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界关于于于谦研究的综述

2015-11-29 13:38:22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于谦悲剧学报

李 静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于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伟大人格力量激励着为捍卫民族利益而不懈奋斗的人们。就历史学而言,于谦在明代景泰年间地位崇高,他既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挽江山于既倾的“社稷臣”,也是一位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传统士大夫,通过研究于谦可以参悟中国传统士大夫忧国忧民、杀生成仁的高尚节操,还可以由此研究明代英宗、景帝时期的权力交替、风云变幻,以及深埋在这一历史现象背后的制度原因。本文将简要对国内学界关于其研究现状作进行一下梳理。

一、关于于谦死因的研究

关于于谦死因的研究,向来是于谦研究的重点。关于其死亡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儒家思想与专制君主制之间内在矛盾

黄山松认为,传统儒家侧重从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维护专制,其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始终和一家一姓的专制集权存在某种程度的错位。于谦的悲剧正是儒家思想与专制君主制之间内在矛盾的典型反映。(黄山松:《从于谦的悲剧看儒家传统与君主专制的关系》,《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2))

杜晓田认为,明代理学的强化及忠君思想的影响、皇权专制的威力,以及专制君主只考虑一家一姓私己利益的思想意识和于谦这位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思想意识之间的巨大差异昭示了其悲剧发生的必然性。(杜晓田:《试论于谦荣与辱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二)参与皇统之争

陈学文分析指出,于谦力挫也先挟英宗的阴谋时曾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观点为日后埋下了隐患。而于谦在皇位道统继承和选择拥立二帝世系之间的失误,也成为后来石、徐之辈诋毁构罪于谦的口实之一。而封建官僚政治制度中权臣擅权,宦官专政,没有是非功过标准、没有正常的法律程序则是于谦悲剧酿成的根本原因。(陈学文:《略论于谦的悲剧历史命运》,《天中学刊》1998(6))

陈剩勇从政治学的维度指出:于谦的政治悲剧,主要是因为英宗复辟成功、皇权转移更替,皇朝最高统治者急于确立其复辟的政治合法性,本质上是重建皇统的政治需要。(陈剩勇:《于谦的悲剧:一个政治学的解读》,《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刘秀兰则指出造成景帝和于谦历史悲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明代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的深入人心及其彻底贯彻。(刘秀兰:《论明景帝与于谦的历史悲剧》,《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三)无序制度导致的悲剧

陈斯风从制度和道德两方面探讨了于谦的悲剧。他指出明朝政治是一种无序的专制政治,其特点是强者即权力中心。此既成就了于谦拯明朝于危亡的伟业,亦导致其杀身成仁的结局;文章还认为于谦作为具有传统儒家深厚学养的文臣,人格道德的完美是其毕生的追求,能死社稷亦是人生的圆满追求。(陈斯风:《无序制度与完美理想的悲剧——于谦悲剧再讨论》,《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6))

赵秀丽认为当时倒谦的力量分为四股:文官、武官、宦官与皇帝英宗。文官集团由于于谦独揽大权,破坏了统治秩序,而对于谦怀有敌意。手握京师兵团军权的武将及太监,多有不法之事,屡被于谦压抑也力图扳倒于谦。而最根本原因是,英宗朝内阁和文官集团发育不完全,导致文官集团内部自相厮杀。(赵秀丽:《从于谦之死看明朝英景之际中央权力的运作》,《三峡论坛》,2011(3))

(三)个性使然

钱国莲,叶仁美认为于谦的悲剧根源在于于谦独特的人格特征和性情气质,使他四方树敌,陷于孤立无援之境地。(钱国莲,叶仁美:《从于谦的人际关系论其人生悲剧的成因》,《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同样地,王思怀、朱章芳、李建国在各自的文章中皆抱持相近的观点:即景帝时六部权力过大,于谦本人功定社稷,为举朝所嫉,又刚正不阿,得罪朝中权贵招致祸患;而他的忠君思想,一死保全宗社的理想,使其不顾自身安危,最终成为令人惋惜的牺牲品。(王思怀:《于谦之死与景泰年间中央权力的再分配》,《北方论丛》,2006(3);朱章芳:《于谦之死原因浅析》,《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1);李建国:《试析于谦悲剧之必然性》,《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

二、于谦为政的研究

(一)关于北京保卫战和团营建设

于谦与北京保卫战密不可分,研究于谦的为政思想,必须要研究北京保卫战。

章明斐认为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加强了明朝的边防力量,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以宣府、大同、居庸关等边关为屏障的大区域防御体系,有效地防御了北方之敌。北京保卫战,是明朝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使明朝避免了重蹈北宋覆辙,促使英宗朱祁镇顺利南归,从而取得了政治上、军事上和民族关系史上的重大胜利。(章明斐:《于谦北京保卫战及其历史意义》,《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2))

