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墨竹墨梅兴起的缘由

2015-11-29 13:38:22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墨竹画竹墨梅

陈 艾

(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 江苏 扬州 225002)

在北宋的画家队伍中,除了宫中和民间的一大批职业画家之外,在那些有身份和宫职的文人学士之中还存在着一支业余的创作队伍。他们的主要职业不在于绘画,却在绘画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中都有突出的特点和成就并自成体系,他们的作品在当时被称为“士大夫画”,后来叫做“文人画”。

“文人画”的题材涉及山水、花鸟、人物等,其中出现了一种专门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题材的文人画,尤其是墨竹墨梅绘画,更是成为专门独立的画科,如两宋时期文人士大夫中涌现出的仲仁、扬无咎的墨梅,文同的竹,苏轼的古木怪石,赵孟坚的水仙等,都成为后世文人画家追随的典范。

从墨竹墨梅本身来讲,它们能够成为文人士大夫偏爱的绘画题材,原因之一就是其自身丰富的象征意义。

要使花鸟画中的形象具有人类的感情色彩,从而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就应使动植物形象具有比较固定的情感象征意义。“在中国美学中有一种特殊的概念——比德为美,即通过主题的各种审美心里要素的积极活动,来解释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伦路道德、精神品格或情感的某种同形结构:如《荀子·执法》中所说的:‘孔子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诗》曰:言念句子,其温如玉。此之谓也。’”(1)比德使人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其身,是自然美产生的重要途径,使人与自然之间出现精神性的审美关系,自然界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宋代形成的“四君子”绘画题材——梅兰竹菊是中国较早形成的“情感的符号”。它的基础正是比德为美。

从竹、梅的自然特征来看,竹子四季常青,挺拔豪放;梅花傲霜斗雪,冰肌雪骨。人们所以把这两种自然植物称作“四君子”之二,无疑与它们的自然特征密切相关,可以说,正是它们本身的固有色和外部状貌寓含着某种可以用来象征高尚人格的条件和基础,人们才选择它们作为某种精神和品格的象征。

宋代文人画的借物寓兴,一开始就集中在早已因生长特点而人格化的竹梅等题材上,因为它们的形态生长特点能够寄寓画家的品德、节操、遭遇。“随着人的穷达、悲愉的遭际之遇,竹梅的荣辱,丰瘠的生态之殊,画家每一次根据自己的具体感受以借物寓兴,自然就更不相同,‘千变万化、未始相袭’”。(2)

挥写梅竹多有寓意,那些“词人墨卿”只要在生活中有所感触,往往寄情于其中。“苏轼说:文同画竹乃是‘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实则苏轼自己也是如此”(3)。这些文人,不论画一枝梅,还是画一竿竹,都有他们的目的和作用。但他们却说“无意”。实则是这种“无意”即“有意”,他们把梅竹人格化。在历史上,把花木能傲霜耐寒的自然特征比作人的道德气质早已出现。《诗经》里有,屈原、司马迁的文章里也有。宋代士大夫认为画竹梅可以“载道”,都不是出于偶然的说法,这与山水被称作“仁智者所能”是同一道理。

文人士大夫借描绘眼睛所看的自然景物来写心灵感受。他们眼中的梅竹等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借此,文人们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有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苏轼作直竹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有吴镇自号梅花道人,言梅妻鹤子而终老……虽然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释思想的慰藉,但是也不乏文质彬彬的浪漫。

此外,墨竹墨梅绘画题材的兴起与文人雅士爱梅喜竹有关。

据《墨梅人名录》所引《华光梅谱》记载,华光寺和尚仲仁以月下的梅花为蓝本始创墨梅画法,“墨梅始自华光……其方丈植梅数本,每花放时辄移床其下,吟咏终日,莫知其意。偶月夜未寐,见窗见疏影横斜,萧然可爱,遂以笔规其状。凌晨视之,殊有月下之思。”(4)

而中国文人画竹渊要比梅花更早,早在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之子王徽之即喜种竹咏竹,甚至痴迷的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因而从唐代开始,画竹更成为了文人喜爱的绘画题材。著名诗人白居易曾为当时的画竹名家萧悦写了《画竹歌》,称赞萧的画竹“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5)。至于画竹的起源,据说五代后唐的李夫人月夜独坐南轩,见轩外竹影婆娑映在窗纸上,就用笔在窗纸上摹写竹,以此来“藉竹叶枝茎纵横交错的位置及透视变化以表现出劲健、挺秀富有生意的感觉。”(6)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也说:“学画竹者,取一支竹,因月夜照其影于壁上,则竹之真形成矣。”这说明墨竹的产生和发展与古人对于“窗上竹影”的发现有关。苏轼甚至说道:“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随着墨竹墨梅画题材的产生与发展,梅竹被视为高雅的象征,文人士大夫对它们情有独钟,文人墨竹墨梅画也因此很快发展起来。

总之,墨梅墨竹在宋代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画科,此时的绘画不仅内容愈加丰富,题材也愈加专业化。它的兴起与士大夫阶层的阶级性质、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审美取向等息息相关,也同与文人雅士爱梅喜竹以及其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有很大关联。宋代墨竹墨梅画“写形写神”以及提炼形象的能力,乃至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有些方面也是后人难以企及的。北宋中、后期所兴起的文人画潮流,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但对后代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在一个时期内,左右了中国画坛。

注释:

(1)《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P211 薛永年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中国风格》P196 范淑英、刘山花、杨兵著中国纺织出版社北京2000.1

(3)《中国绘画通史》P463 王伯敏三联书店北京2002

(4)《水墨的诗情》P102 舒士俊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12

(5)同上P104-105

(6)《中国美术史》P331 王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墨竹画竹墨梅
我的植物朋友
闫正国墨竹欣赏
投资与理财(2021年7期)2021-09-02 20:43:52
画竹题诗
录元·王冕《墨梅》(草书)
阳光(2019年5期)2019-04-30 09:44:26
三岁孙女回家,毁我书作,不怒反喜,因成四句
王光先国画作品
《王冕 墨梅白梅》
中华诗词(2017年12期)2017-04-18 09:03:23
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探究文与可与苏轼的友情空间
咏竹、画竹情味生
大观(2015年7期)2015-05-30 10:48:04
板桥画竹解肝郁
中医药通报(2013年5期)2013-01-24 01:5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