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主政大西南时期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及思考

2015-11-29 13:38:22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大西南西南地区西藏

何 淼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按照战时区划在各地区设立中央局主管军事与政务。1949年11月至1952年7月,邓小平奉命作为第一书记主政大西南。西南地区国境线漫长、少数民族众多、形势错综复杂,其安定发展不仅直接影响到边疆稳定、国防巩固,更关系到新中国的建设大局。本文主要论述邓小平主政西南期间,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联系群众,带领党的干部、人民军队及各族人民,促进西南地区的政权巩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

一、邓小平主政大西南时期的严峻形势

邓小平主政大西南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有:“平定全区,把国民党的统治转变为共产党的领导:培养和训练党员,使之能够领导政府与社会;克服战时的混乱局面,领导整个大区的经济发展。随着共产党建立政权并在社会扎根,要承担起公共生活各方面的管理责任——治安、经济、工商业、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1](P53)然而,受国民党残余势力及政权更迭等因素影响,西南地区仍面临诸多困难:

第一,征粮困难,军队给养缺乏。建国初期的西南地区,经济落后、民生困苦,百业待举、百废待兴。加之被打散的国民党残余势力与土匪、地方封建势力趁机捣乱,严重影响公粮征收,导致城乡交流受阻,重庆、成都等城市物价大涨,给新生政权的生存带来很大威胁。1950年3月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在《关于1950年春耕及农业生产的指示》中指出:“迅速医治战争创伤,积极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己成为西南区党政军民一个极端重要的急迫任务。”[2](P27)

第二,顽匪猖獗,扰乱新生政权。西南地区多山且偏僻,地理与历史遗留问题复杂,自古以来土匪猖獗长期为患,再加之国民党政府刚刚垮台,政权更迭、社会不稳定,国民党残余势力勾结地方恶势力武装,藏匿在山区或偏僻地带,进行反革命暴乱和骚扰活动,袭击解放军队伍和地方各级政权,破坏新生的人民政权,对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构成极大威胁。

第三,民族矛盾,影响边疆稳定。当时的大西南包括西藏、西康、四川、贵州、云南五省(区),与缅甸、印度等8个国家接壤,国境线长达7400多公里。解放初期,在西南地区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的总人口达7000余万,其中分布在西南各处的30多个少数民族的人口达1800余万,约占当时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60%。而最大的难题是西藏尚未解放,处于奴隶制社会;西南各地民族纠纷不断,不同民族间抢争地盘与资源,互相干扰、渗透的现象长期存在,且这些矛盾多为宗教势力、土司所控制,个别地区受到国外势力干扰,严重影响社会安定、边疆安全及国家统一。

二、邓小平悉心主政大西南

(一)恢复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增长

建国初期,农业及其税收是新生政权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邓小平审时度势地提出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作为巩固政权的重点。首先,解决征粮问题。邓小平要求各级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翔实了解关于西南地区人力、土地、生产等资源现状,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措施。他说:“凡是工作做得好的地方一般都是充分的运用了各界代表会、农民代表会,发动了基本群众,掌握了乡保长,运用社会力量,团结乡村知识分子,对守法地主加以表扬,对落后地主加以说服,对顽固地主施以社会压力以至法律制裁。”[3](P16)通过深入群众调查、密切联系群众,不仅顺利完成征粮任务,更团结了各阶层人民,巩固了统一战线。其次,大力发展生产。西南各级政府和驻守边疆的部队采取具体措施帮助群众恢复、发展生产,组织全区致力于农林水利事业、工矿交通企业以及城乡物资交流的发展。西南地区逐渐消灭财政赤字,收入稳步增长,为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二)剿匪除恶维稳,巩固新生政权

当时盘踞在四川、贵州、云南、西康、西昌等地的土匪总数达到四五十万人。邓小平认真分析形势,从社会稳定大局出发,坚决及时地提出剿匪和巩固政权问题,将剿匪当成巩固政权的前提。他在写给中央领导的报告中指出:“剿匪已成为西南地区的中心任务,不剿灭土匪,一切无从着手。”邓小平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安排部队分散作战,深入崇山峻岭和荒无人烟地区,采取访贫问苦、搜剿追剿、合力围剿等不同方式,穷追不舍,历时3年多,终于彻底消灭土匪武装势力。加上西南战役剿灭的国民党正规军,西南局共消灭顽敌近120万人,相当于淮海战役的歼敌总数。

(三)发扬优良传统,加强作风建设

邓小平十分重视群众的力量,提出党是人民的工具的论断。他说:“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共产党,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4](P218)邓小平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他主张节约经费开支,以身作则,廉政教人。邓小平在西南局常委第一次办公会议上指出:“高级干部一定要在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上率先垂范,起好带头作用。”并且明确规定,干部在生活上一定要注意俭朴和节约,“住房的窗子可用纸糊,顶棚漏雨的可以简单修补,一般的最好不修,家具可互相调配使用,不必要买的一律不买。”“公家会议一律不招待茶烟,只招待白开水。”“机关使用房屋,水电要交费。”这些举措切实加强了当时的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建设,塑造了新生人民政权的良好形象。

