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义(山东政法学院 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本期视点
土地流转改革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
——基于演化博弈视角
陈宗义
(山东政法学院 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土地流转改革导致土地资源规模化经营的同时也使得土地成为优良的抵押品,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文章通过建立农户与金融机构两群体非对称博弈模型,采用演化博弈方法分析证明了相关结论,并给出了土地流转改革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四个先决条件:土地规模化经营得以更加便利的实现;农户间的深化合作;金融机构单笔信贷操作的户均成本大幅降低以及防止金融机构诱导农户过度借贷。最后文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土地流转改革;普惠金融;演化博弈
[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5.08.007
2014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将发展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作为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六条措施。《决定》同时提出要“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功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等促进土地流转改革的相关指导性方针。毕颖妍(2014)[1]、何登录(2014)[2]认为促进土地流转改革可以有助于提升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但土地流转改革为什么会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如果能够发挥促进作用则会在何种约束条件或机制下促进等理论问题尚未解决。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概念最早由联合国于2005年明确提出,并在2006年给予概念界定:能有效、全面地为社会几乎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让广大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农户、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等都能够获得金融服务。周小川(2013)[3]认为普惠金融(亦称包容性金融)主要是指通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将金融服务扩展到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向他们提供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因此,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普惠金融就是要在强调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合宜性与可获得性前提下,将之前被正规金融体系排除在外的大量农户吸纳进来。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相对于城镇而言,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长期以来都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向东明,2010;冯林等,2013;余许友,2014)[4-6]。
收稿日期:2014-12-1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A044)
作者简介:陈宗义(1979-),男,山东济南人,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普惠金融理论,货币史。
现有文献在探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长期滞后的原因时,其观点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类:就宏观层面来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匮乏与金融产品或服务品种的单一化,征信制度的缺失使得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缺少了重要的基础构建;就微观层面来看,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所导致的盈利能力弱、生产和市场风险的低耐受性、信贷额度过小以及农业生产本身的高风险性等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开展(王峰虎、谢小平,2010;徐立玲、宁杰,2014)[7-8]。
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金融机构在审核农户信贷申请时,最基本的逻辑就是成本收益分析:在农户还款时分析本息与资金成本、单笔信贷操作成本之间的比较。在资金成本大体稳定,单笔信贷操作成本并不因信贷规模的增长而明显上涨时,则农户还款时金融机构就会对信贷规模比较敏感;在农户不能正常还款时,金融机构就主要会关注抵押品的价值与资金成本、单笔信贷操作成本之间的比较。从理论上讲,如果农户单笔信贷申请额比较大时,只要抵押品的价值足够大,金融机构并不太关注农户贷款是否会按时还款。因此,如果农户贷款申请额度突破了某一阈值,且能提供合适的抵押品,农村普惠金融的目标就可以顺利实现。
土地流转改革将使得土地要素实现合理流动,同时农民也可以更加方便利用土地进行抵押和担保以更多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而这最终将会增加农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能力(王曙光、王丹莉,2014)[9]。因此,土地流转改革的推行很有可能会大大推进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进程。
