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琼会
抓生态环境保护就是抓民生建设保障
文/李琼会
众所周知,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也是改善民生,生态环保工作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同样如此,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正因为此,我们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拓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办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开展国土江河综合整治试点,扩大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机制试点,保护好三江源。
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民心所向,民之所望,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生态环境建设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两会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城乡环境质量。作为我国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四川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早在2006年,四川出台了《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指出着力建设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社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生态建设能力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就目前来看,四川与全国一样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们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建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决化解和淘汰落后产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以生态建设提升百姓“幸福感”,增加百姓福祉。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如果说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造福百姓,让人提升“幸福感”,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则在提升百姓“幸福感”方面更加直接有效。这就是说要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
为此,全国要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建设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推进特色化、集聚化、绿色化发展,优化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关系,谋求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实现前进式、上升式的循环。要优化生产力布局,把产业项目、生产要素集聚在重点平台,多给生活、生态“留白”,努力将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绝不能让今天的发展成为明天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