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词感悟毛泽东同志的非凡伟人气度

2015-11-29 07:22:43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务部主任教授汪建新
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 2015年2期
关键词:诗词

□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务部主任、教授 汪建新

从诗词感悟毛泽东同志的非凡伟人气度

□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务部主任、教授 汪建新

领导干部学习毛泽东诗词的着眼点不在于诠释诗词本身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不在于学习写诗填词,关键是要学习毛泽东的宏图大略、生活态度、处世方法、精神品质和思想境界。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不仅富有革命家的情怀、政治家的睿智、军事家的谋略、战略家的眼光,而且富有诗人的壮丽情怀。毛泽东诗词想象丰富、气势磅礴、寓意深刻、意境高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艰辛历程的缩影。毛泽东诗词同他的理论著作一样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领导干部品味毛泽东诗词不仅能够得到艺术享受,还能够从中去体会、去理解、去感悟毛泽东的伟人气度与崇高境界。这是提升自身素质的一种文化营养,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精神力量。

一、领导干部学习毛泽东诗词有何现实意义?

江西省吉安县有一个名叫“惟吾德馨”的书院,1930年,毛泽东曾到过此处。书院墙上刻着一副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此联堪称毛泽东人生的真实写照,他一生波澜壮阔,终生与书为伴,生活阅历丰富,人文修养深厚,能填词作诗自当在情理之中。

读诗、学诗、吟诗、赋诗、解诗、论诗,对毛泽东而言,是情趣爱好,是生活方式,是政治工具,也是交往手段。他一生都热衷于诗词创作,但有三个历史阶段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分别是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长征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的“大跃进”至“文革”前夕。毛泽东所处的环境越险恶,经历越坎坷,承受压力越大,他的心情越不平静,创作激情越高涨,优秀诗作越多。1996年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收入作品67首。有39首在毛泽东生前正式发表过,28首未正式发表。根据内容、题材以及写作的意图等,可把毛泽东诗词相对划分成九种类型:咏物诗、友情诗、悼亡诗、山水诗、恋情诗、爱国诗、叙事诗、咏史诗、军旅诗。就总体而言,解放前的作品比解放后的作品要好,战争年代的作品比和平时期的作品要好,身处逆境时的作品比顺境时的作品要好。毛泽东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而毛泽东诗词的总体特征也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豪情万丈,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柳亚子在评价《沁园春·雪》时写道:“毛润之沁园春一阙,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余词坛跋扈,不自讳其狂,技痒效颦,以视润之,始逊一筹,殊自愧汗尔。”元帅诗人陈毅也曾赞誉:“妙语拈来着眼高,诗词大国推盟主。”

毛泽东是政治家诗人、诗人政治家。毛泽东诗词反映了特定时期中华民族的理性、情感、思维、行为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超越时空氛围的精神遗产,毛泽东诗词已经转化为赋有价值形式的文化符号,已经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人们学习毛泽东诗词,研究毛泽东诗词,不仅把他作为一位集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等多种身份于一身的伟人来看待,而且把他作为一位思想敏锐、情感真切、气质不凡、风格特异的诗人来看待。

领导干部学习毛泽东诗词,能够不断提高人文修养与审美情趣。

人文修养是领导干部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领导干部领导水平、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宋代苏轼《和董传留别》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而毛泽东诗词立意深邃、旧体新裁、文采华美、韵味无穷,既弘扬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又赋予了全新的思想内容;既有生动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有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学习毛泽东诗词,能够充分领略毛泽东写诗填词的卓越才华和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丰富生活,陶冶情操。

领导干部学习毛泽东诗词,能够加深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历程的理解和认识。毛泽东诗词是一部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史诗,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整整半个世纪的历史。它不仅“包括历史事件构成诗史的内容”(别林斯基语),在反映历史事件时融进了博大精深的哲理与感人肺腑的情思,使人读后情动于衷而感奋之,从而受到鼓舞与激励,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环球同此凉热”的未来社会奋斗到底。

领导干部学习毛泽东诗词,能够加深对毛泽东的思想、精神和情感的理解和认识。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性格、精神、理想、信念与愿望的载体与凝聚,塑造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群体“大我”与作为领袖个体“小我”融为一体的光辉形象。在毛泽东那特有的举重若轻、玩昆仑于股掌之间的豪迈气概中,奔腾着超越古今的远大抱负与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学习毛泽东诗词,能够充分感知毛泽东的博大胸襟与磅礴气势,解读毛泽东丰富的情感世界,感悟毛泽东崇高的精神境界,领略毛泽东非凡的伟人气度,感受毛泽东刚毅、执著、坚韧、勇猛、果敢、睿智、率真、平和、从容、豁达、乐观、无私、忘我的人性光辉,从中获得人生的大境界、大智慧、大方向,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深邃、更坚毅、更广博,使理想信念更加坚定,道德水准更加高尚,精神世界更加净化和美化。