另外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土地流转改革需要在何种约束条件或机制下才能促进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土地流转改革在我国农村地区开展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其对我国农村农户生产经营的影响更具有长期性特征。我国农村长期以来所实行的包干单干式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户成为农村经济的基本单位。农户在获得土地确权证书之后,农户间土地流转交易的实际出现、发展,新型农户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壮大,以及土地流转改革之后农户与金融机构合作关系的嬗变更是需要经过发现、完善、调整和推广等阶段的长期调整。加之各地区具体情况差异巨大,如果采用常规的分析方法,假设行为主体具备完全理性,那么如此强的理性假设则在实际上等同于忽略与抹杀了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学习与模仿的互动过程,其分析结果也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出现非常大的偏离。因此在探讨本文相关问题时,我们需要采用其他能够体现行为主体有限理性以及行为主体间充分互动影响的理论和方法。
演化博弈是建立在动态博弈基础上的理论方法,它源于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充分体现了生物学中有关物种进化的思想,以个体的有限理性作为分析基础,模拟并解释了群体行为的进化博弈过程:群体内的个体并不能在博弈之初即能找到最优策略,他们通过长期的模仿与改进,即使在某个时刻达到了最优策略,也可能因为其有效理性而再次发生偏移,最终所有的博弈方都会趋于某个稳定的策略。曹玉贵、李一秀(2009)[10]和董晓红、关玉娟(2012)[11]就采用了演化博弈方法分析了农户与金融机构信贷交易行为。本文也将利用演化博弈方法来分析土地流转改革前后农户与金融机构的信贷交易,以此来观察土地流转改革制度的引入是否会促进,以及在何种约束条件或机制下促进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
农村地区存在农户与金融机构两个群体。金融机构策略空间包含两种行动:贷款与不贷款;农户的策略空间包含两种行动:违约与还款。
(一)土地流转改革前的博弈
假设农户发现某投资项目,其投资成功率为θ,投资收益毛利率为k,投资期限为t;投资启动资金需要D+A,其中D为需要贷款额度,A为自有资金;农户可以向银行提供价值为q的抵押物,若到期需要向银行支付本息额为D×rt;对于金融机构来讲,资金成本为D×R,单笔贷款操作成本为M。土地流转改革前博弈情况见表1。
表1 土地流转改革前农户与金融机构博弈战略式表述
假设农户贷款后选择违约的概率为x,选择还款的概率为1-x;金融机构选择发放贷款的概率为y,选择不贷款的概率为1-y。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农户选择违约的期望收益U1,选择还款的期望收益U2=和平均期望收益-U,具体如下:
则农户选择策略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整理得:
首先对农户群体的复制动态方程进行分析。
情况2:如果y≠0,则x=0和x=1是两个稳定状态。有鉴于进化稳定策略(ESS)对微小扰动具有稳健性,对应到数学表达式上,则要求复制动态方程F(x)对x求导数后,F'(x)的值必须为负值,根据(5)整理则有:
因为0≤y≤1,且y≠0,则0
图1中两个相位图表现了农户行为选择的动态趋势及稳定性。通过图1(b)中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演进,农户选择违约的概率不断提升,并最终稳定在1。
图1 农户群体复制动态相位图
同理,可以计算出金-融机构贷款、不贷款以及平均期望收益V1、V2和V,并最终构造出金融机构的复制动态方程,具体如下:
下面对金融机构群体的复制动态方程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分析D×rt≥D×R0+M时的情况:
图2中的三个相位图表现了此种情况下金融机构行为选择的动态趋势及稳定性。
图2 t≥D×R0+M时金融机构群体复制动态相位图
可以把上面农户和金融机构两个群体类型比例变化复制动态的关系,在同一坐标平面图上表示出来,如图3所示。
图3 D×rt≥D×R0+M时农户与金融机构两群体非对称博弈复制动态关系与稳定性
在图3中,综合农户和金融机构两个群体的复制动态和稳定性来看,只有(x.y)=(1,0)这一点是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而其他各点都不是复制动态中具有收敛性且具有抗扰动的稳定状态。也就是说,经过长期反复博弈,拥有有限理性的农户和金融机构两个群体通过持续学习与调整自身策略后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果:若农户获得贷款,则必然选择违约,金融机构在接收到农户递交贷款申请后也必然会选择拒绝发放贷款。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是在两个约束条件下形成的:①D×rt>q,即农户需要偿还的贷款本息额大于抵押品的价值。这个条件是由我国农户缺乏抵押品的现状所客观决定的;②q 再来分析D×rt 情况2:因为D×rt 再将图1与图4置于同一坐标平面图上表示出来,如图5所示。 图4 D×rt 图5 D×rt 在图5中,综合农户和金融机构两个群体的复制动态和稳定性来看,只有(x,y)=(1,0)这一点是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而其他各点都不是复制动态中具有收敛性和具有抗扰动性的稳定状态,即经过长期反复博弈,拥有有限理性的农户和金融机构两个群体通过持续学习与调整策略后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果:农户获得贷款后选择违约,而金融机构也拒绝发放贷款。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1,0)形成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所应具备的约束条件为D×rt 综上所述:通过对农户和金融机构两群体演化博弈的分析可以发现:①我国农村地区长期实行包干单干式土地承包制度和②金融机构单笔信贷操作成本相对过高,这两方面都对农村地区金融业的正常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前者不仅造成了农户抵押品的缺乏,同时也使得金融机构由于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不经济而难以获得合理的商业收益,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 (二)土地流转改革后的博弈 土地流转改革之后,农户与金融机构两群体非对称博弈结构所发生的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农户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可以在市场上进行流通,因此成了能够被金融机构认可的优良抵押品,这里假设农户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具有的市场价值为Q;②土地流转改革后,农户之间通过土地流转而更容易实现转包与合作从而促进了土地的规模经营,金融机构也可以降低单笔信贷操作的户均成本。假设n户农民的土地实现了合作经营,且金融机构在审核这n户农民的申请与发放贷款时同样支付M的成本,则相当于单笔信贷操作的户均成本降低到M/n。土地流转改革对博弈的改变具体见表2。 