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特克斯县婚姻习俗分析——以“私奔婚”现象为例

2015-11-29 13:38:22米尔古丽玉努斯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阿訇新郎新娘男方

米尔古丽·玉努斯

(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民族学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

维吾尔族作为新疆的主体民族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的风俗习惯在婚姻习俗。婚俗已深深地根植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并转化为民族心理,民族习惯民族特征,对维吾尔族人的婚姻家庭产生重要的影响。

特克斯县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部,坐落在中国古丝绸之路最西端的伊犁河谷乌孙山脚下,隶属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自古为祖国西部边陲战略要地。其地处天山北麓西部的特昭盆地,伊犁河谷东南面。秦、汉以来有塞种人、大月氏人、乌孙人、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人在这儿繁衍生息。特克斯县主要的居民是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跟其他民族的婚姻习俗不一样。现在我大概觉得介绍特克斯维吾尔族的基本婚姻习俗。

特克斯县婚姻习俗的概况

特克斯的婚姻习俗跟新疆其他维吾尔族地区基本上一样,包括订婚、结婚两个阶段。订婚时男方母亲在媒人"艾勒其"陪同下带衣料、砖茶和方块糖拜访女方家长,赠送礼品。关系正式确定后,男方父母根据女方要求送去彩礼,商量吉日,举行结婚仪式。

结婚这天早晨,在女家举行一种"尼卡"的宗教仪式,参加的人有新郎、新娘和伴郎、伴娘以及双方家长,在阿訇连问三次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在得到肯定答复之后,新郎新娘一定要当众吃掉放在咸水碗里的两块小泡馕,以表示白头到老永远相爱。下午新郎在亲友们的簇拥下到新娘家迎亲。进大门时要给礼品才能放行。女方家给迎新的宾客赠手帕等礼物。新娘离家出门时,迎亲乐队吹起唢呐打起手鼓唱起歌,载歌载舞,以示欢庆,出了大门,乐队在前面开道,新郎新娘乘车紧随其后。进了男方家门,男方揭开女方面纱,表示新生活开始。当晚男女双方各自在家设宴待客,举行"麦西来甫"晚会,欢歌曼舞,通宵达旦。婚后三天"回门"。这天男女双方要设宴款待双方的直系亲属和四邻友好。

维吾尔族的婚礼按照传统习惯分两天举行。在一般情况下,男女相爱,在举行过定婚礼,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后,商定结婚日期,到时男方即可娶亲。婚礼虽然比较简单,但隆重而热烈。婚礼的第一天,在女家举行。这一天,新郎由伴郎陪同亲自到女家去迎亲。到了女家、男女客人分两厢站定,阿訇和伊玛木(均为宗教职业者)出面念诵《古兰经》,并主持婚礼。阿訇先问新娘:“某某你情愿嫁给某某为妻吗?”由于害羞,新娘总是低头不答。性急的伙伴在一旁催促。等了好久,阿訇又一次问她:“某某,你情愿嫁给某某为妻吗?”新娘仍不回答。阿訇第三次再问新娘,新娘这才低着头羞怯地回答:“我情愿。”这时阿訇又问新郎:“某某,你情愿娶某某为妻吗?”新郎虽然也觉得不好意思,但心情迫不及待,所以总是在阿訇第一次问他时,就爽快地回答:“我情愿。”阿訇高兴的点头,立即念诵《古兰经》,为新人祝福,勉励他们互敬互爱,尊老爱幼。接着,按照维吾尔族的传统礼节,阿旬拿出两块蘸着盐水的烤馕,给新郎新娘每人一块,让他们当众吃下。这种馕虽然咸得发苦,但它象征新婚夫妇愿意同甘共苦,白头谐老。在场的亲友们都向新郎新娘祝贺,并跳起欢乐的舞蹈。舞毕,宾主入座就餐,女家的婚礼就算结束了。