领导干部学习毛泽东诗词,能够汲取到做好本职工作的不竭动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无穷力量。毛泽东诗词处处洋溢着乐观向上、振奋人心的人生激情。面对国内外极其严峻的形势,毛泽东“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表露出一心雄万夫、居功不自傲的先行者情怀,处处洋溢着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勇猛顽强、无所畏惧的英雄本色,能够激励领导干部攻坚克难,不断在工作实践中创业、创新、创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自强不息。

二、领导干部向毛泽东诗词学什么?

毛泽东诗词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可以从多种视角去理解和分析,也能得到多方面的收获和教益。但是,领导干部毕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词爱好者,学习毛泽东诗词的着眼点不在于诠释诗词本身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不在于学习写诗填词,关键是要学习毛泽东的宏图大略、生活态度、处世方法、精神品质和思想境界。本文试图通过对毛泽东诗词的重温,分析解读毛泽东的六个“如何对待”,来感悟一代伟人毛泽东崇高的精神境界与深邃的人生修养,以期管中窥豹。

1.如何对待志向?

1961年,毛泽东在《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中写道:“中华儿女多奇志。”毛泽东是中华儿女的杰出代表,自然不乏“奇志”。1915年9月,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毛泽东在长沙一些学校张贴了《征友启事》,征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当时的人生志愿是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因此,同学们给他送了一个雅号叫“毛奇”。而毛泽东的“奇志”,可从他早年的《七绝·呈父亲》说起。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前往湖南省湘乡县城的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临行前,他改写了日本西乡隆盛(亦说出自日本僧人月性)的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把原诗中的“男儿”改为“孩儿”,“ 死不还”改成“誓不还”。毛泽东以这种特殊方式向父亲明志,当然,此时的毛泽东还只是一个求知心切、涉世不深的乡村少年,其人生目标和追求还很单纯,与以往的读书人并无太大区别,不过刻苦读书求取功名而已。

但是,当毛泽东走向外面的广阔世界,尤其是走上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之后,毛泽东的人生追求、人生目标、人生理想在不断地升华。他开始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全民族、全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1920年,他主张把新民学会的宗旨调整成“改造中国与世界”,并将学会的世界主义立场与“世界大同”的理想联系起来。正是怀抱着这样的理想和信念,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中国人民的解放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奋斗了一生。

以下这些诗句,真切地表达了毛泽东的宏图大志。1929年秋,毛泽东在《清平乐·蒋桂战争》中写道:“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毛泽东致力于建立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是1935年10月写的《念奴娇·昆仑》中的最后一句,毛泽东和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一样追求世界大同。1945年《七律·忆重庆谈判》“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一句,明确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开展革命,就是为了解救万民于水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出自1959年6月写的《七律·到韶山》。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就是为了彻底推翻长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翻身解放,扭转乾坤。1958年7月1日,毛泽东读到《人民日报》有关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的通讯报道,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表达了毛泽东关心人民疾苦,提高人民体质和国民素质的迫切愿望。1963年1月9日写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最后一句,“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表达出全世界人民坚持斗争、惩恶扬善的坚强决心和美好愿景。从这些诗句中,读者看不到狭隘的个人私欲。毛泽东不是为了实现“小我”的人生价值,而是要实现“大我”的崇高使命。这是一个政治家的不懈追求,一个共产党人的雄心壮志。

1936年2月,毛泽东率抗日东征军到达陕西省清涧县袁家沟,准备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恰逢天降大雪,毛泽东创作了《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巅峰之作。而毛泽东的“奇志”在这首词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毛泽东的这首咏雪词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洋溢着浓烈的“浩然之气”。而这首词的诗眼体现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毛泽东笔下的山超凡脱俗,不仅有生命、有情感,而且有人格、有意志。要悟出这一点,不妨看《十六字令·三首》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山把天都捅破了,然而锋芒完好无损,真乃“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天下为公,无私无畏。天若要塌下来,有山来顶着撑着。赴汤蹈火,舍我其谁?!山是顶天立地的脊梁,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更是顶天立地的民族脊梁,勇于担当。这是一种使命感、责任感、道义感,正是这种洋溢于毛泽东胸中的浩然之气,成就了毛泽东的气魄,成就了他的诗作,更成就了他的千秋伟业。

2.如何对待家国?

