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伟廷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很多有识之士为提高生存质量,幻想了各种各样的神奇药物,如忘忧药、后悔药、聪明药、万能药等。这类药在古代只能是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而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很多被认为不可能的事已经变成现实。
通过大量研究,科学家试图将神药变成一种客观现实,发明出真正能治病的灵丹妙药。
忘忧药
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描写了一种忘忧果: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希腊英雄奥德修斯率领部下乘船踏上返乡之旅。然而,快到达故乡时,船却被风吹到一个长满“忘忧树”的小岛上。吃了树上的忘忧果后,他的3个部下把战争的苦痛和各自的家乡忘得干干净净。难道世上真有忘忧果或忘忧药吗?
“忘忧药”起源于埃及,它产生的“健忘”效果使很多人将其比作鸦片或鸦片酊。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传说中的“忘忧药”可能变成现实。
现代最早具有“忘忧”功能的药俗称“心得安”。“心得安”药物名称是普蔡洛尔,可治疗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亦可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能迅速控制心动过速、震颤、体温升高等症状。跟其他相似药物不同的是,它直接作用于大脑。
几年前,美国研究者宣称找到了一种“忘忧药”,它能永久压制或抹除对过去痛苦或恐惧经历的记忆。它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支持的项目,被命名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BDNF可由大脑自然分泌,调节痛苦和恐惧。当BDNF缺乏时,则会产生压力过大、神经紊乱等症状,即俗称的“恐惧症”。
在给人类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的过程中,肾上腺素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BDNF附着在神经细胞上,能阻止肾上腺素的进入,也就阻断了记忆的开启。假如将神经细胞当成一把锁,肾上腺素当作一把钥匙,那么,当“忘忧药”进入后,钥匙将无法插进锁里,这样就能阻止肾上腺素对神经细胞发挥作用,从而避免痛苦记忆给人们带来的折磨。
“忘忧药”正处于研究阶段,但人们已经就此进行过激烈的辩论。有人认为,只要吃一片药就可以把忧愁忘掉,这是天大的喜讯。但反对之声也不绝于耳,当不再拥有那些关于痛苦和磨难的记忆时,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记忆,还有吸取经验教训的能力。
无论需不需要“忘忧药”,都应该感谢科学家善良的本意:帮助人类解脱痛楚,保持快乐。
后悔药
2005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认知学研究所的乔治·科里切利和同事们设计了一个功能性核磁共振试验,以监视人们做决定的过程和事后的感觉。研究小组向志愿者提供两个选择,一个风险较大,但获得的回报也大,另一个则相反。在做出决定后,如果得知自己放弃的另一个方案更好后,志愿者的前额脑区底部活动明显增加,且活动量与后悔的程度有关。
这项试验证实了此前的一个研究,即前额脑区底部受损的病人不会后悔,因此也不会为避免后悔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于是,世界各地的媒体纷纷以“发现人脑‘后悔中心”之类的标题加以转载,有人甚至兴奋高呼:据此进一步研究,人类也许很快就能吃上“后悔药”了!
其实,科学家一直没有停止对“后悔药”的研究,让人有所期待的是,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声称,他们已经找到并确定了一种在“记忆消除”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基因,这个过程即由新的记忆取代旧的记忆。如果能找到一种方式来增强这种基因的活性,就有可能帮助人们摆脱记忆阴影,重新建立对生活的信心。
科学家认为,增加这种基因活性最有可能的方法是使用某种药物,例如一种催化剂,但这种催化剂仍需进行研究和鉴别。不过,也有一些人指出,即使最终确定,上述某种药物仍无法担负起“后悔药”的重任,因为它只是消除让人产生后悔、恐惧等不良情绪的记忆,更接近于“忘忧药”。
也有一些人对“后悔药”的研究持悲观态度,他们质疑:这种药到底是指吃了之后不会再有后悔这种心理,还是说吃了之后可以使时间倒流,重新再做?如果是前者,其实是一种消除不良记忆的药物;如果是后者,那“后悔药”就演变为超时空问题,然而尚没有迹象表明可通过药物改变时空。
聪明药
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科学幻想,“聪明药”的踪迹都曾闪现其中。早在20世纪20年代,安非他命已应用于医疗,这种效果与麻黄碱类似的化学试剂在二战中被广泛采用,军医们相信,士兵服用过此类药物后会勇气倍增,且能长时间保持清醒与警惕。近年来,很多研究者认为,人类自我增强智力的时代已经到来,一些神经增强剂、益智药纷纷上市。
在大学校园中,一种被称为利他林的中枢兴奋药很受欢迎,无论是习惯挑灯夜战的网虫,还是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夜车司机”,都惯用这种药物调整自己的状态。而大公司的管理人员或研究人员则偏爱价格和性能更胜一筹的莫达非尼药物。这些药物不仅提神醒脑,还能让服用者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工作效率。
这些药物的问世,原本是基于改善智力缺陷或老年痴呆等患者的智力,但在药理实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扩大到症状较轻的人群,甚至是试图通过捷径提高自己智力水平的正常人群。
尽管很多服用过相关药物的人坚称,相关药物确有效果,但也有研究者提出异议,智力水平的提高目前来看除了长期坚持强化练习,并未找到其他可行的方法,所以类似的认知增强剂或许只是利用了人的心理暗示。
问题是,这些药物是否有副作用?比如,长期服用类似药物,是否会影响大脑的基本功能,甚至造成药物依赖性,导致类似药物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新型毒品”?
有研究者乐观地认为,如果可以在健康人群中证实“聪明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能广泛提高人们的智力水平,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得心应手,那么服用这种药就应该像教育、卫生习惯和信息技术一样,成为人类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方式。
万能药
“万能药”有多种含义,这里所指的是被视为能治百病的“万应灵丹”。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可能已经找到一种可以治疗普通感冒、流感、艾滋病毒及其他任何病毒的“万能药”。该药在试验时会定向追踪感染细胞,并让它们自毁。这种名叫DRACO的药物能治愈的疾病名单包括人鼻病毒(引起半数成人和几乎所有儿童感冒)、流感、小儿麻痹症、肠胃细菌和致命的登革热。此外,它还有望治愈麻疹和风疹、唇疱疹、狂犬病等。
开创性药物DRACO诞生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生物、化学和纳米技术组。在试验期间,DRACO成功杀死了15种病毒,还拯救了那些被注射了足以致命的流感病毒剂量的老鼠。这种药物见效很快,如果服用及时,它能阻止任何症状出现。检测结果显示,DRACO还阻挡了病毒入侵,也就是说它能在第一时间防止人感染疾病。
相关医学专家除了肯定DRACO这一重大突破,也发出警告:药物以这种与众不同的方式产生作用,在考虑把它用于人类试验以前,必须花更多时间对它进行研究,以确保安全。
与专业人士的谨慎不同,有关DRACO的消息被披露之后,大众的反应出乎意料地热烈。有人为此喝彩:尽管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万能药DRACO还不会被用于临床治疗,但无论如何,它的出现为长期受病毒感染困扰的人类带来了一线曙光,人们憧憬使用DRACO治疗各种“疑难杂症”那一天的到来。
有人却已悲观地“预见”:如果万能药DRACO真的有效,那药品制造商生产的抗病毒药物就失去了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