下午,新娘穿上鲜艳的花裙,戴上项链,头蒙红纱巾,在一群姑娘的簇拥下走出家门。歌毕,新郎新娘分别乘坐彩车或骑马向男方家进发。一路上,同来迎亲的小伙子们打起手鼓,摇起“撒巴依”,弹起“热瓦甫”,吹吹打打,唱着喜歌走在迎亲队伍的前头。沿途的乡亲们可以在半路上拦驾,达时新郎将右手放在胸前,频频施礼,同时给围观的孩子们撒喜糖。有时迎亲队伍还要停下来就地歌舞一番,这也是维吾尔族婚礼的仪式之一。新娘来到男方家门口,按照维吾尔族的古老风俗,门口早已点燃起一堆神火,这火是用来辟邪的。客人们分别勾起一点火,在新娘头上绕三团,新娘向客人们分送礼品,然后绕火堆转一困,才可登堂入室进入洞房。这可能是维吾尔族古老的原始宗教中的拜火仪式的残留。如今这一仪式已不多见,迎接新娘的则是鲜红的地毯或毛毡。

第二天是婚礼的高潮——揭盖头仪式。这一天同样是在欢宴中度过的。喜筵开始时,男女双方的至爱亲朋必须用冲壶洗手,然后依次围坐在地毯或毡子上。客人面前洁白的饭单上摆满了喜糖、葡萄干、杏干、大枣、花生和糕点。主人用具有民族特色的烤馕、抓饭和羊肉招待容人。抓饭是维吾尔族独特的食品,用大米、羊肉、胡萝卜、洋葱、清油混合焖煮而成,色香味俱佳。维吾尔族吃抓饭不用筷子。也不用勺子,用手来抓,故名“抓饭”。人们边吃过谈,异常兴奋。小伙子们更是情不自禁地弹起“都塔尔”,引吭高歌,跳起欢乐的维吾尔族舞蹈。饭后,年长的客人们告别离去,只有青年男女们留下,等待为新技揭盖头。揭盖头时,男女双方的主要客人必须在场。女方客人在左,男方客人在右,同作“都瓦”(祈祷)。这时男方有一客人(一般是妙龄少女),突然从人群中跑出来,轻巧敏捷的将新娘头上的面纱揭去,新娘的真容显露,整个新房便欢腾起来。这时欢乐的歌舞开始了。一对对青年男女,在手鼓和热瓦甫的伴奏下,踩着鼓点,合着乐曲,跳起传统的“刀郎舞”。新郎新娘在大家的邀请下,步入会场,轻举舞步,巧转腰肢。所有在场的人也都纷纷参加,一直欢歌漫舞到夜阑更深,方才尽兴而归。为期两天的婚礼这时便告结束。

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变,使得维吾尔族的婚姻习俗在保留了许多秀文化底蕴和传统美德的同时,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交相辉映。因此新疆特克斯县婚姻习俗跟其他维吾尔地区不一样,一个婚姻现象是“私奔婚”。这种婚姻缔结的形式很具有代表特征,与南疆维吾尔族婚姻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而且这种婚姻存在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时间,对当地老中青三代人的婚姻形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着变化。

“私奔婚”历史与现状

婚姻的缔结形式是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制约,从而导致了不同历史时期存在过众多的形态各异的婚姻制度。“私奔”作为一朵特殊的抢婚风俗之花,存在已久,并在许多民族中产生着影响。抢婚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时期所产生的种民俗事象,是男子运用抢劫手段掠夺女子为婚的婚姻缔结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真抢”为特征的形式发展成了“假抢”,偷亲,私奔的形式作为抢婚的延续发展,都以“非常态的手段”进行婚姻的缔结。

在该县所指的“私奔婚”,主要是一对青年男女在一段时间的接触后,在双方父母未知情的情况下,男方将女方带到自己家族中比较有威望的亲戚家中后,由该亲戚通知男方父母他们的儿子“抢来”了一个媳妇,如果男方同意则到女方家提亲,若男方不同意则将女子送回到女方家中,这种情况很少见到,送回去的女子一般被社会歧视。这种婚姻缔结的方式在该县中存在已经有了一段历史。

