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恩亮
(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超声科,山西 运城 044000)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作用
贾恩亮
(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超声科,山西 运城 044000)
目的 探究颈部血管超声在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确诊的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组,对颈部血管超声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结果 观察组平均脑血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颈动脉硬化28例(单纯内膜增厚3例),斑块发生率为86.67%(26/30);对照组颈动脉硬化11例(单纯内膜增厚2例),斑块发生率为30.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部血管超声在脑梗死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能够尽早发现斑块形成和分布,为疾病的早期治疗提供重要帮助。
颈部血管超声;脑梗死;诊断价值;研究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老年群体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也逐渐上升。脑梗死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该病会使患者的脑供血出现障碍,使脑组织缺氧、缺血,进而导致脑组织软化、坏死,并出现神经功能缺损问题,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而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为研究颈部血管超声在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文选取我院确诊的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组,以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确诊的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0.9±3.2)岁;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9~79岁,平均年龄(61.8±3.4)岁。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均采用同一型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设置为7.5~12 MHz;所有受检人员均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具体方法为:对颈内动脉颅外段以及颈总动脉起始部、主干、分叉等部位进行探测,着重观察是否有斑块形成,若有斑块形成,观察其形态、分布、大小等;测量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量部位为颈总动脉交叉处(约1.5 cm);测量颈动脉内径,测量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后(约2 cm);测量颈总动脉内径,测量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前(约2 cm);测定脑血流量。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3 观察项目
(1)两组脑血流量情况;(2)两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形态、分布。斑块判定标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2 mm。斑块形态特征:硬斑为斑块高度不平,伴声影,强回声;扁平斑为局部轻微隆起,回声增强增厚,且内膜不光滑;软斑为回声强弱不均,斑块凸出管腔,表面光滑连续;溃疡斑为表面有凹凸,斑块较大,边缘回声较低,基底较宽。
1.4 统计学方法
将此次调查统计的结果数据录入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脑血流量对比
观察组患者平均脑血流量为(765.35±116.43)ml/min,对照组平均脑血流量为(1076.58±163.29)ml/min,观察组平均脑血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脑血流量对比(±s)
表1 两组脑血流量对比(±s)
组别 n 脑血流量(ml/min)观察组 30 765.35±116.43对照组 30 1076.58±163.29 t 20.623 P<0.05
2.2 两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形态、分布对比
观察组经检查后发现,28例颈动脉硬化中单纯内膜增厚3例,斑块发生率为86.67%(26/30);对照组11例颈动脉硬化中单纯内膜增厚2例,斑块发生率为30.0%(9/30),两组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两组颈动脉斑块形态主要为:硬斑、扁平斑、软斑、溃疡斑,主要分布在颈总动脉分叉处。
表2 两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对比(n,%)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亦逐年上升[1]。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内膜受损,引起脑动脉管腔狭窄、血栓形成。倘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因而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脑梗死发病原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病机制主要有:动脉血管狭窄区域压力间歇性下跌对血液供应产生影响;栓子出现局部脱落,随着血液流向末梢血管,造成末梢血管阻塞。通常情况下,动脉粥样硬化在老年患者中比较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狭窄会更为严重,动脉粥状硬化的发生率逐渐上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方式的不断变化,脑梗死在中年人中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是由胶原纤维、平滑肌细胞、弹性纤维、脂肪细胞、炎症细胞等组成。在此类细胞形成斑块时,若出现纤维帽缺损,则斑块不稳定而形成易损斑,其在血流的冲击下极易形成栓子进入颅内,造成梗死灶出现。就目前来看,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临床上诊断脑梗死的方式较多,主要有颈部血管超声、CT、经颅多普勒超声等。
颈部动脉超声是临床上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重要手段,其能够准确提供斑块的特征、范围、位置信息以及易损程度,可直接测量颈动脉中膜厚度,可清楚显示血流情况及管腔狭窄程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2]。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影像学特征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存在一定的增厚情况,观察组患者内膜损害更重,颈动脉斑块形成率较高。研究发现,斑块的分布部位主要有颈总动脉交叉处、颈总动脉、颈总动脉起始处等。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能够清晰显示斑块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等,能够依据斑块的回声特点等判断斑块稳定性:不稳定斑块的内部回声不均匀,形态不规则,炎性细胞和脂质细胞较多,极易出现破裂、形成血栓,患者血栓脱落后极易出现脑血管疾病;稳定性斑块内部均匀,表面光滑,脂质成分较少,脱落、破裂情况发生较少,脑梗死等疾病的发生率较低[3]。
本文通过对确诊脑梗死患者30例及健康体检者30名进行研究,观察两组的平均脑血流量、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斑块形态、分布,发现观察组(脑梗死组)平均脑血流量为(765.35±116.43)ml/min,显著低于对照组的血流量(1076.58±163.29)ml/min,且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颈部血管超声在脑梗死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能够尽早发现斑块形成和分布,为疾病的早期治疗提供重要帮助。
[1] 梁颖茵,朱建忠,陈松林,等.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8):3331-3332.
[2] 杨新春.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部血管多普勒彩超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3):54-55.
[3] 朱红强,周 茜.颈动脉血管超声对脑梗死临床诊断价值[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1,32(4):293-294.
R743.33
B
ISSN.2095-6681.2015.009.0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