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资治通鉴》版本的流传
——以晚清四大藏书目录为例

2015-11-29 13:38:22张昊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丛刊资治通鉴题跋

张昊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河北 保定 071002)

浅析《资治通鉴》版本的流传
——以晚清四大藏书目录为例

张昊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河北 保定 071002)

《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通史,受到历代人们的重视。该书成书之后,历经宋、元、明、清这些主要的朝代,版本的流传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时至晚清,以四大藏书楼为代表,各自分别记录了《资治通鉴》的流传情况。尽管这不是该书完整的流传脉络,但是我们可以管窥该书大致的发展方向,对其版本研究提供一个参考。

《资治通鉴》;版本流传;晚清四大藏书目录

一、《资治通鉴》成书介绍

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北宋时期在结束了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治国安邦。其中,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最为突出,最具代表性,由“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而得名。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记述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中国历史,内容包括政治、军事以及经济、文化等。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对史实经过严格考证和筛选,所记述的内容详实可信,也使它成为后世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所以,理清《资治通鉴》在后世的流传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四大藏书目录中的版本分析

众所周知,藏书之风自古有之,至明清两代达到高峰,其中尤以瞿镛、陆心源、杨绍和、丁丙为代表的晚清四大藏书家著称,而由他们著写的藏书目录则全面展现了各自所藏善本书目的情况,分别为《铁琴铜剑藏书目录》、《皕宋楼藏书志》、《楹书隅录初编》以及《善本书室藏书志》。这四大藏书目录中由于年代、所藏书目等的不同,对《资治通鉴》各版本的记载不尽一致,下面就以此为例来分析这本巨著的流传。

在这四大藏书目录中,对于《资治通鉴》版本的记载主要分为宋刊本、元刊本和明刊本,其中夹杂着个别清刊本。

1、宋刊本

《铁琴铜剑藏书目录》载:

(1)《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宋刊本。

此書原闕廿五卷又十九葉,鈔補全。卷一至卷八,題「朝散大夫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充理檢使上護軍賜紫金魚袋臣司馬光奉敕編集」,其卷九以下,題銜較多,曰「翰林學士朝散大夫右諫議大夫知制誥兼侍講同提舉萬壽觀公事兼判集賢院上護軍河內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三百戶賜紫金魚袋臣司馬光奉敕編集」。第四行,低三格題「某朝紀」,小字注曰「起某某、盡某某、凡幾年」。用太歲名。第五行,低五格題「某王帝」。第六行,本文。目錄系卷後,目後有「元豐七年十一月溫公《進書表》」,結銜與前題名異,曰「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太中大夫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上柱國河內郡開國公食邑二千六百戶食實封壹仟戶。」蓋前所題者,英宗時結銜也。同修者,劉分又、劉恕、範祖禹;檢閱文字者,司馬康;俱署銜。表後有《獎諭詔書》。又「元豐八年九月十七日准尚書省札子奉聖旨重行校定」,「元佑元年十月四日奉聖旨下杭州鏤板」。又「紹興二年七月初一日兩浙東路提舉茶鹽司公使庫下紹興府餘姚縣刊板」,「紹興三年十二月二十日畢工印造」。此本似即紹興時所刻,然書中「慎」、「敦」、「郭」字皆闕筆,疑出寧宗時修板印行也。每半葉十一行,行廿一字,板刻清朗,楮墨如新,允為宋刻致佳本。舊藏郡中汪氏。(1)

此为余姚官刻本。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由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下绍兴府余姚县重刻本孝宗朝或稍后印本,南宋的建、鄂、蜀诸种版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这一版本。

《铁琴铜剑藏书目录》载:

(2)《資治通鑒》三卷,宋刊殘本。

存《魏紀》六、七兩卷,《唐紀》二十六一卷。每卷首無題銜字,紀年下注干支二小字,間附音義於本文。每半葉十一行,行十九字。案:胡景參《釋文辨誤》附載海陵本、費本各條,核此本音義,知即為蜀廣都費氏進修堂板刻,世所謂「龍爪也」是也。(2)

《铁琴铜剑藏书目录》载:

(3)《資治通鑒》七十七卷,宋刊殘本。

存卷四至二十四,卷六十七至八十七,卷一百五十九至一百八十五,卷二百三十五至二百五十七卷。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貞」、「桓」字減筆。舊藏邑中錢氏。(3)

《铁琴铜剑藏书目录》载:

(4)《呂大著點校標抹增節備注資治通鑒》七十三卷,宋刊殘本。

此宋麻沙本。原書一百二十卷,今闕卷一至八,卷十四至十六,卷三十至三十八,卷四十五至五十三,卷九十一至九十四,卷一百七至一百二十,凡四十七卷。其前十二卷為《通鑒》君臣事要總記,皆分類摘事,以便行文摭拾,亦當時習科舉之書也。每半葉十五行,行二十六字。 「匡」、「殷」、「慎」、「桓」字減筆。 諸家書目不載,惟見《千頃堂書目》。(4)