表2 土地流转改革前后农户与金融机构博弈战略式表述对比 对(8)式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情况2:如果y≠0,则x=0和x=1是两个稳定状态。对(8)式求关于x的导数得: (1)当D×rt>q+Q时,F'(1)<0,即x=1为ESS。这说明当农户要偿还贷款的本息额D×rt大于抵押品的价值q+Q时,农户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会越来越倾向于采取违约策略; (2)当D×rt 同理,再计算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不贷款以及平均期望收益、和V,并最终计算出金融机构的复制动态方程: 另因为Q作为承包土地使用权的市场价值,乃是对相当长时期承包土地所产生全部收益的一种估价,其市场价值也必定不菲,因此通常情况下会有q+Q>D×R+0。 现对(10)式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情况1:D×rt>q+Q且D×rt≥D×R0+M/n时的情况。因为0≤x≤1,所以必有D×rt-x(D×rt-Q-q)-D×R0-M/n>0,因此F'(0)>0,F'(1)<0,所以y=1是ESS。 情况2:D×R0+M/n 情况3:D×rt≤D×R0+M/n且D×rt 综上所述,土地流转改革之后农户和金融机构两个群体类型比例变化复制动态的关系见表3。 表3 土地流转改革后农户、金融机构两群体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1,1)点成为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看似有些费解,因为其对应含义是金融机构选择发放贷款,而农户获得贷款后选择违约。其实我们可以将这种结果看成类似于一种利益的交换。(1,1)要形成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约束条件:对于农户来讲需要具备D×rt>q+Q,即农户可以获得异常高额度的贷款,或者说农户出现了过度借贷行为;对于金融机构来讲则需要具备D×rt≥D×R0+M/n,金融机构的贷款预期收益要足够高。而这两方面约束中D×rt>q+Q最为关键,因为D×rt≥D×R0+M/n仅仅是金融机构获得盈利的普遍性条件。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加以分析:一方面是在农户借贷额度D大致不变的情况下,则此时金融机构放贷利率增长到极高;另一种情况是,金融机构放贷利率保持大致不变,而出现了农户迅速扩大借贷规模;最后一种情况则是金融机构放贷利率上涨的同时农户借贷规模也迅速扩大。不论是那种情况发生,只要 D×rt>q+Q与D×rt≥D×R0+M/n同时成立,则就可能出现这样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农户在获得贷款之后选择违约,并进而将土地质押给了金融机构,农户破产的现象逐渐增多,土地集中程度日渐加剧。爆发于印度的小额信贷危机就十分类似于这种情况。印度许多商业化的小额信贷机构为了追求达到更高的盈利规模,急于扩大信贷投放,疏于管控甚至纵容信贷人员诱导农户过度借贷而导致其破产(崔凌云、张建峰,2014)[12]。2010年印度安得拉邦数十名农民因无法偿还借贷而自杀,最终使得官方出面支持并推动了大面积的农户违约行为。杜晓山(2010)[13]指出“过高的利率(年利率在30%左右)、投资人股东和管理团队过高的回报、不合理的逼债方式(罚没家庭财产甚至是限制欠债人及其家庭成员的人身自由)、分布极不平衡及形成恶性竞争趋势”。因此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土地流转改革虽然使得土地成为优良的抵押品从而促进农村地区大量农户进入到正规金融体系中来,但如果任由市场力量主导,反而可能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因此政府金融监管部门一定要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在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我们当然不希望类似局面的出现,而更希望(0,1)点是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其复制动态具有收敛性和具有抗扰动性的稳定状态,其含义为经过长期反复博弈,拥有有限理性的农户和金融机构两个群体持续学习与调整策略后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果:农户获得贷款后选择还款,而金融机构也选择发放贷款(图6)。 图6 D×R+ 值得注意的是(0,1)点构成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需要具备的条件:D×R0+M/n (11)式更容易体现出土地流转改革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要使得(11)成立则不等式左边的数值要尽量的增加,而右边的数值要尽量的减小。土地流转改革之后,承包土地使用权的流动性大大增加,农户之间通过转包、入股与合作等形式经营土地,会获得更多深度合作机会,对农户合作组织而言可以形成较为明显的规模经济优势,对于组织内的单个农户而言其贷款意愿的增加也会使得D迅速上升,即使信贷利率和资金成本保持不变或小幅变动,D(rt-R0)数值仍能迅速增加;另外在申请信贷时,金融机构单笔信贷操作的户均成本也会因为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而大大降低,从M降低至M/n,这是因为多户农户联合提出信贷申请,金融机构单笔信贷操作的户均成本被迅速摊薄。此时即使信贷规模、信贷利率和资金成本保持不变或小幅变动仍能有效保证(11)式的稳健性,进而促使农户与金融机构两群体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稳定在(0,1)点。 综上所述,土地流转改革推出后,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户间的深化合作,大幅降低了金融机构单笔信贷操作的户均成本,并最终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户与金融机构两群体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促成了金融机构愿意发放信贷,农户也有意愿偿还贷款的良好金融态势的稳定实现,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市场力量对利润的追求也应受到限制,其业务开展必须接受严密的金融监管,防止金融机构诱导农民过度借贷。 本文通过建立农户与金融机构两群体非对称动态博弈模型,采用演化博弈方法分析,发现农村地区原有的包干单干式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土地经营方式在引入土地流转改革之后,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博弈演化稳定策略:原有制度会导致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稳定在(1,0)点,即如果农民获得贷款则会违约,而金融机构也会拒绝发放贷款。