童来喜认为于谦北京保卫战之所以取得胜利,是由于战略决策正确、战役准备充分、战役指挥灵活。(童来喜:《于谦指挥京师保卫战胜因初探》,《史学月刊》,1989年(1))

传统认为团营制度为于谦创立,而闫启鑫则独树一帜,认为团营从本质上说只是于谦等人对京营的些许改良,而非从根本上的变革图强。(闫启鑫:《明代团营于谦营制考》,《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二)于谦在河南山西任期的政绩

于谦曾巡抚河南、山西,明清巡抚制也是由此时肇始。

牛建强对于谦巡抚河南、山西的18年期间作了总结,赞扬了于谦奏减赋税、扶绥流民、治理黄河、整顿吏治等十个方面的为政措施,这些措施极大地缓和了河南地方社会的危机,成为明朝巡抚任职历史上久任的典型,也因此而赢得了豫人的爱戴。(牛建强:《于谦与明宣德、正统间的河南地方社会》,《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1(1))

钱国莲,史薇认为于谦除了成功抵御外族入侵、捍卫国家统一的光辉业绩外,他的民本思想实践也同样值得后世铭记。他巡抚河南、山西十八年间政绩斐然,这时期创作的诗文即是最好的见证。(钱国莲,史薇:《论于谦晋豫两省的民本思想实践——兼以诗文为证》,《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三)其他

刘祥学在其文章中对于谦和景帝的南方政策作出批评,认为于谦在景泰年间坚决反击蒙古、重点防范北方民族的决策是正确的,但他的南方民族政策并不成功,失却了南方民族的信任。但作者同时指出,这种思想和政策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在挽救危机,巩固明朝统治方面确实值得肯定。而对于其中某些方面的不足,有阶级局限性方面的原因,也受国力削弱等因素的影响,不应过多苛求。(刘祥学:《论于谦的民族政策与边防思想》,《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中国古代审计人物掠影》从审计的思路来观察于谦。文章指出,于谦曾提出州府官吏任期期满应该得到提升时,必须坚持储存的预备粮是否达标,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于谦也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个提出离任审计的人。(《中国总会计师》,2013(2))

三、通过于谦反映景泰时权力变化和当时士大夫情状的研究

(一)景泰时中央权力的变化

徐帅从形势上分析了景帝时内阁的地位下降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于谦担任战时总指挥、权归兵部,最重要的问题是,当时军事上的问题成为主要问题,其他事情早已搁浅。因此,景泰朝中央部门地位的变化不是取决于于谦一个人的作用。(徐帅:《浅析内阁地位在景泰朝的变化》,《安徽文学》,2010(12))

赵秀丽从于谦之死分析了英景之际的中央权力运作机制,内阁工作职能的不稳定性使得宦官篡权、文官集团群龙无首、加上文官体系自身的局限性,以致根本无力制约皇权。(赵秀丽:《从于谦之死看明朝英景之际中央权力的运作》,《三峡论坛》,2011(3))

(二)景泰时士大夫情状研究

王伟在博士论文中指出,在“土木之变”到“夺门之变”期间,明代政治生态中皇权政治、士大夫政治、宦官政治、武人政治纠结在一起,均成为影响国家政治的一股力量。此时整个士大夫风气开始发生变化,于谦诗文表现出的忧患意识和献身精神是此一时期士大夫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发生改变的代表,同时也透视了明代政治文化气象的转变。(王伟:《明前期士大夫主体意识研究(1368—1457)》,2011年12月,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蒋祖缘提出,在明代,伴随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恶性膨胀,以重国重民轻君为标帜的政治理论也在逐步形成、发展,成为一股为国为民和反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的重要思潮,并对中国近代政治进程产生过积极影响。于谦正是推进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蒋祖缘:《明代重国重民轻君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广东社会科学》,2006(2))

李佳认为在土木之变过程中,“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政治理念被反复强调,并成为明代士大夫群体意识形态中较为活跃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构成支撑明中期以后士风趋向张扬的重要资源。(李佳:《忠君与忠社稷关系辨——论明代土木之变中的士大夫政治价值观》,《求是学刊》,2012(4))

四、于谦身后事:后裔及评说

钱国莲通过文献考察了于谦最后的归宿是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另外,又通过考辨明确指出,于冕是于谦唯一的儿子。(钱国莲:《于谦归葬杭州考》,《杭州大学学报》,1997(3);钱国莲:《于谦后裔考释》,《杭州大学学报》第27卷增刊,1997(10))

