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坐着收钱”的时代一去不返

2015-12-02 04:40程思扬
社会观察 2015年9期
关键词:不良贷款利息利润

文/程思扬

中国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状况,由于其敏感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银行专业人士、学者和监管机构等就此问题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低下,机构臃肿等,被人们称为“大而不倒,效率低下”。今年3月下旬,上市银行2014年年报相继出炉,工商银行以2758.11亿元的净利润稳坐中国“最赚钱”银行,其后是建设银行2278.30亿元,农业银行1794.61亿元,中国银行1695.95亿元,交通银行658.50亿元。五大国有银行日赚25.17亿元,仅此一项数据就为银行业赚足了公众眼球,再一次将银行这一特殊行业推上了“风口浪尖”。

然而,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式,以国有五大行年报为依据,不难发现银行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1.净利润增长明显趋缓。从年报数据可以看出,工行仍然占据最盈利银行的地位,2014年净利润为2758.11亿元,比2013年增长4.89%,但同比下降5.27个百分点,不仅工行如此,五大行均有不同程度的放缓趋势。其中,中国银行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净利润增长速度比上年同期下降8.76个百分点。

2.存款总额增速下滑。据年报数据,五大行存款总额均有不同程度的放缓趋势。其中,交通银行下降趋势最为明显,2013年为41578.33亿元,2014年下降为40296.68亿元,存款总额增长速度比上年同期减少14.6个百分点。

3.利息净收入增速略有上升。除交通银行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5.62个百分点外,其余四大国有行的数据均显示出一定的上升态势,其中,工商银行增幅最大,2014年为4935.22亿元,利息净收入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5个百分点。

4.不良贷款总额上升。根据银监会数据显示,2014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72.3万亿元,比2013年末的151.35万亿元增长13.84%,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有所上升,不良贷款余额8426亿元,比2013年增加2505亿元,不良贷款率1.25%,上升0.25个百分点。与之相比,2013年不良贷款比2012年增加仅993亿元,不良贷款的增加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由此可见,银行业“坐着收钱”的时代一去不返,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追求利润恰是其经营的主要目标。那么,银行业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是其利润来源出了问题还是经营管理有漏洞?

宏观经济因素分析

一直以来,宏观经济波动对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影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已有研究提供了大量宏观经济因素对商业银行利润增长影响的证据。通过分析总结大量过往研究成果,笔者将影响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宏观因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GDP增长率。经济中投资机会与商业周期正相关,因而银行的商业机会与经济增长率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研究显示,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均GDP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时,工业化和城镇化会相应增速,居民消费行为模式发生变化,对金融服务和产品的需求也会相应变化,表现为家庭和企业的贷款需求增加,借款人的财务约束改善,人们会逐步开始关注财富管理,这些都会为商业银行传统中介活动带来正效应。因此,GDP的增长对商业银行利润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2.货币政策。(1)利率变化。这里所说的利率变化主要是指银行利率波动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差。我国政府一直以来实行较为严格的金融管制政策,银行业具有相对垄断的市场地位,这对银行起到了保护作用,减少了运营风险。目前,我国尚未完全实现金融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利率仍然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利差水平在2%~3%之间浮动,在新兴经济体国家中处于净息差中等水平,略高于欧美发达经济体。而利差收入占国内银行业利润的70%~80%,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稳定的利润来源。(2)货币供给。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稳步上升,从2000年的13.25万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35.32万亿元,15年间货币总量增长了9.21倍,远超GDP的增长,这也为经营货币的商业银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中国经济也出现下行趋势,2009年初中央政府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重点产业振兴计划以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控下,银行的信贷规模逐步扩大,贷款类生息资产的大幅度增加是银行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存贷业务方面,贷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未来贷款利息收入的实现程度,对银行的盈利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和对不良贷款的处理消化能力也是影响其利润的重要因素。

3.商业银行利润的亲周期性。一般而言,商业银行与经济周期的关系分为亲周期性与弱周期性。在经济上行期,由于抵押资产增值等因素,银行信贷规模扩大,对增加其利润具有正效应,对经济扩张具有刺激作用;在经济衰退期,由于借贷人财务状况从紧、抵押物贬值等因素,贷款风险较高,经济上行期发放的贷款可能成为这一时期的不良贷款,银行会更加谨慎,提高风险拨备,缩小信贷规模,其利润自然也会下降,这又会进一步冲击经济发展,导致经济的进一步衰退。商业银行利润的亲周期性会加剧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银行管理者应当弱化这种亲周期性对利润的影响,非利息收入具有来源多元化的特点,提高非利息收入在银行利润中的占比或可以减少亲周期性的影响。

银行特征因素分析

1.银行规模与利润增长的关系分析。商业银行的规模逐年扩大,国内不少研究发现,在利润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员工、网点数量、资产等衡量银行规模的指标对利润的贡献度并非一直增加,银行规模存在过度扩张的趋势。以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为例,通过分析工行自2006年上市以来的年报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1)员工利润贡献度。工行净利润从2006年的494.36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758.11亿元,员工人数由35.14万人增加到46.23万人,人力成本由51.58亿元增加到187.42亿元,净利润增加幅度明显超过员工人数的增幅,但近几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另外,单位人工成本所创造的利润也有下滑趋势。

