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金涛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改革与实施日益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核心课题。因此,对于一所学校而言,能否在教育改革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很大程度上就看该所学校是否具备课程建设的能力。园区五中秉承自然而润泽的教育理念,大刀阔斧地进行课程改革建设,必将迎来教育的又一个春天。
关键词:自然润泽;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03-2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庄就提出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本性的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以看出,老子认为人的教育要依据自然的法则,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唐代柳宗元借种树者郭橐驼之口说出了自己对如何教育人的看法,他认为要让儿童根据自己的爱好、习惯自由自在地发展,老师的职责只是做一个管的最少的老师,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去发展、成长。由此我们认为用自然而润泽的理念来统摄学校的发展更能契合教育的原点。
课程改革就是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就是改变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认同性,从而强调以我为主,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变学习方式为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一言以蔽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一、学校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这些文件为国家教育在未来数年内的发展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蓝图,也为国家教育在未来数年内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对国家教育在未来数年内的发展提出了宏观的要求。今年五月,园区教育局根据区域特点和区域需要,制订了《苏州工业园区进一步推进中小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
为了更好地适应园区教育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也为了更好地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园区五中也顺势而为,不断探索课程建设的内涵。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日益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核心课题。因此,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其教师是否具备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能力,就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在课程建设方面,园区五中积极尝试、努力探索,初步编制了校本课程体系,也研制了课程校本教材。对于“课程建设校本化”,学校是这样描述的:在自然而润泽的教育理念的统摄下,定位课程特质,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融入学校教育科研课题,促进学校办学内涵品质的整体提升。同时做好“课程建设”顶层设计,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注重让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及学生的需求,自主设计、自主开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重视课程的多样化、整合化,关注学生的选择性和层次性,让特色课程成为学生个性成长的助推器。园区五中课程改革建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百科创意校本开发,语文读写结合校本开发,数理化讲学练校本开发,德育课程校本开发。
当然,学校课程改革在某些方面还存在方案制订不够规范、建设目标不够清晰、课程开发不够均衡、特色定位不够鲜明等问题,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在以后的课程改革建设中要攻坚克难,勇于探索,不断学习,勇立潮头,争取在课程建设方面定位更准确,发展更均衡。
二、学校课程改革推进路径
(一)“百科创意”课程改革方案
百科创意课程是园区五中面向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所谓“百科创意”,就是学校在承认并尊重个性差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十一个大类的课程,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修习,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它体现陶行知先生“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时间、空间的保证。
百科创意课程扎根于学校的实际,达到“学校传统”与“现化办学理念”相交融共辉映,推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同时百科创意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课程建设方面,百科创意主要有以下特色:
1.社团文化:以社团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项目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精神、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团结互助的基础上,学会自我规划、自我管理,从而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公民素养的中学生。
2.项目课程:以某个工艺、技术、产品为项目,以项目完成过程为活动主线,通过师生间的合作,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创意发挥出新工艺、新技术等,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社会活动:“百科创意”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校内教育资源的利用,还注重充分挖掘社会家庭资源。让家长、让社会上的专家名人作学生百科创意教育的辅导老师,推动学生的创作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4.创意引导:在课程活动中注意挖掘学生的创意潜能,关注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在项目活动中鼓励学生创新工艺和技术,及时推荐优秀学生好的做法,让大家的创新思维逐步物化为创新作品。
5.研究性学习:把学生在项目实施计划中所产生的问题或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性课题。围绕课题,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文献、观察、调查、访谈、实验等方法开展研究。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得出的见解、观点或结论就是我们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百科创意”课程有一个基本的实施模式:确立主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总结评价。“百科创意”体现了普惠化、专业化、课程化的规划与设想。
(二)“语文读写结合”课程改革方案
我国目前写作教学的现状是:一面是“写”的作用和意义在综合型语文教材或“文选”式教材中被严重忽略,而另一面却是中学课堂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课。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人们对语文课程的阅读取向与写作取向,以及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认识不清。因而使得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成为了两“各自为政”的“独立”领域,阅读教学省略了写作甚“也是学习的手段”,而写作教学也仅仅剩下了“闭门造车”然后“批改作文”这样简单的行为。
