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2015-12-02/ 第14版面/国际论坛 /作者:【印】克里希南·斯里尼瓦桑
亚洲实现崛起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如同亚洲、新兴亚洲或南亚等一样,亚太是个不太容易界定的区域。这一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与亚太经合组织联系在一起,但在美国更多介入后,亚太显然也包括了印度,至少在美国的战略思维中如此。
过去几十年来,再没什么能比得上中国崛起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改变。加之亚洲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导致过去30年来发生巨大变革,全球经济中心再次转向亚太。如果现有基本经济指标增长趋势得以为继,亚太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都将不断增加。问题在于,亚洲在崛起的同时也暗含风险,其转变过程可能因此遭到破坏。比如,亚洲需要科技和专业技能以提升在产业链上的位置,同时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再如,尽管有关中国崩溃和印度衰退的预测已经证伪,亚洲主要经济体乐观情绪上升,但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或新兴大国之间关系并不稳定,这可能会延滞“亚洲世纪”的到来。
亚洲崛起能否导致“新兴”亚洲重塑世界大国格局仍然有待观察,尽管中国已通过“一带一路”构想、亚投行和亚太自贸区倡议等向着这个方向迈进。亚洲新兴国家对由外部国家为其开据政策良方相当反感,但它们又尚未形成可与西方世界匹敌的思想体系。或许假以时日,它们也能提供一套有关现代化的替代性论述,比如用中国式威权框架下的半市场化模式挑战西方那套自由市场和民主模式。但问题是,相关国家在这方面并非全都步调一致。亚洲国家忙于强调各自区别而非共同之处,尤其是在南亚地区。即使类似印度和中国这样庞大而古老的文明国度,也都未曾寻求其他国家能像它们一样,同时它们也没能提出除“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之外的更多世界性理念。
目前,亚太地区的亚洲部分依然存在诸多不稳定性。这里人口高度密集,中产阶级猛增且期望值高,恐怖主义和核扩散风险犹在,国家间和某些国家内部形势紧张,还有贫困和气候变化难题。亚洲地区在政治或经济方面也不统一,政府模式从共产主义到自由民主不一而同。另外,该地区还有领土争端,朝鲜半岛局势未定,美国“重返亚太”引发遏制中国猜测等等。由此可见,亚洲并非毫无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而一旦爆发军事冲突,全球经济将会遭受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经济合作增强或有助提升亚洲政治体量
过去数十年来,亚洲经济一体化不断增强,区域内部贸易量已超过北美自贸区,并将很快超越欧盟。但该区域政治合作依然呈碎片化。亚洲政治图景与经济图景不同,其一体化有赖于中国、日本和印度的关系。三国在发挥引领作用方面扮演特殊角色,但问题是它们现在均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事务上,在国际机构中表态不够。鉴于中国、日本和印度三国的文化和政治差异,形成“亚洲道路”恐怕不易,况且不同亚洲国家对于未来可能形成的任何亚洲共同体也有各自不同的预期。
在此背景下,亚洲新兴经济体可能选择专注于无须招致外部风险的经济发展。现在印度和中国已经占到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半份额,尽管印度经济因过于封闭而尚未融入亚洲深度一体化的自贸区。新兴亚洲国家需要依靠持续高速增长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不平等问题,减缓环境恶化,竞争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确保食品安全等。经济繁荣是中国共产党维护执政权威的根本保障之一,对印度等其他国家的政党选举也日益重要。
亚洲地区的合作遵循某些“亚洲规则”,比如保持克制不相对抗、注意给对方留面子、尊重基于共识的解决方案等等,东盟或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无不如此,其结果是经济合作平台良好但缺乏强劲政治参与。有关“共赢”合作的阐述和打造共同声音的努力,未能为这些国家提供构建政治凝聚力或解决分歧的框架所必需的公约数。尽管如此,当亚洲国家间不再那么较劲、相关邻国(比如中日、印巴)间关系得以缓解时,亚洲的政治体量仍将不断扩大,亚洲对西方在污染、社会流动、言论自由和人权等问题上的批评也会更加敏感。
作为地区大国的中印须有正确定位
作为新兴大国,中国的发展雄心可能会与美国这样的亚太主要大国有所冲突。虽然美国作为非本土力量主导亚洲的时代即将结束,但中国还不能完全取代美国,因为美国已决定重拾在亚洲的影响。不过,现在还很难找到其真正“重返亚太”的证据,目前该战略的核心部分可能也就是TPP协议,而该协议能否通过美国国会那一关还未可知。
经济相互依存有助于推动更大合作,更深入一体化带来的益处如此之大,以至于各方都无法拒绝。美国的亚洲盟友日本、韩国、菲律宾和新加坡及其支持者越南、泰国等均与中国有着比美国更紧密的经济关系。随着区域内经济流动增强,政治合作将有所扩大。另外我们还须注意最近一系列旨在解决数十年来互相敌视或缺乏互信局面的积极接触或进展,比如中日韩领导人会晤、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领导人会面以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可能成行的访朝之旅。
承蒙美国,印度已变成亚太地区的一个“名誉会员”,那么它在其中应做何定位呢?首先,印度从未介入亚太地区现有任何主要争端。其次,虽然中国是亚太地区毫无争议的天鹅,为亚太整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但印度也并非毫无优势。印度将会迎来温和崛起,未来充满希望。
我们需与世界主要力量中心保持友好关系,但要避免与美国善变的战略议程过于接近。我们应积极维持与中国关系正常化,包括教育本国民众不要基于“以印度为中心”的视角审视中国在南亚的行为。如果与中国或巴基斯坦发生冲突,印度不会获得任何国际支持,我们不能指望任何第三国为印度火中取栗。这就要求我们加快行动,尽快解决与中国划界问题,同时更新在巴基斯坦问题上的思维。我们不能将南亚或印度洋视为印度专属势力范围,而要将精力集中在维护合理安全利益上,同时鼓励别国成为印度经济增长的利益攸关者。正如相关学者所言,经济增长才是印度最佳外交政策。▲(作者是印度前外交秘书,本文由王晓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