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本刊编辑部
文/本刊记者 何新闻 张恒钊 邓芮
图/本刊记者 何新闻 张恒钊
滇沪『双城记』
策划/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本刊编辑部
文/本刊记者 何新闻 张恒钊 邓芮
图/本刊记者 何新闻 张恒钊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这句话来形容云南和上海最贴切不过。云南和上海之间的直线距离大约是2800 余公里,而在常规地图上——正如一首诗中所说的那样——“也不过一尺”,却“横跨过深黄与浅绿”,中间有“西南的群山重重”,也有“辽阔的江南大地”。
长江如同巨大的纽带,两头牵起云南——上海,万里长江第一港位于云南水富,而最下游的上海港,则不但是中国最大港口,也是世界级的大港。同属南方,滇沪两省市却拥有完全不同的地理形态,一个是群山连绵的宏大高原,自然风貌保存良好,拥有高度丰富的生态物产;而另一个,则坐镇一马平川的大海之滨,代表着21 世纪大国崛起的现代风貌,到处高楼林立,市井繁华,人才汇聚,工商业发达……上海是高度国际化的发达城市,其标志性制高点是高达632 米的摩天大楼——上海中心,而云南,则依然保有多民族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其标志性制高点是海拔6740 米的滇西北神山卡瓦格博雪峰。
或许在诸多方面,滇沪两地是如此不同,然而长久以来,滇沪两地却始终有某种“千里相会”的机缘。国歌的作者聂耳出生于云南高原,在上海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四十多年前,数万名上海知青告别都市,奔赴陌生神秘的云南德宏、西双版纳插队,很多人从此扎根云南……
放眼今日,这两个地方,一个是中国最富裕的城市,而另一个,虽然同样高速发展,而扶贫攻坚的任务依然艰巨。以至于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足以代表多元中国的两面,拥有在诸多方面互补和携手发展的可能性。
滇沪合作,前景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