自古以来,乡情乡恋、乡愁乡思是人们的恒久情怀与惯常心态,诗人毛泽东也不例外。1959年6月25日至27日,毛泽东回到阔别已久的韶山,写下了《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故园三十二年前”,1927年1月,毛泽东为考察湖南农民运动而回到韶山。临离开时,在毛震公祠前,面对父老乡亲,毛泽东铿锵有力地立下誓言:“二三十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韶山了!”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时的《七绝·呈父亲》“学不成名誓不还”,尽管也慷慨激昂,但那只是一种个人功成名就的奋斗目标。而“二三十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韶山了!”则是毛泽东的革命誓言,以天下为己任。从此他南征北战,32年没有回过韶山。

毛泽东1959年的韶山之行,是一位胸怀高远的游子的故乡之行、一位学有所成的学子的故乡之行、一位救国救民的革命家的故乡之行、一位成就千秋伟业的领袖的故乡之行、一位激情澎湃的伟大诗人的故乡之行。毛泽东所抒发的诗情,不是个人得志的“小我”之情,而是一位革命者重温革命征程,缅怀革命先烈,喜看家乡巨变的“大我”之情,恰如毛宇居所言:“闳中肆外,国尔忘家。”仅题目中的一个“到”字,就不同凡响,耐人寻味,既没有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那种叶落归根的慨叹,也没有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那种衣锦还乡的张狂。

3.如何对待失败?

1927年春,面对蒋介石叛变革命、破坏国共合作,一步步把中国人民拖入血海的时候,毛泽东心潮起伏,吟成了一首苍凉沉郁的诗作《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曾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日,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抗,从此找到了出路。”毛泽东触景生情,抒发了对革命前途沉重的忧虑,也表现了澎湃的革命激情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

词的上阙写景。登楼纵目,茫茫沉沉,莽莽苍苍,自远而近,宏伟壮彩。“茫茫”“沉沉”“莽苍苍”“锁”,几个字眼勾勒出一幅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画面。令人压抑的笔调,表达了一种苍凉的心情,充分烘托了撼人心魄的悲剧氛围,准确地表达了毛泽东对大革命遭受挫折和失败的苍凉迷茫、沉重压抑之感。

词的下阙抒情。倚危把酒,怀古思今,应物斯感,由境及心,豪放深沉。“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此句最关键的是要把握“酹”的中国文化意味:一是缅怀大革命中壮烈牺牲的革命英烈的祭奠酒;二是奋起抗争革命到底的壮行酒。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一樽还酹江月”,是对“人间如梦”的叹惋。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时候,信念未灭,豪情未息,意志未衰,抱负未减,仍然满腔热血,激情澎湃,执著地探寻着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

当日与诗人同行的杨开慧听了这首词后说:“润之,这首词真好,前几句太苍凉了,后几句一变而显得昂扬,激动,我听了心绪也难平。”毛泽东说:“目前武汉的这个局势,叫人心绪怎么静得下来!不过,我想,办法总会是有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一句,将整首词的境界由“悲凉”提升到“悲壮”,足见其危急多情,危难多志,险恶不惧,百折不挠的革命家、政治家品格。

4.如何对待逆境?

1929年6月,中共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就红四军党内长期存在的关于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和建军原则的不同认识进行讨论,但由于领导者的意见不一致,未能得到正确的解决。毛泽东的前委书记落选,被迫离开红四军主要领导岗位,到闽西特委指导地方工作。7月,毛泽东身患疟疾,到闽西农村养病。9月下旬,红四军第八次党代表大会在闽西上杭召开,红四军前委要毛泽东出席会议,但毛泽东回信说党内是非不解决不能参加,兼身体有病。前委给他警告处分并要他赶到。10月10日,毛泽东坐着担架赶到上杭,住在汀江岸边的临江楼,但会议已经结束。第二天适逢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毛泽东倚楼远眺,黄菊盛开,江天寥廓,挥笔写下了《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上阙从时令入手,着重写重阳菊花,从小处落墨,写得亲切有味。感天时,叹流年,托景物,抒胸怀,赋新意,寄深情。毛泽东以胸怀宇宙、囊括四海的气度, 含英咀华地歌颂战地黄花, 歌颂革命战争。词的下阙是作者对秋景的描写,但又不是单纯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洋溢着一种天高地阔的感觉,写出了革命家无比旷达的胸怀,显示出作者对当时革命形势的乐观估计。

