、雨日相关系数

图3给出雨量、雨日的第1主成分时间系数(PC1)变化特征,由图3可以发现,与各站点的情况相似,雨量PC1与雨日PC1变化具有非常高的一致性,从长期变化趋势看,区域整体呈微弱的下降趋势,但不同阶段,仍表现比较明显的波动,从图3的5年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区域雨量、雨日均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90年代中至21世纪初处于偏少阶段,而在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表现为偏多阶段。这些特征也是各个站点序列表现出来共性特点,这种结果进一步显示了利用第1主成分时间系数表征区域变化特征的可行性。

图3 区域雨量PC1及雨日PC1变化曲线

2.3 突变特征

前面利用EOF分析,得到代表整个区域雨量、雨日变化曲线,即雨量PC1及雨日PC1,下面将主要利用这两条序列分析区域变化特征。

图4 区域雨量、雨日MK检验

首先利用MK法对雨量PC1及雨日PC1进行突变检测,结果如图4所示,两者具有十分相似的变化特征,两者均在20世纪70年代中至90年代的大部分时段UF值>0,表明雨量、雨日有增加的趋势,而21世纪以来UF值基本<0,雨量、雨日有减少的趋势;UF和UB曲线在±1.96信度线之间有3个交点,分别出现在1995年、2008年及2011年,但后2个交点(2008年和2011年),只能视为同一个时期,必然只能保留一个突变点,综合考虑气候突变意义、序列长度等因素,保留2008年的突变点。

为进一步的验证MK方法检测的突变点,对区域可能突变年前后不同时段作滑动t检验(MTT)以及信噪比检验(Yamamoto),见表3。分别取 n1=n2=2、3、4,对区域雨量而言,1995年的突变点,利用MTT检验,当 n1=n2=3时通过0.05的信度检验;利用Yamamot检验,则当n1=n2=2、3时通过0.01的信度检验。2008年的突变点,利用MTT检验,当n1=n2=2、4时通过0.01的信度检验,当n1=n2=3时通过0.05的信度检验;利用Yamamot检验,则当n1=n2=2、3时通过0.01的信度检验,当n1=n2=4时通过了0.05的信度检验。对区域雨日而言,1995年的突变点,利用MTT检验,当n1=n2=2、3时通过了0.05的信度检验;利用Yamamot检验,则当n1=n2=2、3时通过了0.01的信度检验。2008年的突变点,利用MTT检验,当n1=n2=3、4时通过0.05的信度检验,当n1=n2=3时通过0.05的信度检验;利用Yamamot检验,则当n1=n2=3时通过0.01的信度检验,当n1=n2=3、4时通过0.05的信度检验。综上,通过两种方法的佐证,这两个突变点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表3 突变点的信度检验(MTT、Yamamot)

大量研究表明,20世纪以来,气候存在明显的突变现象,在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突变现象出现的主要时段[21-25],但是,由于局地性差异,不同地区突变点出现的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26],检测的1995年突变点与90年代出现的大范围的气候突变相符,而2008年的突变点还有待更多研究进一步验证。

2.4 周期变化分析

将岷江上游区域雨量PC1、区域雨日PC1进行Morlet小波变换,得到小波变换实部,如图5所示。由图可以看出,两者具有一致的周期变化特征,周期变化明显,干湿交替显著。10年以上的年代际变化主要存在准18年周期振荡和准12年周期振荡,其中准18年周期表现显著且稳定,贯穿整个时域,在过去47年间始终存在,且主周期几乎不变,强度较强,主要经历5次干湿更替,其转换点分别为1970年、1980年、1989年、1998年和 2008年,其中 1966~1970年、1981~1989年及1999~2007年为偏干(或雨日偏少)阶段,1971~1980年、1990~1998年及2008~2012年为偏湿(或雨日偏多)阶段。从这个时间尺度来看,研究区域目前正处于降水偏多时期,且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呈偏多的状态。而准12年周期振荡则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逐渐转化为准10年周期振荡。10年以下尺度周期变化特征则已2年为中心的周期与4年为中心的周期的转化,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主要表现为2年为中心的周期,80年代中其分化为2年周期和4年周期这两个主振荡周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4年为中心的周期振荡显著且稳定的存在,到目前为止,该周期振荡由7个偏干阶段和6个偏湿阶段组成;而自80年代中期分化以来,2年周期则表现出时强时弱的态势,其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信号较强,其他时段信号较弱,甚至与4年周期相融合。

