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的基层中医药创新服务模式探讨

2015-12-01 07:24荣沈玉强居斌朱晨曦
中国医院 2015年10期
关键词:信息系统中医药协同

■ 倪 荣沈玉强居 斌朱晨曦

基于信息化的基层中医药创新服务模式探讨

■ 倪 荣①沈玉强①居 斌①朱晨曦①

信息化 中医药 服务模式

浙江省卫生信息中心在实地调研和分析浙江省现有基层中医药服务模式的基础上,设计了4种中医药创新服务方式,研发了5大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并且在杭州市拱墅区开展了试点应用。基层中医药创新服务方式的开展加强了医患沟通,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和社区医生诊疗水平,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Author’s address:Zhejiang Provincial Health Information Center, No. 216, Qingchun Road, Xiacheng District, Hangzhou, 31006, Zhejiang Province, PRC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药服务主要是提供中医医疗服务、适宜技术应用和用药咨询指导等等[1-2],其服务的范围也仅限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为了突破传统基层中医药服务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外、线上线下和不间断中医药服务,浙江省卫生信息中心提出在浙江省探索开展基于信息化的基层中医药创新服务模式应用,并且在杭州市拱墅区开展试点应用,获得普遍好评。

1 服务模式创新

浙江省正在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3],期望实现基层首诊和老百姓与社区医生的紧密关联。中医药服务作为基层优势突出的项目,在突破传统就医模式,探索基于互联网和数字电视机顶盒应用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1.1在线咨询和指导,解决医患沟通问题

中医药服务更加讲究系统性、整体性和连续性。诊前通过多种途径提前采集患者的病情数据,基于原有就诊记录生成中医医案,提供给社区医生一个全面客观的患者评估说明,以利于本次就诊的正确把握。诊后患者可以对本次就诊情况进行煎药、用药和其他不明事项的咨询服务,社区医生对患者提出的咨询进行答复和指导。诊前诊后在线咨询和指导服务将有效解决医患之间缺乏沟通的问题[4]。目前,仅限老百姓在线咨询已经签约的全科医生或者初诊患者咨询首诊医生。老百姓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数字电视机顶盒24小时进行咨询,而社区医生可以通过中西医协同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在工作时间内提供咨询答复和指导服务。

1.2进行疗效反馈和医生评价,掌握治疗效果,提升业务水平

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享受中医药服务后可以对治疗效果进行在线反馈,社区医生根据患者疗效反馈结果分析偏差原因,不断修正存在的不合理治疗,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患者还可以从服务态度、治疗效果和收费价格等方面进行满意度在线评价[5],促使社区医生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和业务水平。患者可以对治疗效果按照时间段进行连续性反馈,但仅限患者对社区医生最近一次就诊开展疗效反馈和满意度评价;治疗效果连续性反馈对外开放,供其他患者参考;满意度评价仅限社区医生本人查看,主要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医生自我提升服务和业务水平作参考。

1.3远程指导,提升社区医生业务水平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治疗和处置,社区医生对辖区范围老百姓健康状况相对比较了解,老百姓对社区医生长期以来的互动交流形成了一定的信任,特别是社区中医生和老百姓的关系,当门诊碰到一些疑难杂症较难处理但也未达到双向转诊或者需要住院的程度时,社区医生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和远程视频请求对口上级医院专家进行远程指导,充分利用上级医院优质专家资源,提升社区医生的业务水平。该项业务的开展,需要探索远程医疗的可行性、收费模式和责任鉴定等政策,并且需要利用价格和医保等措施来推动[6]。

1.4业务协同,实现分级诊疗服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际医疗业务开展过程中更加注重中西医的综合性和协同性。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的中西医协同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提供了业务协同和智能辅助诊疗,基于病情分析和诊断结果的判断,匹配上级医院的人才、设备和床位等资源,并将患者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整合打包后以转诊模式上传到上级医院,上级医院分析患者病历数据并接收患者入院治疗,当治疗到一定程度进入康复阶段时再返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7]。

图1 基于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中医药应用

图2 基于网络的社区中医馆系统

图3 中医助手APP功能设置

图4 中医健康APP功能设置

2 信息系统建设

2.1数字电视机顶盒中医药应用

数字电视深入千万家户,深受老年人的喜爱,而中医药服务对象大部分也是老年人,通过数字电视机顶盒能够将两者很好的联系起来。基于数字电视机顶盒开发的中医药应用,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管理、社区预约、历史医案查阅、查询检查/检验报告、中医体质辨识、订单查询和个人管理中心等功能和板块,见图1。

2.2网络社区中医馆系统

城市特别是农村的家庭信息化应用中仍以基于互联网的PC应用为主,为此开发更加适合老年人和家庭成员使用的网络社区中医馆系统,在操作习惯和用户体验上满足家庭成员对于中医药健康的管理需求。网络社区中医馆系统主要包括个人管理中心、社区预约、中医问诊、中医体质辨识、历史医案查询、查询检查/检验报告、中医养生保健和订单查询等功能和板块,见图2。