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始,“悲秋”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一个恒长久远的主题。所谓“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这一“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个体意识到群体意识,最终形成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悲秋”文学意识。从“悲秋”这一悠远的文学主题,不难窥见中国古代文人学士悲剧性命运之一斑。杜甫的《咏怀古迹》写道:“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此后,“宋玉悲”成为古代文人悲秋情结的代名词。

而在悲秋情结占据统治地位的古代文坛上,也绝非没有不同的声音与格调。刘禹锡的《秋词》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杨万里的《秋凉晚步》诗曰:“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他们的作品一扫低迷悲凉之气,充满乐观昂扬的主体意识,变悲叹秋意为盛赞秋景。

悲秋情结在毛泽东笔下难觅踪迹。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盛赞秋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幅秋景异常壮美并富有活力。

《采桑子·重阳》是创作于人生逆境的作品,毛泽东没有附和古代多数文人的悲秋情调,而是像刘禹锡那样热情赞美秋天,全然不见怨天尤人、愤然不平、消沉郁闷的牢骚与哀叹。毛泽东有沉郁的思索,但呈现给世人却是热情、阳光、积极、乐观、豁达、昂扬、奋进的人生追求与洒脱心态。

1949年4月29日,毛泽东写了《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他劝诫牢骚满腹的柳亚子:“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这样劝诫别人,也这样要求自己。一个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生逆境,都要像毛泽东那样保持一种豁达平和的心态,多一些淡定,少一些牢骚;多几分刚强,少几分沉沦。

5.如何对待挑战?

毛泽东一生无私无畏,敢于直面任何挑战。毛泽东如何应对挑战,从毛泽东1956年6月创作的《水调歌头·游泳》中可窥见一斑。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他在长沙求学期间就曾“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早年毛泽东写过一首游泳的诗,其中一句写道,“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从1956年到1966年,毛泽东先后18次畅游长江。从他搏击风浪的兴致中,可以充分领略到毛泽东勇于应对各种挑战的英雄本色。仅需分析《水调歌头·游泳》中“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这两句,便足以窥见毛泽东应对挑战的伟人风范。

其一是傲视万物。毛泽东把壮阔无边的万里长江视若空间狭小的“闲庭”,这是一种反差强烈的对比。傲视万物,藐视一切是毛泽东一种十分鲜明的视角和思维。1918年4月,罗章龙拟东赴日本留学,毛泽东写了《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其中有“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毛泽东把浩瀚无垠的宇宙和微不足道的稊米相提并论。在《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中,毛泽东把巍巍乌蒙山当作小小泥丸。《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首句“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毛泽东以宇宙视野雄视寰宇,地球显得何其渺小。通过这些大气磅礴的诗句,不难理解作为战略家的毛泽东何以能“从战略上藐视敌人”,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何以能放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其二是从容淡定。“万里长江横渡”俨然“胜似闲庭信步”,悠然自得,轻松惬意,体现了一位伟大政治家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的稳健气度,真正做到了“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通过“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毛泽东的气定神闲、从容不迫、沉稳持重的形象跃然纸上。

其三是战士情怀。毛泽东“万里长江横渡,不管风吹浪打”,尽情享受着与大自然进行搏斗的无穷乐趣。诚如他自己1917年在《讲堂录》中所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尽管这一奋斗格言在“文革”期间变成了“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斗”与“奋斗”的含义不尽相同,但是不容置疑的是毛泽东“斗”而觉“其乐无穷”是矢志不移的。难怪1972年尼克松会见毛泽东之后,在《领导者》一书中说:“无论人们对毛有怎样的看法,谁也否认不了他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

这种战士情怀在毛泽东1962年12月26日写的《七律·冬云》中也得以充分体现。“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毛泽东在这一作品中的具体所指并不重要,令人叹服的是一位69岁高龄的老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会有如此年轻的心态,如此昂扬的斗志,如此火热的激情。毛泽东的确是一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钢铁战士,他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贡献了毕生精力,谱写了奋斗人生的绚烂篇章。

无所畏惧的毛泽东具有气吞山河的胆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诗人高度概括了万里长征的艰难,开篇就树立了红军的英勇形象。毛泽东在为《忆秦娥·娄山关》一词所作的注释中曾经感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长征途中的每一座山、每一道水,都是队伍前行的阻碍。然而,“不怕”显示了红军的刚毅和威猛,“只等闲”表明了红军战胜一切恶劣环境的胆识和气魄。

毛泽东的很多诗句都能够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征服自然的英雄主义气概。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正因为如此,诵读毛泽东诗词会让读者感受到莫大的精神鼓舞。

6.如何对待胜利?

