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发现人类比猿类近亲更爱积累脂肪。平均而言,人类女性和男性体重的36%和20%是脂肪;而雌性倭黑猩猩的脂肪比重为4%,雄性倭黑猩猩的比重几乎是0%。研究者认为,增加的脂肪帮助人类在缺乏食物的日子里幸存和繁衍,另外倭黑猩猩的肌肉最终进化得最为强壮,尤其是爬树和扭摆身体时所需的上半身肌肉,而人类完全进入直立行走后,就失去了这种对肌肉的绝对需求。
(张章编译,《中国科学报》2015 年6 月9 日))
英国约克大学伊莎贝拉·文德尔及纽卡斯尔大学尼克·文德尔两位人类学家共同提出“同情”促进古人类发展的假说,对达尔文“适者生存”理论提出了挑战。该假说也称为“脆弱的猿”模型,即最强壮、带有最健康基因的个体并非拥有最佳生存机会,反而是拥有弱势基因的个体能设法生存下来。
(闫勇编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年6 月19 日)
今天,大部分欧洲人都有乳糖耐受力,但大部分亚洲人都没有。马丁·西科拉近日在《自然》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认为,以前被广泛接受的假设是,对乳糖的耐受力之所以从巴尔干或者中东地区发展出来,与石器时代放牧的引入相关。但最新研究发现,即便到了青铜时代末期,该性状在欧洲人中依旧比较稀有。乳糖耐受力可能来自高加索地区的颜那亚牧民,这说明大部分欧洲人乳糖耐受的选择发生的时间要比之前预想要晚很多。
(据果壳网“科学人”栏目2015 年6 月17 日综合整理)
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1969 年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其奔跑的姿势与英国著名摄影师麦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在1878 年拍摄的一系列赛马步法照片(证明马在奔跑时确实会四肢离地)高度一致。铜奔马的这种姿势在墓室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中频频出现,传播范围很广,这种姿势可能来自古代相马术的认识。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确的设计,静止的奔马雕塑被赋予了强烈的运动感和生命力。在麦布里奇研究成果公布以前,西方绘画作品中关于奔马的姿势大多是不符合实际的,而在没有摄影技术的汉晋时期,中国古人能捕捉到真实准确的奔马姿势,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雷志华、高策,《科学技术哲学》2014 年1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