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人
寿阳曲
【元】贯云石
新秋至,人乍别。顺长江水流残月。悠悠画船东去也,这思量起头儿一夜。
水仙子·夜雨
【元】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作者小介】
贯云石号酸斋,徐再思号甜斋,两人的散曲合称为“酸甜乐府”。
【作品赏析】
《寿阳曲》是一首写离别情思的小令。
在秋天刚刚到来之时,从来没有分开过的他们却不得不第一次品尝离别的苦酒了。眼前,江水不停歇地向东流去,天边那轮残月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相聚的美好生活即将成为过去。小船承载着他们彼此沉重的离愁,慢悠悠地东去了,小船渐行渐远,最后消逝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唉,船儿真的走了!一种莫名的空虚和寂寞涌上心头,怎么也挥之不去!思念,从今天晚上开始,绵绵无尽。
《水仙子·夜雨》写秋夜听雨的感受。主人公大概是一位江南的年轻人,为求取功名,进京赶考,但多年蹉跎,至今仍一事无成,只能寄居在客舍之中。在秋风秋雨中,他做了一个回家的梦,梦醒时正是三更天之后,他再也无法入睡了。看着室内灯花落在棋盘上,想到自己穷困潦倒的现状,感慨万千。他回忆起曾经与妻子一起枕上喁喁私语的过去,想到年老体弱的父母还要为出远门的儿子担忧,这一颗饱经飘零的游子的心,如何能承受这么多的忧愁痛苦啊!我们仿佛听到了这个不得志的读书人的长吁短叹,听到那凄凉的秋雨依然淅淅沥沥地下着,落在梧桐上,落在芭蕉上,也落在他那痛苦的心灵上。“叹新丰孤馆人留”借用了《新唐书·马周传》的故事。马周年轻时,生活潦倒,曾寄宿在新丰旅馆,店主人见他贫穷,供应其他客商饭食,独不招待他。这里暗示了诗人当时备受冷落的处境。
【异同比较】
这两首小令都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寿阳曲》开篇就点明了离别的节令是初秋。悲秋伤别,可以说是中国历代诗歌的一个传统主题。北宋柳永在词中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萧瑟的秋风中,与亲友离别,那纷纷离开枝头的树叶,把离别的悲凉气氛衬托得格外浓烈。“顺长江水流残月”进一步交代了离别的地点和时间:长江边,残月依稀的拂晓时分。“水流残月”看似为客观的景物镜头,实则是恰到好处的借景抒情。以江水比喻离愁,以残月寄托离恨,是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手法,如“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作者选取“水流残月”这一意象,很自然地表达了离愁别恨。
结尾句“这思量起头儿一夜”则直接抒发了压抑不住的思念之情。
《水仙子·夜雨》前两句属借景抒情。古人作品中,雨常常和梧桐、芭蕉联系在一起,我们读“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时,会很自然地联想起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句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再想开去,可以想到温庭筠《更漏子》中的句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不难看出,古代诗词中梧桐这一意象的基本内涵就是一个“愁”。这里的雨滴梧桐,渲染了作者无尽的愁苦和悲哀。
跟《寿阳曲》一样,《水仙子·夜雨》也是在结尾直接抒情。
跟词相比,元曲的文字要通俗很多,可以说,有些句子就是大白话,我们一听就明白。从上面两首元人小令中,我们能明显体会到元曲语言上的这一特点。“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接近今天的语言,“这思量起头儿一夜”中的“起头儿”更是方言俗语。
《水仙子·夜雨》用了对写法。“枕上十年事”作者可以像放电影一样地回忆,但“江南二老忧”作者是看不到的,这里,诗人用了传统诗词中从对面落笔的手法(对写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双亲,而写二老为远行的游子担心,从而把自己思念双亲的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挚。
《水仙子·夜雨》用了鼎足对。“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这三句语言结构相同而又各自独立,形同三足鼎立,所以我们称之为鼎足对。这种结构是散曲中较为常见的对句形式。仔细推敲,我们会注意到,这里每句中还有一组叠用的数量短语,自然而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