(四)处理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

西南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族问题的解决、民族关系的处理对当地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邓小平要求各级领导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民族纠纷的根本原因,从维护民族团结的角度出发,谨慎稳妥地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他强调:一要学习《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培养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友爱、合作和互相尊重的作风;二要解除语言上的隔阂及文化水平不一致的困难;三要尊重各民族的信仰自由;四是对学生的思想工作采取“照顾而不迁就,教育而不指责”的原则。[5]此外,邓小平认为要彻底铲除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消除产生民族隔阂的历史顽疾和社会根源,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根本在于尽快帮助西南各民族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他带领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有步骤地顺利完成土地改革和其他各项社会改革,建立了包括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各级政权,营造了西南地区稳定发展的新局面。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眼光和无畏胆识,不断实践探索、开拓创新,有效地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五)和平解放西藏,巩固边疆稳定

邓小平一生没有去过西藏,但西藏的和平解放却与邓小平密不可分。作为中共解决西藏问题的前期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邓小平认清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殊性,审慎分析西藏的历史与现实、政治与军事、宗教与神权及国外势力入侵现状,将解决西藏问题放在“祖国统一、领土完整”的突出位置,亲自起草解决西藏问题的“十项条件”,为正式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搭建了基础框架。邓小平还在重庆隆重接见前往北京谈判的阿沛·阿旺晋美,首先与他带领的西藏代表团成员在“十项条件”的基本原则上形成共识,并安排他参观工厂、农村,感受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成就,坚定了西藏代表团一行维护国家、民族统一的信心。1951年5月23日,《中华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签署,昭示西藏的和平解放。此外,邓小平主张密切联系群众,将西藏的广大僧俗人民和爱国人士团结到反帝爱国的旗帜下,消除历史原因造成的民族隔阂。党的官兵也严格遵守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边修路,边进军,进军途中广大官兵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被藏族人民誉称为“毛主席派来的菩萨兵。”

(六)注重人才培养,繁荣文化建设

大西南解放初期,新成立的各级党政部门任务繁重、干部奇缺,严重影响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邓小平要求注重并加快人才培养,他要求基层部门在地方政权建设中认真发现、选拔、启用、培养干部;他还克服人力、物力、财力等困难,关心教育工作,相继创办贵州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学院等高校,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邓小平还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认为“加强政治文化粮食的出版工作,消灭落后和愚昧状态,乃是我们长期而重要的政治任务。”西南各省遵照邓小平的指示,把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力兴办各类学校,提升群众文化素质,繁荣人民精神生活,促进多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使西南地区的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三、邓小平主政大西南的启示及思考

(一)密切党群关系,建立常态机制

党的领导不是靠强制的权力实现的,而是靠正确代表群众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来实现的。邓小平指出:“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6](P342)邓小平还高度注重制度建设,实行西南局常委会“两月汇报制度”,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坚持重大事情每两个月向常委会作出汇报,建立政府部门综合汇报的例会制度,使各项工作逐渐程序化。当前,党政部门更应将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确保各项工作不流于形式。

(二)强化公仆意识,注重作风建设

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否巩固,关键在于党能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的领导够不够格,决定于我们党的思想和作风。”邓小平在主政西南局时期就要求广大干部、党员以身作则,纠正享乐思想、反对官僚主义、拒绝腐蚀蜕变、加强作风建设。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也强调:“全党同志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部署,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历届党的领导都把反腐倡廉、作风建设当作党建工作的重要方面,时刻警示全党,腐败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高度重视、坚决处理。

(三)关注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发展

1949年9月29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多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级民族自治机关。”大西南处于多民族共存的特殊地区,邓小平率先进行大胆尝试,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落实民族自治制度,建立了党领导下的多个地区、县级民族区域自治政权,为党的民族自治理论与实践尝试积累了成功经验。充分体现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发挥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起到重要作用。

[1]傅高义(美).邓小平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2]西南军政委员会纪事(内部印行本)[M].四川省档案馆.第27 页.

[3]邓主任在西南工商厅局长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0.7.20)[R].四川省档案馆.第16 页.

[4]邓小平文选(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王维舟.关于西南三个民族学院工作情况的报告[R].1952年6月21日,见《民族工作文件汇编》第2 集.中共茂县地委编.1953.

[6]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大西南西南地区西藏
基于MCI指数的西南地区近60年夏季干旱特征
都是西藏的“错”
学与玩(2022年7期)2022-10-31 01:59:22
西南地区干湿演变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
肇庆建设广东面向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探索
商情(2019年5期)2019-03-29 12:02:54
山西队戏向西南地区的传播
中华戏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16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海峡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 04:03:51
Завершено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 крупнейшего комплекс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узла на юго
--западе Китая
中亚信息(2016年7期)2016-10-20 01:41:30
西藏:存在与虚无
剑南文学(2016年11期)2016-08-22 03:33:36
葡萄用药:众品牌“逐鹿大西南”
营销界(2015年23期)2015-02-28 22:0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