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路径的思考

2015-12-02 19:22赵日新
中国扶贫 2015年22期
关键词:农民工发展

赵日新

在我国经济处于“四期叠加”阶段的“新常态”下,为强化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措施,为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党中央已把激励大众创业创新,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及提出的三年行动计划纲要,更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到了国家战略,这就促使我们要把农民工返乡创业纳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内容中来。使“993861”部队驻扎的广袤乡村,亲情不再分离,百业不再衰落,让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增收驱离贫困,让农村焕发出美丽富庶和谐幸福的新气象。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相关参数分析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特别是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速度放缓、结构调整的换挡期,在全面推进改革、创业环境趋向改善的情况下,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产业转移加快,相对落后内陆地区发展条件改善,农民工回乡创业潮悄然兴起,打破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单向流动态势,形成了双向流动的格局。具体表现在,农民工返乡创业增长进一步加快,内容不断丰富,受益民众范围不断扩大。但有些参数必须明确,才能实施科学的分析,保证结论的正确。

第一,愿意到城市去打拼而不愿意回农村种地的农民工,多数是18-30岁的农村年轻人。

第二,愿意在城市生活而彻底放弃农村一亩三分地的农民工,多数年龄在30—45间,有技术有稳定可观收入,工厂视他们为不可缺失的人才,是收入能够买房养家育孩的少数成功农民工,受益于户籍制度的改革,他们已逐渐融入了所在城市,并成为了新成员。

第三,愿意回农村创业的是一群在城市打拼5-10年、年龄30-45岁、有20万元左右存款的农民工,他们掌握了2至3门熟练技术,管理经验丰富,人脉广、脑筋活、信息通,而家乡又有潜在市场需求。他们对生于斯长余斯的乡村有牵挂有感情,渴望当老板干事业,他们回乡尝试创办企业,发展工商服务,投资商品农业,人数约占打工总数的20%左右。

第四,据统计,2014年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约为800万个,不计入个体工商户也有近200万户。目前,我国每天有一万多家企业注册,平均每分钟诞生7家公司,倒闭2家。民企平均寿命为2.9年,能够生存3年以上的企业只有10%。在双创浓厚氛围下,虽有环境改善和国家普惠性的金融、财税政策等支持,可农民工创业的成本不可低估。据报道,重庆开县一个乡镇一夜之间诞生20多家企业,2000多人就业,短短两个月半数企业倒闭,昙花一现。

第五,农民工创业初始投资在10.9万元,42%自己打工积累,58%来源于借贷,类型是小微,成员多以共同打工的夫妻为主,雇工1-2人,伴随规模扩大,成员在10人左右,基本是靠家族化、裙带化吸纳就业,走这种轨迹的约占创业民工的70%。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农民工返乡创业是有条件带成本的危险尝试,大众创业不等于人人当老板,但创业创新的意识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都是不可或缺的理念,鸡头和凤尾都有用武之地,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项目或岗位。

同时返乡创业又有广阔的空间,新阶段农民工返乡创业作用增强、地位上升,是由两方面的情况决定的。

一方面,在我国国情和新的发展改革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有着深厚的基础和条件,发展正逢其时,继续发展、扩大是必然趋势。当前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的因素,一是农民外出务工人力资本的积累,打工孕育创业。二是产业梯度转移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宏观背景。我国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技术差距大,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资本、人口集聚到一定程度,要素成本上升,加上劳动力供求变化,发展放缓,中西部则有潜在优势和迂回空间,包括许多农业劳力超过半年的农闲时间可以利用,加上发展条件和环境逐步改善,决定了劳动密集产业及资本继续向不发达地区的转移、扩散。这是输出地发展的历史机遇,农民工回乡创业就是产业转移的主要媒介和载体,向县市小城镇转移、扩散,农民工回乡创业更是基本力量。三是打工者大多有回乡创业的打算,强烈的创业愿望,与家乡的天然联系,希望摆脱家分两地局面,与家人团聚,照顾老人、儿女,是他们选择回乡创业的自身动力。四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道路还很漫长,事实上这也是促使他们返乡创业的推力。农民工虽是发达地区和城市产业工人的主体和常住人口,但在许多方面还享受不了公平待遇,尤其是家分两地,不能落户城镇,他们到了一定年龄就不得不选择回乡创业就业的路子。五是一些输入地政府抓住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发展机遇,尊重、支持他们返乡创业,改善创业环境,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拉力。

以上基本因素,加上国家推进大众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制度改革、政策支持,决定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壮阔前景。

另一方面,农民工返乡创业在推动广大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就业、民生改善,在新的发展阶段具有关系全局的战略意义。我国经济进入一个增速换挡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要解决结构性、体制性问题,转变发展方式和动力机制,根本的推动力仍是来自民众,包括农民工返乡创业。这种返乡创业,当前不仅条件更成熟,发展更快,而且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深层问题的需要。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路径分析