改革开放后,虽然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但是在该县仍然存在着“私奔婚”的现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一直遵循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婚姻家庭的存在必然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解放前的老一代人,由于当时的经济。地理位置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导致了婚姻问题的困难,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选择这样一些方式来解决婚姻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际日益频繁,文化渗透无处不在,在其他民族文化甚至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下,维吾尔族的思想更加解放,在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更多的男女青年接受了更高水平的教育并选择了到外地工作,从而加强了与异性交往的时间和机会,他们不再服从于封建家长的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希望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配偶,他们已经开始脱离传统婚姻行为模式的束缚。然而这一代在思想上还是受到了封建制度的束缚,在这样思想冲突的情况下,“私奔婚”便成为这一代中部分人走向幸福的工具。

如果老一代是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没有选择的选择了“私奔婚”,那么新一代的年轻人,为什么又要选择这种婚姻缔结的方式呢?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认为,个体生活首先是适应由他生活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私奔婚”发展到今天在该村出现了一种年轻化,流行化的趋势,上一辈的婚姻对下一代的言传身教作用不容忽视。同时,青年一代的受教育程度,女性自我保护意识也是“私奔婚”现象的原因之一。还有双方长辈们知道他们的相亲前提下,不允许他们的婚姻也是“私奔婚”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现在,“私奔婚”的次数比以前少了。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如下几种:第一;我们维吾尔族宗教风俗习惯这种有“父母满意等于老天爷满意”的观点所以一般父母不同意的情况下举行的婚礼可能不幸福,所以他们必须得到长辈们的祝福才举行婚礼。而且现在大部分的父母们的文化水平比起前提高的多,他们也想自己的孩子们的一辈子的幸福,所以他们尽量答应孩子们的婚姻,这种优势的情况下不必还用“私奔婚”的。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也提高女生对婚姻生活的理解周到,她们也想被尊重的前提下举行婚礼,一般“私奔婚”的女比不“私奔婚”女结婚后的生活上家庭地位比较低,女方对注重对自己婚姻后家庭地位的提高,也导致影响“私奔婚”的次数。第三;目前好多“阿訇”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加,因此,一般的情况下对那些“私奔婚”的年轻人不举行“尼卡”,他们也强调正正当当的方式来举行婚礼,所以好多年轻人放弃了“私奔婚”。

小结

婚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该民族经济、思想、宗教、文化精神的反映与折射。婚俗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演变。在历史上维吾尔族的婚俗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演变,并且遗留下一些遗迹。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婚姻法的全面贯彻执行,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思想意识的变化,维吾尔族民族的婚俗由受传统思想,伊斯兰教的影响到受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办事为主。维吾尔族民族中的结婚、离婚、复婚都按法律的规进行,逐步走向了法制化的轨道。“私奔婚”现象是当地人们长期以来保存下来的风俗习惯,这种风俗习惯不是一两天内改变,消失的。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和对待“私奔婚”的婚姻习惯。

[1]冯雪红.维吾尔族婚姻研究综述[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3]阿达莱提-塔伊尔.城市维吾尔族婚俗文化变迁[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4]拜合提亚尔-吐尔逊.新疆农村维吾尔族婚姻习俗变迁辨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4(6).

猜你喜欢
阿訇新郎新娘男方
傈僳族传统“婚后再名”婚俗探析
寻根(2022年5期)2022-04-05 01:39:46
男方拒不配合,婴儿出生证明能办理吗?
为人作嫁
小青蛙报(2019年15期)2019-08-02 13:35:28
自制
意林(2018年18期)2018-09-30 02:44:00
从传统乡贤到新乡贤:当代回族地区阿訇社会功能的现代转型
“阿訇”“毛拉”“伊玛目”等伊斯兰教的称谓是什么意思?
浅论回族阿訇的社会职能
你像领导
女方有第三者,离婚时男方能否要求女方过错赔偿?
分忧(2016年3期)2016-05-05 02:06:40
神圣与世俗:转型期阿訇社会角色变迁研究——基于对宁夏海原县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