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李丽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
生态消费理念的价值维度
常宁李丽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
在盲目、过度消费现象愈演愈烈的当今社会,生态消费理念的提出给传统的消费观念注入了生态因素,体现了消费行为对环境的人为关怀,强调了消费者与自然环境的根本性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对生态消费理念价值的考察,结合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观点,发掘这一消费理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意义,以及给予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更多启示。
消费;生态消费理念;价值
生产和消费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内容。消费作为一种实现自身生存需要的经济行为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中叶就纷纷进入了消费社会。作为消费者在进行或者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方式、消费过程等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的消费理念,也在随着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而相应的变化着。生态消费理念倡导生态化的消费模式,提出人们的消费不仅能满足现时的人们的生存需要而且不会对自然造成破坏进而影响未来的生存环境。生态消费理念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突飞猛进,物质财富达到空前丰富,消费欲望持续膨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拉动经济持续增长,减轻经济危机的危害,纷纷提出使消费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大力消费。永无止境的消费欲求导致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肆掠夺。森林和可用耕地急剧减少,土地沙化情况日益严重,空气质量下降,水源严重污染,生物种类缩减。根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发布的报告,近40年,全球已经有52%的动物物种灭绝。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使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开始反思自身的消费行为和欲望追求。人们已经意识到工业文明社会倡导的高消费带来的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与日俱增,最终伴随自然环境毁灭的将是整个人类的灭亡。只有提倡生态消费理念才能扭转困境。在生态消费理念中,消费行为和消费对象是对环境和人类无害的,是对生态环境产生最小影响的。无论是消费主体和消费客体,消费数量和消费质量,还是消费现状和消费前景都能达到和谐统一的结果。生态消费理念提出人们的消费行为不再只是满足人类对物质的追求,而是应该达到生态系统完整运行和持续发展的思维高度。所以生态消费理念更加看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过程中的变化,反对以牺牲自然生态为代价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行为。生态消费理念使人们更加注重人类的精神内涵,把自然环境的合理因素纳入人类的道德关怀,以适度的原则实现消费和发展的和谐统一,能够有效地消除由于过度消费引发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
人类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社会进步是社会环境和人自身发展有机统一的产物。从一定程度上说,人类自身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发展的进程。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马克思就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正式使用“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明确地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反复提出的论断。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核与精华。
马克思认为,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而消费在马克思看来同样体现着人的本质。马克思研究的消费不仅与生产相对,而且体现着人的生命本质。虽然消费存在的最直接目的是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但是除去物质需要之外,消费还要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其中就包括满足展现和发展自己的需要,这个过程也就是促进人自身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实现。所以恩格斯也说过,就个人消费而言,一是生存,其次是享受,三是发展和表现自己。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需要高质量的消费,这种消费绝不仅仅是物质的极大丰富和满足。西方工业社会产生的物质消费欲望的膨胀不仅没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反而使人处于物化状态,使人从属于消费品,甚至受到消费品的“心理束缚”。西方消费社会中,消费的本质发生了变化,消费的经济功能被无限放大。人们沉溺于无穷无尽的物质消费中,最终沦为狭隘的经济动物,完全丧失了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人们过度迷失在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享受之中,逐渐蜕化为受消费品奴役支配的异化的人。对物质片面追求的消费不仅极大地浪费了自然资源,而且背离了人的本质,最终会限制人类的发展。如今,对消费日益清醒的人们认识到高质量的消费必然会打破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传统观念,高质量的消费必然和人们的精神、道德等多样化的需求相关。
变革消费理念,转变消费模式,提升消费质量,这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生态消费理念正是转变传统物质主义消费观念,实现消费行为的“精神救赎”,追求人和环境,社会和自然界协调发展,并最终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全新的消费理念。当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人的自我实现与发展和物质消费在数量、质量上的持续提高没有必然的关系。生态消费理念更加重视人类精神需求的满足,把人从物质追求永无终止的恶性循环中解放出来,注重人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注重优良的自然生活环境营造的生活质量和对人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生态消费理念既能满足人类的生理需要,又不再使人类的需要停留在物质方面,它能推动人类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互利互惠、协调发展的科学认识,进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能动作用。现代社会中,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因而消费理念的转变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土地、森林、淡水、矿产等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偏低。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仍旧不高,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控制手段也很有限。所以,伴随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近年来空气污染不断加剧,土地荒漠化面积有增无减,海洋资源破坏严重,环境的恶化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危害。我国必须结合自身的国情,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纳入到对消费变革的过程中。整个消费过程应当考虑到环境资源这一客观制约因素。利用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导向作用,改变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进而转变经济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扭转。
生态消费的发展有利于改变人们的消费结构,生态消费主张人们关注自然资源在消费过程中的消耗和利用,认清消费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冲突,要求人们适当控制消费欲望,科学、合理的消费,倡导可持续的消费观念和能够循环利用的消费品,最终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生态消费理念的应用必然导致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的调整,去除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方式,寻求科技支持下的低污染甚至零污染的清洁生产。生态消费作为一种科学、文明的消费理念,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将会发挥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生态文明是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体现,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高度发展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形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生态文明被看作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努力取得的优秀成果,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深化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相提并论,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中的地位。其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就包括了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生态消费正是建立在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基础上的一种科学、合理、健康的消费理念。生态消费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生态文明的建构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态消费与生态文明有着相同的基本理念,都是倡导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生态消费理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能够有助于转变人们不合理的消费观念,提高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思想道德觉悟,提倡文明、健康、有益的节约型消费方式,抵制庸俗、浪费、愚昧的落后的消费观念。引导人们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更加关注自然资源的状况,综合全面地考察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社会发展的进程。生态消费能够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导向作用,积极推动生态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新能源,推广可以循环使用的先进技术,发展生态型经济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发展,促进生态文明的实现。
生态消费理念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在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对立关系的基础上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升了人类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体现了人类的本质,有力地推动了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生态消费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有益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发挥着重大作用。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韩震.关于消费的哲学反思[J].现代哲学,2003,(03).
[4]洪波.消费的人学意蕴[J].求实,2013,(03).
[5]于海量.论生态消费与节约型社会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
[6]罗莹,穆艳杰.从异化消费到生态消费[J].北方论丛,2014,(08).
[7]王广新.生态意识、生态潜意识与生态消费[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