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会鸽
(禹州市中医院,河南 许昌 461670)
・临床护理・
探讨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措施
李会鸽
(禹州市中医院,河南 许昌 461670)
目的 对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措施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4月~12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康复训练护理,对护理方法以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经过康复训练后,肌肉恢复力度得到明显的恢复,提高了效果。结论 脑梗塞患者偏瘫经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后,其护理效果显著,同时有效的缓解患者的肌力情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脑梗塞;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效果
脑梗塞在心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多发病于老年患者。由于该病起病较急、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1]。近年来,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使患者可以得到及时的治疗。但是在抢救后,多数患者的生理功能发生重大改变,如:语言障碍、肢体瘫痪以及口眼歪斜等,给患者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2]。因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恢复瘫痪肢体的肌力十分重要。结合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72例,对其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4月~12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脑CT检查均符合脑梗塞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3例,女29例,年龄52~85岁,平均年龄(68.3±2.5)岁,病程1~5天。
1.2 护理方法
对患者的偏瘫肢体实施康复训练护理,其护理内容如下。
1.2.1 体位变换
患者的偏瘫肢体肌肉相对松弛,静脉回流不顺畅,容易发生水肿现象。因此,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正确变换体位。翻身时选取侧卧位,每隔1 h对其进行翻身,同时密切注意患者瘫痪的上肢,不能暴力进行牵引。
1.2.2 患肢肌力训练
如果患者的病情相对稳定,护理人员可以指导进行正确的阶段训练。首先从患者的手指进行,使肌力逐渐增加。当肌力恢复为Ⅱ级,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对患肢采取适当的运动。
1.2.3 步行训练
当患者的肌力恢复至可以独自行走,且坚持的时间约为30 min,可以指导患者正确的步行训练,护理人员要搀扶患者的患肢,并利用自身右侧的腿带动患者的患肢行走,在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仔细谨慎,避免发生跌倒现象。
1.3 效果判定标准
患者的患肢进行康复训练后,显效:能独立完成运动并且完全克服阻力;有效:需要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完成运动和克服阻力,无效:患者在护理人员协助下还是无法完成运动以及克服阻力。
患者经肢体康复训练后,肌力检测有明显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前肌力恢复情况对比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脑梗塞的发生率不断上升,老年患者发病率较高。由于其器官组织功能逐渐下降,免疫调节能力较低,所以仅接受药物治疗其治疗效果不明显。经大量临床实践显示,针对患者的患肢实施康复训练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肌力情况,提高效果[3]。然而,多数患者侧重于常规药物治疗,忽视康复训练的重要,使护理人员在执行康复训练时,患者的依从性较差。所以,在进行康复训练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充分了解,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宣教工作,介绍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对康复的影响。
康复训练护理,可以对患者的脑功能起到促进作用,使丧失的功能得到有效的恢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可以避免发生肌肉萎缩和关节痉挛现象。此外,在进行肢体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告知患者训练注意事项,介绍肢体康复训练的相关内容、训练方法,使患者积极配合。要合理安排时间,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以及恢复情况,制定合理训练计划,不能急于求成[4]。如果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如:面色苍白、身体虚弱、大量出汗,要立即停止,并对患者的脉搏以及血压变化进行密切观察,避免患者跌倒。
本次研究显示,患者在出院前,肌力恢复Ⅲ级46例,肌力恢复Ⅱ级30例,肌力恢复Ⅰ级0例;患者在入院时,肌力恢复Ⅲ级15例,肌力恢复Ⅱ级26例,肌力恢复Ⅰ级35例,由此可见,出院前患者的肌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实施康复训练护理,其效果显著[5]。不仅有效改善患者的肌力情况,同时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1] 杨 晶.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1):1959-1960.
[2] 徐道岚.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6):159.
[3] 刘行香.30例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分析[J].首都医药,2014,(16):63.
[4] 靳春艳.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效果研究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2):436-437.
[5] 荣福红.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以及效果分析[J].现代养生B,2014,(9):181.
R473
A
ISSN.2095-6681.2015.009.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