图5 区域雨量、雨日小波变换实部图

3 结论

利用统计学方法,从年内分配特征、趋势分析、突变及周期变化等角度,对岷江上游地区中雨以上降水量及雨日进行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岷江上游5县多年平均的中雨以上降水量以及雨日具有相似的年内分配特征,均表现为1~3月及11~12月降水量和雨日数较少,而4~9月为较为集中期。

(2)利用EOF分析,获取代表区域中雨以上降水量以及雨日的序列,即第1主成分时间系数(雨量PC1与雨日PC1),表明区域中雨以上降水量以及雨日均呈微弱的下降趋势,其5年滑动平均曲线表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90年代中至21世纪初处于降水(雨日)偏少阶段,而在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表现为降水(雨日)偏多阶段。

(3)通过MK法,并以滑动t检验法及YAMAMOT法为佐证,发现区域中雨以上降水量以及雨日在1995年和2008年存在突变现象。

(4)区域雨量、雨日具有一致的周期变化特征,干湿交替显著。10年以上尺度存在2个主要振荡模态,中心周期分别为12年、10年;10年以下的年际变化也存在2个主要振荡模态,中心周期分别为4年、2年。

[1] 牛存稳,张利平,夏军.华北地区降水量的小波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4,27(1):66-70.

[2] 匡正,李仲贞,林一骅.华北降水时间序列资料的小波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5(3):312-317.

[3] 左洪超,吕世华,胡隐樵.中国近50a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J].高原气象,2004,23(2):238-244.

[4] 李少娟,何大明,张一平.纵向岭谷区降水量时空变化及其地域分异规律[J].科学通报,2007,52:51-63.

[5] 杨辉,宋正山.华北地区水资源多时间尺度分析[J].高原气象,1999,18(4):496-508.

[6] 张琪,李跃清.近48年西南地区降水量和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2014,33(2):372-383.

[7] 陈少勇,任燕,乔立,等.中国西北地区大雨以上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J].资源科学,2011,33(5):958-965.

[8] 孙善磊,周锁铨,金博,等.淮海地区降水周期及突变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10,30(2):221-227.

[9] Huang J,Sun S,Xue Y,et al.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Precipitation and Dryness/Wetness During 1961-2008 in Sichuan Province[J].West China.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2014,28(6):1655-1670.

[10] 苏布达,姜彤,任国玉,等.长江流域极端降水时空分布和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1):9-14.

[11] 徐新良,江东,庄大方,等.汶川地震灾害核心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估[J].生态学报,2008,28(12):5899-5908.

[12] 周大杰,张明珠,俞火亘,等.岷江流域汛期降水时空特征研究[J].水文,2009,29(4):26-33.

[13] 张明珠,俞火亘,宋新山,等.岷江上游及青衣江流域近50年来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8,6(3):46-53.

[14]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10-116.

[15] 吴洪宝,吴蕾.气候变率诊断和预测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33-245.

[16] 林振山,邓自旺.子波气候诊断技术的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1-38.

[17] 陈权亮,刘晓冉,范广洲,等.川西高原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异常年环流形势[J].中国沙漠,2010,30(3):706-711.

[18] 周长艳,李跃清,房静,等.高原东侧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及其大尺度环流特征[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8,28(2):1-9.

[19] 徐裕华.西南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201-312.

[20] 慕巧珍,王绍武,朱锦红,等.近百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J].大气科学,2001,25(6):787-797.

[21] 符淙斌.气候突变现象的研究[J].大气科学,1994,18(3):373-384.

[22] 孙秀忠,罗勇,张霞,等.近46年来我国降雪变化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0,29(6):1594-1601.

[23] 赵芳芳,徐宗学.黄河兰州以上气候要素长期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分析[J].气象学报,2006,64(2):246-255.

[24] 李金建,李媛媛,秦宁生,等.利用树木年轮重建川西松潘高原5月降水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2013,32(4):1195-1202.

[25] 王素萍,宋连春,韩永翔,等.近50年河西走廊地区降水均值突变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1,30(5):1286-1293.

[26] 马振锋,彭骏,高文良,等.近40年西南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J].高原气象,2006,25(4):633-642.

猜你喜欢
中雨岷江雨量
宁夏红柳沟流域水沙变化及产沙分析
起落架用30CrMnSiNi2A钢表面Cd-Ti镀层在海水和盐雾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研究
岷江
下 雨
浅谈跨座式单轨交通建设中雨污水管线迁改工作
无题(6)
基于小波去噪的称重雨量数据分析
岷江行(外一首)
疯狂的虫草,疯狂的松茸和疯狂的岷江柏*——专访作家阿来
岷江同大渡河相会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