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杏子
(宜州市人民医院儿科,广西 宜州 546300)
干扰素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
覃杏子
(宜州市人民医院儿科,广西 宜州 546300)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 将病毒性心肌炎患儿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干扰素治疗,治疗组则在干扰素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10 ml/d静滴,2周后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治疗组心电图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干扰素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黄芪注射液;干扰素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由柯萨奇病毒导致的非特异间质性心肌炎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是目前来看,其发病机理尚未有统一认识,人体中免疫功能低下以及细胞因子是产生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关因素,对于此病,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1-2]。一旦未及时治疗,很容易发展成慢性心肌炎,甚至出现扩张型心肌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3]。本研究运用了干扰素联合黄芪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进行治疗,疗效令人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病毒性心肌炎患儿7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7例,女43例;≤5岁23例,>5岁47例,平均年龄(7.5±2.5)岁,病程2~10天,平均病程(6.24±1.83)天。对其诊断全部符合1999年全国小儿心肌炎学术会议制定的VMC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近期有明确的病毒感染史。②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头晕、倦怠、胸闷、心悸等典型症状,查体可见皮肤湿冷、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及肢体末梢发绀等体征。③心功能不全,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心脏扩大。④心电图显示有明显的异常改变。⑤血液生化检查显示血清CK-MB显著升高。
排除标准: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严重危及生命的患儿。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需要卧床休息,并给予病毒唑、维生素C、CoQ10、维生素、干扰素等进行治疗。干扰素的使用:<5岁的患儿30万U/d;>5岁的患儿50万U/d,肌肉注射1次/d。治疗组在上述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使用剂量为<5岁的患儿10 mL,>5岁的患儿20 mL,静脉滴注,1次/d。均以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3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观察并详细记录两组患儿症状和体征的恢复情况。包括发热、倦怠、皮肤湿冷、末梢发绀及心音低钝等。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检测两组患儿的心电图和心肌酶等指标,心肌酶检查中包含LDH、CK及CK-MB等指标[4]。
1.4 疗效评定标准
(1)根据参考文献[5]拟定疗效标准:①显效:经治疗,患儿的主要症状及体征均完全消失,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恢复正常。②有效:经治疗,患儿的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接近正常。③无效:经治疗,患儿的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心电图异常,心肌酶谱持续升高。(2)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6]:①显效:心律失常或ST-T段改变较治疗前减少>90%,或者完全消失。②有效:心律失常或ST-T段改变较治疗前减少>50%。③无效:心率失常或ST-T段改变较治疗前减少<50%。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1.7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组心电图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1个疗程后心电图改善情况 [n(%)]
2.3 心肌酶谱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心肌酶谱CK、CK-MB、LD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的CK、CK-MB、LDH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谱的变化比较(±s,IU/L)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谱的变化比较(±s,IU/L)
观察指标 治疗组(n=36) 对照组(n=34)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CK 239.49±67.87126.54±56.62238.31±64.12139.12±63.21 CK-MB 28.67±9.11 17.02±4.49 28.03±8.54 19.67±6.87 LDH 282.45±44.13186.84±22.05278.97±41.84198.24±25.68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病毒性心肌炎为临床中较常见的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诱因,是病毒感染所致,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最为多见[7]。柯萨奇病毒A组、柯萨奇病毒B组、艾可(ECHO)病毒及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常见的心肌炎病毒,其中柯萨奇B组病毒为最主要的病毒。其他如腺病毒、流感、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肝炎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也可引起心肌炎。以机体对氧自由基清除能力降低为主要病理改变[8]。因此,临床中单纯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疗效尚可,多采用干扰素对症治疗,而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则可提高疗效[9]。本文采用干扰素联合黄芪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进行治疗,干扰素具有抑制柯萨奇病毒增殖的作用,能够促使抗病毒蛋白的产生,抑制mRNA信息的传递,刺激蛋白激酶在人体中的生成,有效降解病毒,阻断病毒在心肌细胞中的复制与繁殖,减少对心肌细胞的损害[10]。黄芪注射液为中成药物,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抵抗病毒的侵害,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能够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还可以修复心肌功能,通过增加T细胞,使免疫力提高,强化心肌细胞活性,提高干扰素抗病毒疗效[11]。在本试验中,治疗组治疗14天后,心电图改善、心肌酶值和疗效情况好于对照组。所以,干扰素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具有良好的疗效,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1] 丁 涛.果糖二磷酸钠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02):147.
[2] 钟庆红.苦参汤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01):182.
[3] 王爱萍,谢 飞.参麦注射液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84例[J].中国药业,2011,(03):168-169.
[4] 张旭明.中西医结合辨治4qL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4):598-599.
[5] 郭松伟,高 丽,曹睿明.磷酸肌酸和参麦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l, 26(25):3912-3913.
[6] 李武勇.磷酸肌酸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J].广东医学,2011,32(15):2047-2049.
[7] 李友邕,周碧燕,覃李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中TNF-α、hs-CRP、cTnI 检测的临床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7):1368-1369.
[8] 王 萍.黄芪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219.
[9] 于永庆,吴洪革.干扰素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2013,8(6):770-771.
[10] 王伟烈,白 莉.果糖二磷酸钠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1,(10):245.
[11] 叶宏军,方文华.黄芪注射液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疗效与安全性评价[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137-139.
R725.4
B
ISSN.2095-6681.2015.009.0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