此为“习科举之书”,也就是当时的科考参考书,在体例上异于其他版本。从避讳情况上看,此本应为宋代中期以前刻本,但也许是由于其为“科举之书”的缘故,收藏价值不大,所以不见于历代藏书目录,“惟见《千顷堂书目》”。

《皕宋楼藏书志》载:

(5)《資治通鑒》殘本二百二十四卷,北宋刊大字本。

元靜江路路學舊藏,每葉二十二行,每行十九字,版心有字數及刻板銜名,每卷首題銜,惟列壹朝之首卷,余卷則無紀年,下注幹支二子,間附音義于本文,案胡景參釋文辨誤。載海陵本,費本,各條核此本音義,知即爲蜀廣都費氏進修堂本,世所謂龍爪本者也。(5)

此本与《铁琴铜剑藏书目录》所载的“龙爪本”应为同一底本,由于年代的差异或是保存状况的优劣使得残存的卷数不同。

(6)《資治通鑒》殘本一百四十九卷,北宋刊本。

每葉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一字,貞、恒皆缺筆。(6)

此本与《铁琴铜剑藏书目录》所载宋残本七十七卷应为同一底本。

2、元刊本

《皕宋楼藏书志》载:

(1)《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元刊本。

葉石君舊藏,卷壹後有葉氏石君題識,元祐元年,紹興二年刊板銜名。(7)

此元代兴文署刻本。

《楹书偶录初编》载:

(2)殘元本《資治通鑒》壹百五十卷,六十冊壹函。

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字,大小同是,即嘉慶間鄱陽胡氏翻刻本之所出也。(8)

3、明刊本

《善本书室藏书志》载:

《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元刊明修本,後學天台胡三省音注。

至元二十七年正月立興文署,召集良工刊刻諸經子史,以《資治通鑒》爲起端,即是本也。前有溫公進書表,元豐七年獎谕诏書,元祐元年奉召下杭州镂版,校定諸人銜名。

胡三省音注自序,兵難稿失。乙酉歲留袁氏家塾,日手鈔審定,己醜寇作,以書藏窖中得免,明正嘉以來,是版歸入南雍,遞有修補,嘉慶間,鄱陽胡氏仿刻,固稱善本然未能畢似也。(9)

此本底板为元代兴文署刻本,而兴文署刻本以宋代余姚官刻为底板,后此版归入南雍,历朝多次修补。

4、清刻本

在《楹书隅录初编》和《善本书室藏书志》中提到的清代嘉庆年间鄱阳胡氏仿刻本,即胡克家本,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胡克家仿刻兴文署本,后清同治八年江苏书局依据胡氏仿刻本成修补本。

三、余论

鉴》的版本流传并没有停留在晚清四大藏书目录的记载中,清同治十年湖北崇文书局本,清光绪十四年上海蜚英馆石印本,民国时期的涵芬楼铅印本,百衲本,《四部丛刊》本,《四库备要》铅印本,上海国学整理社刊本等等相继问世并流传,时至今日,中华书局点校的《资治通鉴》并胡注最为人称道,为现在最通行的版本。

《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十)·铁琴铜剑藏书目录》卷九,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七)· 宋楼藏书志》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十)·楹书隅录初编》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九)·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注释:

(1)《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十)·铁琴铜剑藏书目录》卷九,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5页。

(2)《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十)·铁琴铜剑藏书目录》卷九,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6页。

(3)《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十)·铁琴铜剑藏书目录》卷九,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6页。

(4)《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十)·铁琴铜剑藏书目录》卷九,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8页。

(5)《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七)·宋楼藏书志》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22页。

(6)《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七)·宋楼藏书志》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23页。

(7)《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七)·宋楼藏书志》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23页。

(8)《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十)·楹书隅录初编》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48页。

(9)《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九)·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78页。

作者介绍:张昊堃(1989-),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

从以上四大藏书目录中可以看出,宋代余姚官刻本为众本之源,元代兴文署刻本直接依此而来,明代嘉靖以来刻本多根据兴文署刻本修补而来,清代胡氏仿刻本也出自兴文署本。当然,《资治通

猜你喜欢
丛刊资治通鉴题跋
《古本戏曲丛刊》五集目录考述——兼谈《古本戏曲丛刊》的目录学意义
戏曲研究(2022年4期)2022-06-27 07:08:00
款、印、题跋对古书画的鉴定作用
艺术品鉴(2020年11期)2020-12-28 01:36:28
《长江丛刊》杂志征稿启事
长江丛刊(2020年14期)2020-06-28 07:30:56
胡三省苦心作注
老友(2020年6期)2020-06-22 17:03:49
姜宸英《选诗类钞》题跋续考
天一阁文丛(2019年0期)2019-11-25 01:32:14
《长江丛刊》杂志征稿启事
长江丛刊(2019年27期)2019-11-02 08:26:36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泽东翻碎了的书
新传奇(2019年28期)2019-08-06 03:07:08
傅以礼《华延年室题跋》校补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26
略谈《古本戏曲丛刊》中的几部碧蕖馆旧藏传奇
戏曲研究(2018年4期)2018-05-20 09:38:00
《资治通鉴》带我玩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