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正山
我国电影国际化路径探析
◎文/刘正山
当前,适逢“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我国电影国际化面临重大机遇。笔者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电影布局,将其视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之道,尽快按照“一带一路”战略,完善电影国际化策略。
此前的电影国际化,主要表现为电影“走出去”战略。
众所周知,我国电影“走出去”,是作为应对加入WTO的举措而提出的。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后,颁布实施《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标志着我国电影“走出去”工程的正式启动。
1.电影“走出去”获得佳绩
10余年来,我国电影“走出去”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方面通过电影交流,扩大了本土电影在海外的影响力。如2014年我国在境外44个国家及港澳台举办了65次中国电影节展活动,展映影片452部次;有345部次国产影片(含合拍片)参加了29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99个国际电影节,其中70部次影片在22个电影节上获得117个奖项。另一方面,中国电影海外营销不断取得进展。2005-2014年,中国影片的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总计207.66亿元,其中,2014 年18.7亿元,同比增长32.25%。
2.存在的问题
(1)从电影出口额度上看,海外票房表现不佳,距离欧美文化强国尚有较大差距。2014年,我国国产片票房数据为161.55亿元人民币,而国产影片的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仅为18.7亿元人民币。与之相比,2014年,北美票房在本土及海外市场分别为103亿美元和146亿美元。
(2)我国电影出口的区域结构有待优化。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走出去”并不是要跟好莱坞抗衡,而是在美国电影剩下的10%市场份额中跟其他国家竞争。从实践看,目前我国电影海外销售地区较为集中,美国、欧洲和日本是中国电影的主要海外市场,其销售收入占全部海外销售收入的70%左右。相对而言,发达国家的电影市场比较成熟,本土电影产业竞争力强,留下的市场空间很小。如北美电影市场超过90%的市场份额都由美国影片占据,其他国家的电影要进入北美电影市场,所能争取到的市场份额和发展空间并不大。
(3)我国电影的国际认知度和认可度偏低。由于中国电影国际化程度不够高,外国相当一部分民众对我国的认识依然比较粗浅。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编制的《银皮书:2013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中调查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海外观众对中国电影知之甚少,我国导演与演员在国外认知度不高;超过57%的海外受访者表示不了解我国的任何国际电影节。
(4)战略上的不足。其一,缺乏地缘布局。我们的策略,总结而言,偏重“推广”产品的方式,即尽可能多地参与国际活动。然而,国际的竞争,莫不是地缘战略的竞争。如欧盟借助“文化例外”和“文化多元性”原则,在法律中对电影、电视和音乐节目的制作和播放进行了有关本土“内容配额”的具体规定。法国就规定,在电视电影广播节目中,要有60%的欧洲作品,并且法语原创内容的比例需达到40%。而我国尚未构建电影产业地缘战略,即便是两岸三地的中华电影圈也缺乏深入的地缘联盟,在国际上依然单兵作战。
其二,缺乏顶层战略设计。从我国电影“走出去”历程看,主要是试图借鉴和重复西方国家的经验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电影走出去的路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开门”的同时,也让更多的西方电影“进了门”。因为,在引进西方经验的同时,也使得西方国家的文化观念在“借鉴”的名义下“走进了”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和电影产业制度的建构之中。西方国家的“电影战略”,不仅仅是电影产品对我国的大量出口和“贸易顺差”,也包括电影体制的思想、理论和模式的“对华出口”和“贸易顺差”。
“一带一路”战略,“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并提出“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等意见。2014年,我国成功举办了首届丝绸之路电影节。可以说,“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电影从“走出去”迈向“国际化”,提供了难逢的历史机遇。
1.“一带一路”将最大限度降低电影的“文化折扣”
从过去电影“走出去”的经验看,电影国际化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文化折扣”,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采取的新自由主义思路和文明冲突论,妨碍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化步伐。
“一带一路”战略强调共建、共享、共赢理念,强调开放、包容原则,这就要求沿途、沿岸国家不仅要与本地区已有合作架构兼容,还要与域外力量相包容。从我国举办的首届丝绸之路电影节情况看,25个国家、18个语种、147部中外电影,众多的中外业界精英和电影机构参与。这充分表明,具有广泛的文化认同、地缘认同,以及具备坚实民意基础的“一带一路”区域,可以实现“文化折扣”极小化,电影交流和电影贸易将得以畅通。
2.“文明宽容”论为争取国际电影话语权、重构国际电影新格局提供了新思路
“一带一路”是我国新一轮更大深度和广度的对外开放与发展战略,标志着我国从国际规则的接受者转向制订者。“一带一路”战略特别是其中的“文明宽容”论,意味着中国电影国际化战略是传递希望,希望世界了解中国,希望不同文化之间的人可以交朋友。