基于上述认识,学校确定对“读写结合”进行研究,厘清新形势下阅读观、写作观各自的取向,以及确立在此基础上的“读写结合”观,并在实践上进行有益的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把阅读与写作教学融合,找准阅读与写作的契合点,确定读写模仿的微点、读写批注的视点、读写结合解读的源点、读写结合解构文本的落点,开展读写训练点,拓展写的空间,丰富写读的途径,运用读写多种视角,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把课内课文的教学做成读写结合的微课程,对读写结合教学进行了突破性的尝试。
读写结合,既有读的感悟,又有写的表达,如何以读引写,以写深读,读写联系,相得益彰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发挥教者的引领作用。对学生的指导,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写什么”。教者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把握内容、感受情感;既而自然联系,拓展空间、展开画面,这不仅呈现出了无限广阔的形象画面,而且构成了与文本叙述的自然联系;接着让学生模仿课文,表达真情实感,这样,思路更宽,情感更真,语言更美,有效地实现了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教者在设计读写结合点位时,不仅要站在以写促读的角度,还要站在语用的角度。立意不同,所置的教学环节就会有不同。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用自己敏锐的眼光,一只眼看文字表达的内容,另一只眼去发现藏在文字里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迁移运用习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理念落到实处。
(三)“数理化导学”课程改革方案
我们编写导学案、讲与练,主要是多年来,我们一直提倡教育教学工作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也一直倡导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还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等等。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一直被我们所认同和推崇,有了先进的理念却落实不到位,就是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不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阻碍了先进教学理念的落实。而导学案的应用打破了旧有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中以“教”为主的落后理念转移到了以“学”为主的先进理念上来,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至于学生在课前不能按照导学案的要求去深入地学习教材,是使用导学案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大多数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再加上学习科目多,学习时间紧张,致使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应付了事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提前一周(或几天)把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学”。在上课前认真检查每个学生对导学案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没有预习或预习不到位的学生进行耐心教育。课堂提问要灵活多变,以促进学生的课前学习。
(四)“德育课程开发”课程改革方案
我们本着“生本”“生态”“生活”“生长”的理念进行教学改变的行动研究,德育部门本着“育人”“育心”“育情”“育理”的方式进行德育校本化研究。除此以外,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近年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我校立足“三生教育”,改变德育“说教”面孔,将德育思想情境化,让德育更具人情味。深挖教师资源、整合社会资源,不断完善德育工作,努力使德育工作做到课程化、特色化和数字化,真正为“教育好每一个学生”而努力。基于这样的主旨,学校德育处陆续开展了数字故事的系列活动。
以全人教育观拓展办学内涵,发展好每一位学生,服务好每一个家庭。“把童年还给童年,把青春送给青春,回归教育本真。”“用一颗快乐的平常心面对生活;怀一颗正直的善良心面对朋友;树一份坚韧的自信心面对挑战;持一颗积极的上进心面对未来,用一颗感恩心回馈社会”,进行温暖而适切的德育课程开发。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其要旨就在促进执行者在课程中成长,使课程实施由忠实执行迈向相互适应中执行,最终走向创生与开发的价值导向。只有落实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才能赋予理想的课程现实的力量,也才能实现学校“打造智趣课堂,助推全人教育;拓展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品质”的美妙愿景。
三、学校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学校课程改革总目标为“三结合”,即学校特色打造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教育改革项目推进与课程建设相结合,课程基地开发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初步设定三年规划,分六个学期设施,大致安排如下:
第一学期:致力于课程理论的学习,提升专业老师的课程领导力。课程改革进入操作层面,一些课程理论因为较少涉及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及其客观存在的特点,依然停留在思辨的层面。所以,我们仍期待更具针对性和指导力理论的出现。提升专业老师(包括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促进教师及管理者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第二学期:加强课程舆论引导,形成合力。深化课程改革,需要教研、科研等多个部门和广大教师形成合力,也需要校外专家、学生家长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第三学期: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加强对课程建设的指导力。学校将聘请高校和专业机构的课程改革专家,组成指导小组。建立健全以科研为引领、以教研为主力、以督导为保障的提升课程领导力的专业支持体系。充分发挥教研人员的专业指导作用,把握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制定学科深化课程改革路线图和计划。
第四学期:突出重点,加强实施。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不断加强课程研究,既强调规范课程与教学,又突出特色和创新。将长远目标和近期任务相结合,制定课程开发建设的阶段推进计划,加强实施,扎实推进相关工作,促进办学质量的提升。
第五学期:统筹利用课程资源,夯实课程建设的基础力。学校坚持广泛利用学校、家长、社区等相关资源,建立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课程建设的整合机制,为课程改革提供坚实保障。同时,结合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建设相应的网络学习平台,充实网络学习资源,开展在线学习辅导,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技术支持。
第六学期:有效推行课程评价,提升课程建设的发展力。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评价方式、手段,科学、及时、有效地评价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状况。充分利用评价结果,调整和改进学校下阶段的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使课程改革呈现动态发展的良好格局,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