位同亮认为于谦可称之为治国安邦、扶危定倾、流芳百世的“社稷臣”。(位同亮:《论于谦的历史地位》,《浙江学刊》,2007(2))

阎崇年提出以《石灰吟》概括于谦的一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正是于谦生命历程的真实观照。(阎崇年:《论于谦》,《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1))

陈学文认为于谦的政治远见和卓越军事才能,应予以充分肯定,但最恰当的定位仍应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民族英雄。这一桂冠已远胜于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家、军事家的称号。(陈学文:《关于于谦的历史定位及其他》,《浙江学刊》,2004(6))

钱国莲,薛冰指出于谦的民间形象明显低于岳飞,并分析了原因:一、流传时间不同。岳飞死后经过几百年的传播和演变,且为百姓口耳相传,而于谦形象和事迹的传播主要依赖于于谦本人的作品。二、最高统治者的认同程度不同。岳飞是忠君的典型,而于谦的“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思想则为统治者所不喜。三:传播情境的不同。元朝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岳飞满足了汉族人民的理想期待。清朝的民族矛盾并不如元朝尖锐,加之文字狱的恐怖气氛使得文人不敢过多渲染于谦抵御外族侵略的业绩。正是这三个因素制约了于谦形象的传播。(钱国莲,薛冰:《于谦与岳飞的影响力差异及其成因分析》,《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五、于谦诗歌、思想的研究

于谦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民族英雄,还是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以明志,从他生活的年代到现在,从来也不缺乏对其诗歌、思想的研究。

惠康通过对该词历史背景与作者身份、心境及其用词习惯的仔细考察,得出了《满江红》作者应为于谦的新论。(惠康:《满江红》作者应为于谦》,《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左东岭、钱国莲不约而同在文章中指出,在明前期文化高压,台阁体垄断文坛、文学趋于奴性化的时期,于谦能以独树一帜的诗歌创作使得文学担负起了描摹社会生活、歌咏人生、抒写真情实感之传统使命,使其诗歌拥有了傲然的风骨与浑然的意境,预示了明代诗坛风气的转向。(左东岭:《论于谦的诗歌创作与诗学史地位》,《北方论丛》,2010(4);钱国莲:《明前期文学奴性化语境下的于谦及其诗歌》,《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张克,陈曼平则进一步提出,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更称得上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张克,陈曼平:《试论于谦的思想及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辽宁大学学报》,1988(2))

另外,田雨泽提出,爱民是于诗的主调。反对异族侵略,号召军民奋起抗战,保卫自已的家园,是于谦诗歌的突出主题之一。(田雨泽:《试论于谦诗歌的人民性》,《十堰大学学报(综合版)》,1990(2))

林立兵从诗作中观其为人。他认为,于谦思想主要体现为儒家的入世思想,表现为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的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功成身退的思想特性。(林立兵:《于谦思想简论》,《文教资料》,2007(4上))

六、关于于谦人格、精神的探究

蒋祖缘在自己的文章中探讨了于谦精神的本质:只图振兴国家而不顾个人得失和安危。此外,探究了其精神的来源在于少时立志和居官时的自律。另外,明代严格的检查制度也是这种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蒋祖缘:《简论于谦的“忧国忘身”、“忧国忘家”精神》,《广东社会科学》,2001(4))

钱国莲,项聪颖则从地方文化的角度指出,于谦是在浙江人文传统的浸润和濡染之下产生的民族英雄、清官、著名诗人,他的高风亮节和民族精神,一方面是浙江人文传统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又为浙江人文传统注入了新的质素。(钱国莲,项聪颖:《论于谦与浙江人文传统》,《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七、小结

综上所述,关于“于谦之死”,史学界研究较为深入、广泛,也达到了制度研究的深度。另外,对于谦诗歌、思想、人格和历史地位的研究也比较丰富。但是,关于于谦为政内容的研究,却略显单薄。刘祥学《论于谦的民族政策与边防思想》从一个我们不常注意到的角度出发,算是一项新的尝试,也丰富了于谦的研究。期盼更多的学者能关注到这方面的研究内容。

猜你喜欢
于谦悲剧学报
伟大的悲剧
军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10 07:19:56
成鹰之路
意林彩版(2022年1期)2022-05-03 10:25:07
果子单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00:07:26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致敬学报40年
于谦藏品欣赏
宝藏(2017年11期)2018-01-03 06:46:10
猫的悲剧
学生天地(2016年17期)2016-05-17 05:46:31
近视的悲剧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