(2)资产利润贡献度。国外学者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研究发现,资本积累能力强的银行盈利水平较高。通过分析工行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资产利润贡献率在上市之初急剧上升,在2012年前后出现拐点,贡献率有所下降。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在上市之初银行机构数量相对较少,单位资产需要承担较大比例的业务量,因而固定资产对利润的贡献率较高。随着工行在全国范围的布局日趋完善,资产利润贡献率或有下降。

通过对员工利润贡献率和资产利润贡献率的分析,我们或可推测银行在一定规模时可以促进利润增长,但过度扩张反而会削弱利润的增长。

2.银行业务水平与利润增长的关系分析。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存贷业务和非利息业务。就当前形势而言,存贷业务产生的利润在商业银行利润中占比最高,非利息业务收入占比依旧不大。笔者认为,非利息业务对利润的贡献率较低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非利息业务虽然风险较小,收益较高,但是需要前期大量的研发投入,并经历长期的市场培养过程和客户认同过程,因而其对利润的贡献不会立竿见影;另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完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货币推动,国外银行的中间业务通常是跨领域、跨市场的,而国内银行真正的中间业务部门如投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等还有很多领域不能进入,受到较多管制,提供的服务业较为有限。因此,在目前存贷差已经提供足够大比例利润的情况下,大力发展非利息收入不失为增加银行利润的有效手段。

在存贷业务方面,贷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未来贷款利息收入的实现程度,对银行的盈利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和对不良贷款的处理消化能力也是影响其利润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从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两个指标考察商业银行应对贷款风险的能力。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剥离政策的逐步实施以及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而收紧的信贷政策,不良贷款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优质贷款比重的上升无疑会使信贷资金更加安全,利息收回更加保险,因而利润增加也会更加稳定。由图2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不断提高,说明银行应对不良贷款的准备越来越充分,对不良贷款的消化吸收能力正在逐步加强。

3.行业因素分析。近年来,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迅速,其总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6%~15%,它们利用更为灵活的利率手段,凭借广泛的吸储途径以及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精准的金融服务,在存贷款领域、理财业务等方面对传统商业银行构成了不小的威胁,抢夺了银行不少公私客户资源。近来,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更是让银行体会到了阵阵凉意,存款搬家、客户流失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对银行的利润增长构成了严重威胁。另外,与银行有关的行业的兴衰也是影响银行利润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现在广受关注的钢贸坏账就是最好的例证。受近几年钢材市场需求低迷、价格持续回落的影响,钢贸贷款坏账频发,银行大力收紧钢贸信贷,银行曾经的宠儿,现在却成了银行的弃儿,但是大规模爆发的钢贸坏账仍使很多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钢贸贷款无法收回,使银行蒙受巨大损失。

图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图2: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

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明显趋缓的背景下,如何进行下一步的银行机构改革、有效提高银行业务水平、实施人员精简、高效管理员工等,仍旧是银行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第一,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合理控制发展规模。商业银行应当优化资产管理方法,合理控制发展规模。虽然科技进步有助于提高资产利润贡献率,但是扩张过度必然会使资本报酬率递减。因此,国家政策在不断降低银行业准入门槛、鼓励金融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不可放松对银行业的规制。这样才能合理引导我国银行业的发展,避免出现银行业过度扩张、过度竞争的局面。

第二,大力发展非利息业务。非利息业务具有前期投入量大、市场培育周期较长等特点,我们应实实在在地探索发展非利息业务的方式方法,不能仅仅将其作为招揽存贷款客户的附属手段。美国银行的非利息业务收入在1980年就已占其总收入的22%左右,我国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创新非利息业务产品,拓展服务范围,促进自身的集约型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同时,银监部门应当为商业银行营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从制度与资金保障方面支持商业银行的发展,加强对其非利息业务的指导和监管力度。

第三,加强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对其利润增长有着较强的负面影响,银行自身应当进行严格的风险管理,不能因眼前利益或者过分乐观宏观经济形势而放松信贷审核,同时,中央银行应当灵活调整对拨备覆盖率和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的要求。

第四,适当引入逆周期理念,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由于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具有顺周期性特征,因此应当适当引入逆周期理念,对冲盈利中的周期性波动,促进银行的平稳发展。在经济上行甚至过热时期,应当控制市场扩张速度,加强风险控制,提升在经济萧条期的抗风险能力;在经济下行甚至萧条时期,应当合理预测经济走势,适当逆周期地调整信贷政策,为萧条期的健康发展以及为繁荣期获得发展机会奠定基础。

最后,把握宏观经济发展方向,加强同业合作与跨业对接。利率市场化已经是金融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将会对银行业的业务转型和风险防控提出较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应当把握机遇,抛弃依靠国家政策保护的旧有观念,积极主动地成为市场主体,凭借自身的竞争力获得合理的利润。同时,还应加强与同业机构的合作,适应并接纳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的挑战,在与对手合作竞争的过程中实现互利共赢。

猜你喜欢
不良贷款利息利润
养殖成本7元/斤,利润翻倍?黄颡鱼像他这样养,亩利润过万是常态
学中文
The top 5 highest paid footballers in the world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利息
幽你一默
不良率农行最高
利润下降央企工资总额不得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