对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容、形式、路径,《意见》做了很好的概括:一是顺应产业转移趋势,利用家乡比较优势,将务工地的产业转移到输出地。有的是原来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企业打工,回乡创办类似企业;有的在打工地已经创业,转移到家乡;有的是引领自己打工的企业到家乡办分厂,自己做老板。二是借鉴发达地区的产业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方式,提升本地产业。三是借助家乡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产品、工艺,创业兴业,参与区域化、专业化、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集群,实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是租赁土地,投资发展规模种养、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成为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五是借力“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网上开店,将农村与城市的产销供求直接对接,投资小,成本低,出现“淘宝村镇”。“互联网+农+工+商”,使小农户、小企业连通大市场,扩大了创业就业空间。

此外,毛遂自荐主动投奔县域民企大户麾下,借鸡生蛋也是一个途径。三国时期刘备,就是在寄人篱下中打工,最后当上了老板,现实中也不胜枚举。

县域民企中具有房地产背景的约占60%,他们经过十余年黄金期挣得盆满钵盈,现在正处于转型无人无路的寒冬季节,倘若拿出智慧、技术、经验甘于服务其麾下,促使房地产商局部转型,也是促使自己事业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第一,促使房地产商转型成特色农业产销商。

三中全会后,出台了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县域成长起来的房产商都是由农民“转型”生成的,都曾是种地的行家里手,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感情。

返乡民工如能借用其庞大资金加上国家政策扶持,搞设施农业、特色产业,因销路好,收益高,前景一定光明。比如,搞温室蔬菜大棚,只要依靠科技,坚持绿色、高产,城市居民的需求量是巨大的,农民的收益是丰厚的。倘若依靠科技深加工,创造出品牌来,那么收益将是长久的。

第二,促使房地产商转型成民生服务提供商。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教育、养老、医疗是个新兴的社会问题。如果房地产商能投资办学校、建敬老院、经营医院,那么市场广阔、收益无限、前景乐观。因为,国家办的学校(特别是学前教育)、敬老院、医院远远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比如,很多学前儿童无法排队挤进国家幼儿园,同样很多老年人也无法顺利挤入当地民政局的老年公寓。

第三,促使房地产商转型为新兴产业的制造商。

县域几个大的房地产商,若能对传统建筑业工艺进行升级合作研究,将对县城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比如,中国楼房寿命为30至40年,30多年后中国大地可能又出现一次建楼扒房高潮。怎样能研制出新材料、新工艺,不需大拆大扒就可使旧楼翻新,使用寿命再延长几十年?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不需转型但须升级的课题,哪个房产商提前投入研究,30年后仍可在房地产业再现辉煌!县域房产大亨能否跟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合作,在县域引进建设一个新兴战略产业园区?

第四,促使房地产商转型大企业的股份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走混合经济模式,继36条后,在实际层面上逐步改变了国企垄断市场和挤压民企空间的行为。房地产商可以入股国企某个领域,在产业链分配中找到属于和适合自己发展的某个环节,融入大企业,寻求新生机。农民工在大城市、大企业打工多年,积累了信息、人脉等资源,可以充当联系的纽带和红娘。

第五,促使房地产商转型为新产品的研发商。

一个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一经成功问世,将产生巨大的利润。比如,2011年3月,徐州邳州市民营企业国龙电器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电网建设系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一度获利颇丰。再如,2011年4月,上海民营企业正源汽车附件有限公司,几年前主动转型,引入高端人才,提升管理水平,研发新型产品、改进生产工艺,终于自主研发了最新产品——汽车电控系统,使企业开始升级壮大。农民工也具备这种可能。

再有,返乡民工把自己创新设想与专家联姻,依靠科技助推创业,也是个途径。

辽宁建昌县农民王德森,曾在外地暖棚蔬菜种植基地打工,他发现老式暖棚防寒被厚重,每天掀盖费工时、成本高,而产生了返乡办厂自做轻便防寒被的想法。他经人介绍,找到了清华大学化学系的一位教授,希望得到帮助。一位农民能有这样的创新思路,那位教授觉得很难能可贵便答应下来。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实验,这位教授终于研究出一种既防火、防水,又轻便柔软的保温材料。2013年王德森厂子又研发设计了一种“橡塑合成设备”,并投资300万元由国内大型机械生产企业按照他的设计建设生产线。同时,对防寒被原材料进行了改革创新,使其成为了环保型防寒被,而且使用寿命也从原来的8年延长到15年,产品远销俄罗斯、韩国。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王德森的成功就是创新思路。现在国家出台了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农民工与大学生特别是农村籍的多交流创新想法,容易互补性联姻,催生出直接转化为推动创业发展的有效创新。

农民工返乡创业,融资难是初创企业的首个难题,关键还是企业产品是否有强劲的市场需求潜力,能否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即使是政府密集出台的普惠性政策也是有选择的,更遑论讲究风险意识,追求投资利益最大化的银行。

在政策有激励,在创业有舞台的“大众创业,人人创新”浪潮中,返乡的农民工势必要扮演无愧于时代的角色。创新创业意识是灵魂,评估自我利用资源是基础,从奴隶到将军是过程,优化思路找准路径是关键,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是目标。

猜你喜欢
农民工发展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值得期待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