有两方面原因造成这一最终结果:①金融机构单笔信贷操作成本相对过高;②我国农村地区长期实行包干单干式土地承包制度造成了农户抵押品的缺乏,同时也使得金融机构由于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不经济而难以获得合理的商业收益。其中②本身的制度因素是主要原因。引入土地流转改革之后,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稳定在(0,1)点,即如果农民获得贷款则会选择还款,而金融机构也会发放贷款。这是因为土地流转改革使得农村地区出现了四方面的变化:①土地规模化经营得以更加便利的实现;②农户间的深化合作;③金融机构单笔信贷操作的户均成本大幅降低;④同时也应该注意防止金融机构过度追逐商业利润而诱导农户过度借贷。只有这四个方面条件同时具足才使得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发生了根本上的良性偏转。 基于以上结论,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提出下列政策建议: (一)完善社会征信体系,降低金融机构单笔信贷操作成本 据世界银行(2009)相关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针对普通农户审核发放一笔贷款的平均成本在200美元左右,而2014年我国的相应数据约为2 000元人民币。可想而知,面对如此高的单笔信贷操作成本,金融机构出于盈利考量也不得不拒绝众多农户的小额信贷申请。而与此相对照的是,2014年阿里小贷单笔信贷操作成本仅为2.3元,而与此同时不良贷款率仅为1%!巨大差距的背后是互联网金融与传统的金融机构征信体系运行方式的不同:互联网金融,以阿里小贷为例,交易和融资平台合而为一,两者信息共享大大节省了征信成本;而传统的金融机构征信模式则是金融机构单独搜集信息,不仅搜集信息成本高,且所搜集的信息也具有更新不及时和准确度差的弊端。虽然要将互联网金融的征信模式复制到农村地区并不现实,但我们可以考虑由各级政府与各公用事业单位合作,例如,司法、行政、工商、环保、金融机构、水务、电网、煤气、热电等等众多部门与机构,将涉及城乡居民和企业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共享,此种汇集与更新大数据的征信系统将大大降低金融机构单笔信贷操作成本和普惠金融的准入门槛。 (二)跟进并逐步配套各项软硬件环境,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改革 由本文的结论可知要使得(0,1)成为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则必须保证土地流转改革促成土地规模经营,农户间深化合作与金融机构单笔信贷操作成本大幅降低。因此,土地流转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应该是通过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动来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使用。土地流转改革绝不应该停留在发放确权证书等形式上,而应积极制定与土地流转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第三方的土地价值公估机构、土地产权交易市场、涉农土地案件法律咨询与仲裁机构,同时注意在政策、技术和管理上指导与扶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等等诸多举措共同推进。由于土地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土地流转改革的创新性,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有可能会集中,甚至是广泛出现,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及早出台合适的法律法规,使土地流转改革领域做到有法可依;第三方的土地价值公估机构将会对各种类型的土地给予可信与合理的估值,这样会大大方便土地使用权的转移,也方便金融机构快速根据农户抵押土地的价值来审核信贷;土地产权交易市场的作用是收敛某个地区内土地交易的信息,降低土地交易成本,促进土地交易快速顺畅实现,尤其是在借助互联网手段后,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将会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农村地区农户普遍缺乏法律知识的实际情况使得建立涉农土地案件法律咨询与仲裁机构可以确保土地使用权交易规范和有序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后,各类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会大量应运而生,习惯了农户个体经营的农民再结成合作组织后,在管理经营,资本运作和专业技术方面可能都会遇到发展瓶颈。政府应积极组织和协调社会各类组织机构帮助这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突破发展瓶颈而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避免盲目扩张和无序经营带来的各类市场风险。 (三)加强对金融机构业务的有效监管,降低金融市场风险 如前分析,农户过度借贷行为是造成(1,1)成为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的关键约束条件。一方面金融监管机构要设置最高信贷利率指导线,防止金融机构因高利率追求高回报而盲目扩张,保证农村金融市场繁荣之后不违背普惠金融服务和利益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理念;另一方面,金融监管机构也应加强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督促和监管,确保金融机构有足够动力对信贷发放的各个环节加强管控,促进农村金融市场能够按照健康、有序、规范和可持续的导向来发展。 (四)在自愿、平等、互助的原则下推进土地流转改革,保护农民合法利益 土地流转改革是关乎国家农业发展全局、农民切身利益与农村社会安定的一项重大改革,但收入水平、收入来源不同的农户在面对土地流转改革时的积极性也不同(张忠明、钱文荣,2014;何军、李庆,2014)[14-15]。对所承包土地拥有长期使用权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并且各类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否能够真正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农户自身的经营理念、能力密切相关。如果强行推进改革,特别是强迫农民加入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出现经营不善甚至破产清算而丧失承包地的局面将会对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安定造成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各地在开展土地流转改革时,一定要尊重农户意愿,切实遵循自愿、平等、互助的原则,切忌搞一刀切。 (五)构建完善的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保障体系,为相关改革铺就安全网 土地流转改革及其相关改革举措需要稳步推进和实施,但这并不能保证部分农户及农户经济合作组织不会受到经济规律的影响而被市场淘汰出局,遭受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丧失赖以生存的承包土地使用权。针对类似情况,政府部门一定要统筹规划,周密考虑,尝试建立抵押土地的罚没缓冲制度等经济保障制度,一旦农户或农户经济合作组织因无法偿还贷款而面临抵押土地被罚没时,可以向由政府设立的缓冲基金提请暂缓罚没保护,同时由缓冲基金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支付一定的罚息。如果农户经营改善则偿还这部分罚息,若经营持续不善则再将土地使用权移交金融机构。另外,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医疗、低保和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为破产失地农民织就一张社会安全网,在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维护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总而言之,只有在各项软硬件环境配套齐全的前提下,土地流转改革对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积极推动作用才能全面显现。 [1]毕颖妍.浅析发展普惠金融的必要性与基本途径[J].时代金融,2014(2):32-34. [2]何登录.农村普惠金融内生机制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4(6):61-66. [3]周小川.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推进包容性金融发展[J].求是,2013(18):11-14. [4]向东明.农村金融失血问题与宏观政策创新[J].银行家,2011(12):104-107. [5]冯林,王家传,蔡超.金融资源配置差异视角的城乡二元解释[J].农村经济问题,2013(1):34-38. [6]余许友.二元结构下农村金融抑制的原因和出路[J].理论与改革,2014(6):91-94. [7]王峰虎,谢小平.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财政对策[J].软科学,2010(5):107-110. [8]徐立玲,宁杰.包容性发展视角下农村金融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2014(3):54-55. [9]王曙光,王丹莉.农村土地改革、土地资本化与农村金融发展[J].新视野,2014(4):42-45. [10]曹玉贵,李一秀.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借贷行为的博弈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2):25-27. [11]董晓红,关玉娟.中国农户融资对策分析——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3):11-14. [12]崔凌云,张建峰.印度小额信贷危机的监管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3(3):97-98. [13]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分类与绩效考核[R].北京:全球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日平行论坛,2010. [14]张忠明,钱文荣.不同兼业程度下的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研究[J].农村经济问题,2014(4):19-24. [15]何军,李庆.代际差异视角下的农民工土地流转行为研究[J].农村经济问题,2014(1):65-72. [责任编辑:张 兵] The Impact of Reform of Land Circul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clusive Finance in Chin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volutionary Game CHEN Zong-yi The reform of land circulation makes land resources not only operate at a business scale,but also become some kind of excellent collateral,which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finance of Chinese rural areas to a great extent. This paper,by establishing the asymmetric game model of two group including farmer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applies evolutionary game analysis method to verify the relevant conclusions,and proposes four preconditions of the reform of land circulati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finance:to achieve a more convenient scale operation of land;to deepen cooperation between farmers;to reduce the single credit operation cost per family to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to preve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induce farmers excessive borrowing.Finally,the paper puts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reform of land circulation;inclusive finance;evolutionary game F301.1 A 1007-5097(2015)08-0047-08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Business School,Shando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Jinan 2501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