2.3中医药手机APP应用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有优势,为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地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和提供中医药服务,基于IOS和安卓平台开发两款适合不同人群的中医药手机APP应用,分别是中医助手APP和中医健康APP,满足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客户端人群使用。中医助手APP主要面向医务人员,具有中医生注册和管理、智能开方、医患互动、中成药库、中草药库、经方验方、偏方单方和中医适宜技术等功能,见图3。中医健康APP主要面向普通老百姓,具有个人注册和管理、中医问诊、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药机构查询、名中医查询、中药查询和养生保健知识等功能,见图4。

2.4中西医协同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

社区医生在门诊时使用最多的是医生工作站系统,但现在基本都是以西医标准为主的医生工作站,中医药部分仅体现了收费项目。为了能够实现中西医业务协同,更加方便地向社区医生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信息系统,研究开发了中西医协同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8],主要包括标准化规范化、统一UI界面、智能辅助诊疗、诊间辅助支持、门诊费用结算、区域业务协同和接口管理等功能,见图5。

2.5双向转诊系统

为配合“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体系的构建和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双向转诊系统,并且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联网上级医院HIS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主要包括院内资源上报更新、转诊医院资源查询、转出管理、转入管理、患者跟踪、就诊信息反馈和统计分析等功能模块,见图6。

3 总结

3.1试点情况介绍

图5 中西医协同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功能设置

图6 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双向转诊系统功能设置

拱墅区现有1所医院、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网络实现了全覆盖,辖区内开展的中医药服务项目种类众多、特色鲜明,并且已经完成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区域HIS系统和区域体检系统等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整体水平较高,但中医药和信息化结合程度不高。因此将研发的中医药信息系统先行在拱墅区进行试点应用,并且与省市县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区域HIS系统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互联互通,在省级卫生数据中心打通卫生虚拟专网和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和不间断中医药服务。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治疗效果评价和满意度评分,也可以与社区医生在线互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浙江省中医院实现了双向转诊。基于信息化的基层中医药创新服务模式的试点应用提升了社区医生中医药服务能力,实现了患者和社区医生之间双向沟通,强化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上级医院资源共享,突破了传统的中医药服务模式。

3.2存在问题分析

社区医生承担着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等任务,基于信息化的基层中医药创新服务模式的试行,势必会增加社区医生的工作量。中医药业务和中医药信息化标准相对缺乏,标准在中医药信息系统中的实际应用和社区医生对标准的认可度有待提高。各中医药信息系统之间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需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医生和老百姓访问的人机交互界面需要更加人性、方便。中医药信息系统在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方面需要更加完善,设置在线支付、智能推荐和健康分析等功能。

3.3持续改进

既然是服务模式创新,必定与传统服务模式存在差异,因此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范和业务流程,适应常态化运行。借鉴已经发布的标准规范,制定一批适合基层中医药信息化的标准规范,将标准规范落地实施,对社区医生进行标准规范培训,提高社区医生对标准规范的认可度。进一步完善人机交互界面,通过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中医药信息系统和其他业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建共享。利用新型信息技术完善中医药信息系统,实现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应用、智慧结算和大数据分析应用等功能。

[1] 牟惠云,王迪.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14):20-23.

[2] 王高玲,冯雅.社区中医药服务职能重构及评价的思考——基于健康服务的视角[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4):252-255.

[3] 李旭东.全科医生签约制下的"SMART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0A):3351-3354.

[4] 国实,徐德军.网络环境对医患沟通的影响及策略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6):708-709.

[5] 禹震,王亚亚,张岩,等.北京市市属医院患者满意度评价的探索及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10):23-25.

[6] 翟运开,周银龙,孙东旭,等.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的政策约束及其纾解[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10):728-731.

[7] 吕键.论深化医改进程中分级诊疗体系的完善[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6):1-3.

[8] 倪荣,沈玉强,江涛.基层中西医协同门诊医生工作站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医院,2015,19(3):33-35.

沈玉强:浙江省卫生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

E-mail:zjwstsyq@163.com

Discussion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TCM innovation mode in primary health institute /

NI Rong, SHEN Yuqiang, JU Bin, ZHU Chenxi // Chinese Hospitals. -2015,19(10):42-44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service mod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ite investigation and the existing TCM service mode, Zhejiang provincial health information center developed 4 kinds of TCM innovation service mode and 5 healthcare service information systems. It has carried out in Gongshu district, Hangzhou city. TCM service innovation mode in primary health institute has strengthened hospital and patient communication, improved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health service capacity and have positive economic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2015年浙江省中医药重点研究项目(2015ZZ005)

①浙江省卫生信息中心,310006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庆春路216号

2015-05-25](责任编辑 鲍文琦)

猜你喜欢
信息系统中医药协同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