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科创22条”能解决哪些问题

2015-11-30 07:48
华东科技 2015年7期
关键词:科创科技人才

“科创22条”提出要秉持开放理念,弘扬创新文化,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沃土,通过集聚国内外创新企业、创新要素和人才,共同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打造六条人才政策

人们常说,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只有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让各类人才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正所谓凤凰栖于梧桐,栽下“梧桐”是“科创22条”铸就人才高地的方向。

在“科创22条”中有六条相关人才的政策:进一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户籍政策在国内人才引进集聚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创新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拓展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加大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力度、推进“双自”联动建设人才改革试验区,可见人才高地的铸建在“科创22条”中的分量。

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院长陈炜即指出,吸引优秀的科技人才,日益成为各国各地加速科技创新、占领制高点的重要手段。通过调研陈炜发现,深圳前海已经率先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绿卡(永久居留权)集中办理试点,申请办理永久居留手续且符合有关条件的外籍人士,由其所在单位向前海管理局申请。“科创22条”在这方面将通过缩短外籍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证申办周期;简化外籍高层次人才居留证件、人才签证和外国专家证办理程序;对长期在沪工作的外籍高层次人才优先办理2至5年有效期的外国专家证;建立外国人就业证和外国专家证一门式受理窗口,对符合条件的人才优先办理外国专家证,放宽年龄限制;开展在沪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留沪就业试点;完善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B证)制度,降低科技创新人才申请条件,延长有效期限最高到10年,这一系列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流入”上海。

人才培养方面,“科技22条”指出将建设创新型大学,在自主招生、经费使用等方面开展落实办学自主权的制度创新

同样在上海,一直不乏有企业反映,上海的落户政策存在重生产型企业、轻新模式或研发创新型企业的情况,落户受理上操作偏紧,使“四新”企业人才落户难上加难。而“科创22条”中也将通过完善居住证积分、居住证转办户口、直接落户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等等一系列减短创新创业人才落户上海周期的政策,突出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的引才机制,加大了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倾斜力度,从而充分发挥户籍政策在国内人才引进集聚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在人才的根源——人才培养方面,“科创22条”指出将建设创新型大学,在自主招生、经费使用等方面开展落实办学自主权的制度创新;根据上海未来发展需求,在高校建设若干国际一流学科,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杰出人才;改革基础教育培养的模式,强化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加强科学普及,办好一批有影响的科普类场馆、网站、期刊和广播电视科技类节目,实施提升公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才的流动能够更好地促进人才成长,“科创22条”里指出将拓展科研人员的双向流动机制。不仅仅鼓励科研人员在职离岗创业,还鼓励高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岗位,增加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职数,同时允许企业家和企业科研人员到高校兼职,并制定实施高校大学生创业办法,支持在校学生休学创办科技型企业,将创业实践计入实践教育学分,扶持大学生以创业实现就业,以此落实各项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

人才的评价和激励是创新创业人才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依据,在这方面,“科创22条”通过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开发和基础研究的人员分类制定评价标准,强化实践能力评价;加大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力度,构建职务发明法定收益分配制度,完善科研院所绩效工资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给予基础科研稳定的财政拨款或财政补助,对高校和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放宽股权激励、股权出售对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妥善解决各类人才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现实问题,解决人才来到上海的“后顾之忧”。

推进“双自”联动建设人才改革试验区是“科创22条”中最具上海特色的一条,政策指出将通过发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叠加和联动优势,率先开展人才政策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简化海外高层次人才外汇结汇手续,探索设立民营张江科技银行,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推进人才试点政策在全市复制推广;通过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高层次人才招聘、薪酬、考核、科研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试点建立“学科(人才)特区”,实施长聘教职制度,构建灵活的用人机制。

优化创新生态,不仅有“互联网+”

没有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就不可能孕育成长科技创新中心。“科创22条”提出要秉持开放理念,弘扬创新文化,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沃土,通过集聚国内外创新企业、创新要素和人才,共同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为此,其在促进科技中介服务集群化发展、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支持各类研发创新机构发展、建造更多开放便捷的众创空间、强化法治保障等五项具体举措方面将为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献力。

其中,促进科技中介服务集群化发展里就指出要充分发挥国家级技术转移交易平台的功能作用,建立与国际知名中介机构深度合作交流的渠道,打造辐射全球的技术转移交易网络,建立健全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营商服务体系。4月23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湾谷科技园揭牌。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总裁谢吉华认为,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的历史转折期。完成这一历史转折的两轮支撑,一是自主创新,二是技术转移。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不和国际对接是不可能的,要参与国际竞争,就要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我们第一步做的就是国际化,在全球最具创新活力的几个点上布局:今年3月我们在美国波士顿建立了中美企业创新中心,致力于中美企业软着陆和并购交易;在荷兰设立了欧洲国际并购平台,致力于欧洲的技术转移和企业并购;在新加坡建立了湾谷创新空间站,致力于中新技术和科技资源互动,以及中国企业国际化。”谢吉华说道。

而在建造更多开放便捷的众创空间中,实施 “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扶持众创空间发展被提到一个新高度。上海将通过推动大数据发展,持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网络通信能级,降低网络通信费用,加快推动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扶持“四新”企业发展,建设国家“四新”经济实践区;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快财政投入的科研基础设施向创新创业中小企业开放,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运行服务管理模式和支持方式,制定相应的公众用户评价体系和监督奖惩办法;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孵化机构,支持有优势的民营科技企业搭建孵化器等创新平台,探索设立国有非企业研发机构,引导协同创新;扶持发展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服务机构,支持创建创业大学、创客学院,鼓励存量商业商务楼宇、旧厂房等资源改造,促进市区联动、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开放的创新创业载体;鼓励支持创造创意活动,培养具有创造发明兴趣、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年轻创客,扶持更多创新创业社区。

立足顶尖,重大战略项目布局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科创22条”里指出上海将在基础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在科技资源上快速布局,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主要通过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若干重大创新功能型平台;实施一批重大战略项目,布局一批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集聚区来实现这一目标。

例如在张江上海光源、蛋白质科学设施等重大科学设施基础上,依托优秀科研机构和知名大学集聚优势,建设世界级大科学设施集群。积极争取承担超强超短激光、活细胞成像平台、海底观测网等新一批国家大科学设施建设任务,形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综合性科学研究试验基地。另外,还必须创建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大学,汇聚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科学大师,引进海外顶尖科研领军人物和一流团队,建设全球领先的科学实验室,开展世界前沿性重大科学研究,探索建立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运行管理新机制,营造自由开放的科学研究制度环境。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上海市长杨雄就曾建议,在上海张江高新区的核心区建设综合性的国家科学中心,坚持先行先试和制度创新,着力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面资源,着力解决科技原创能力不强、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不足、科技创新活动协同不够、高端人才缺乏等突出问题,大力提高科技研发水平和效益,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

而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上海的一批重大战略项目和重大基础工程将重点推进民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大飞机、北斗导航、高端处理器芯片、集成电路制造及配套装备材料等创新战略项目。而在把握世界科技进步大方向上,将积极推进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干细胞与组织功能修复、国际人类表型组、材料基因组、新一代核能、量子通信、拟态安全、深海科学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前沿布局。

猜你喜欢
科创科技人才
人才云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