“一带一路”横跨亚欧非,连接着不同民族与地区,覆盖了古代四大文明圈。倡导“文明宽容”论,能最大限度地拉近不同区域人群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距离,使之依存与共、共荣共生。如韩国影视走出去战略,首先寻找的是有着文化和地缘认同的中国和日本。韩国文化内容振兴院将文化出口的区域战略分为:集中攻略型——日本和中国;渐进强化型——北美、欧洲;竞争力维持型——东南亚;新兴市场开拓型——非洲、南美洲、亚洲其他地区。
由于历史上的文化与地缘因素,“一带一路”片区的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因此,中国电影在这些地区所遭受的市场狙击风险较低、认同度较大。那么,基于“一带一路”重新布局中国电影国际化战略,将是一条全新之路。
在新的世纪,基于“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我们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构建新型的电影国际化策略。
1.解放思想,调整思路
(1)充分认识电影国际化的战略意义。有观点认为,国际化是伪命题,中国电影应该首先“守土”并提高“质量”,“安内”之后再“攘外”。笔者认为,所谓“质量”,应以观众为标准,而不是“文人相轻”或“贵远贱近”。何况,不进入水中,永远不会提升游泳水平,中国电影应当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成长。
(2)从“跟随”与“顺应”思路,转向“引领”和“主导”思路。过去30余年,我国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融入世界规则体系,产品出口主要是“中国制造”或代工贸易产品;电影领域,也是以模仿和学习好莱坞为主。而今,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技术实力强盛,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就如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一样,也需要从“卖产品”转向“卖生活方式”,这意味着电影国际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强,我们不能再被美国式电影规则引领,经由地缘因素倡导新的世界电影规则体系成为必要。
(3)思路的转变,意味着区域竞争和市场格局的变化。如果按照美国式的电影规则参与国际电影交流,与美国的强势电影产业相竞争,或者参与竞争美国电影市场上剩余份额,那么,我们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甚至将始终处于不利局面。因为,那种策略意味着始终被他人牵着鼻子跑。所以,新时期下,我国电影国际化的地缘市场选择,应当尽快转向,即从“一带一路”区域市场中重点着手。
(4)制订新的国际电影市场规则体系,避免单一的自由主义市场协议。按照WTO协议,2017年,中美双方届时将启动新一轮电影进口配额谈判,进口片配额或将“进一步开放”甚至“全面放开”。这将对中国国内电影市场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必须未雨绸缪。
2.构建“一带一路”电影交流与合作机制
(1)积极推进“电影外交”。在国际交往中,电影外交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我国而言,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央领导同志,非常重视电影外交。如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出访拉美,向阿根廷友人赠送的国礼中,就包括《北京青年》、《老有所依》和《失恋33天》等多部影视作品。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访问之时,向印度总理莫迪赠送《玄奘之路》电影纪录片。
(2)构建电影交流与合作机制。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和地区,利用官方、民间和学术机构(如电影学院)等多途径,通过互联网、实地等各种手段,经由电影教育、电影节、合作制片等多种形式,建立差异化的电影交流与合作机制:一是对于电影教育和电影产业发达国家与地区,加强与其在电影资源共享、电影合作摄制、电影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二是对于电影教育和电影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与地区,通过援建或合作创办电影学校等措施,为其培养电影人才,完善电影市场建设等;三是按照文化差异程度,构建不同类型的电影合作联盟,形成机制,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一带一路”电影节等。
3.构建“文明宽容”的国际电影新秩序
与新自由主义原则下的电影秩序不同,我们应当充分考虑“文明宽容”原则,奉行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平等,借助“一带一路”,构建“文明宽容”的国际电影新秩序。如加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间的电影教育与电影产业等方面的全面合作,通过建立正式的“一带一路”电影同盟组织,推动区域内电影包括电影教育、电影人才、电影资本和电影无形资产等的流通与交流,以期形成新的市场竞争力量,抗衡其他区域电影市场的竞争压力。
4.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电影教育与电影研究
(1)推广和普及影视教育。目前,我国的电影教育尚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存在巨大缺口。应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贯彻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更加重视电影教育工作,加强电影学历教育,推广电影业余教育,全面普及电影素质教育,为“一带一路”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电影人才和智力支撑。
(2)进一步扩大电影教育国际交流。通过国际交流活动,从“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推动我国电影国际化步伐。
(3)重视和加强电影研究工作。建议相关高校进一步重视电影研究工作,加强智库建设,促进电影专业研究、学术研究、政策与战略研究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
■ 编辑:田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