1949年4月21日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于23日攻占南京。捷报传到北京,住在香山双清别墅的毛泽东一起床,就看到了《人民日报》号外。他从屋里走出,在凉亭的藤椅上坐下,继续读报。读毕,立即回屋,向刘伯承、邓小平发去贺电,并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摄影家徐肖冰为毛泽东读报场景拍摄了一组珍贵历史镜头。照片上的毛泽东平和、淡定。如果读懂了这些照片,便能读懂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的宏图大志,也能真正读懂这首诗。面对重大喜讯,毛泽东神情凝重,镇定自若,没有丝毫的骄傲与浮躁。他仍在筹划着万里长征的第二步、第三步,所以才能留下如此神态安然的照片。

如果毛泽东仅仅是普通人,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他可以采用任何方式进行狂欢,“今日痛饮庆功酒”,或者像李白所说的那样,“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毛泽东没有沉湎于胜利的喜悦之中,在他看来,“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南京解放不等于全国解放,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都还没有走完。毛泽东特别强调“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毛泽东要把“将革命进行到底”作为1949年元旦新年献词的主题。在全国胜利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特别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坚持“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千万不能重蹈李自成因胜而骄、因骄而败的历史覆辙。胜利面前,毛泽东心境平和,尽显政治家心态和伟人情怀。这是做人之道,也是为政之道。这个问题值得每个领导干部深入思考。

毛泽东是一人千古,千古一人。他的胸襟气魄、诗文气韵使他具有非凡的伟人气度。这种气度,使毛泽东志存高远、性格刚毅、心态平和、胸襟豁达。不管面临什么样的严峻挑战,也不管遭遇什么样的人生境遇,他都能泰然自若、从容应对。这种非凡气度决定了毛泽东的思想、情感、意志、人格具有无限的高度、宽度与厚度。历史选择毛泽东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人民之大幸。毛泽东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他那些可贵的精神品质,值得领导干部永远学习和效仿。

三、领导干部如何学好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诗词具有永恒的魅力,是现代中国沧桑巨变的宏伟史诗,革命战争摧枯拉朽的壮丽画卷,人生追求奋斗不息的真实写照,内心情感深沉丰富的自然流露,伟岸人格光耀千秋的不朽典范,光辉思想博大精深的形象体现,独特气质超凡脱俗的生动表现,博大胸襟万代师表的鲜活教材。毛泽东诗词可以穿越时空,它的魅力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有丝毫的衰减。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卷三《精华》云,“诗无达诂”。几十年来,喜爱毛泽东诗词的人一直很多,但是也并非什么人都能真正读懂悟透毛泽东诗词。人们在研读毛泽东诗词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种种倾向性的错误,诸如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甚至实用主义、主观臆断、随意曲解。

1959年9月7日,毛泽东在致胡乔木的信中写道:“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其实,读诗解诗亦是如此。尽管毛泽东的大部分诗词作品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但毛泽东诗词毕竟采用了古体诗词形式,用词凝练、引经据典、想象奇绝、表达含蓄、寓意丰富,不像他的理论文章那样逻辑严密、直截了当、语意清晰、主题明确。1958年9月,文物出版社刻印了线装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12月21日,毛泽东在为该书作注时写道:“我的几首歪词发表之后,注家蜂起,全是好心,一部分说对了,一部分说的不对,我有说明的责任。”

毛泽东诗词不是孤立的文学作品和情感表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时代性、思想性、哲理性,学习毛泽东诗词,必须花费一定的工夫,具备相应的知识底蕴和鉴赏能力,进行深入细致的揣摩与体悟。领导干部怎样才能真正读懂、吃透毛泽东诗词呢?这里提出若干建议,供参考:

第一,结合了解毛泽东的人生历程。毛泽东一生所亲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诗词中几乎都有反映,多读几本毛泽东的传记,更多了解毛泽东的奋斗人生和心路历程,有助于理解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的特殊韵味。

第二,结合解读毛泽东的光辉思想。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艺术表现,多读一读毛泽东的一些理论文章,把握住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和内容框架,有助于深刻理解毛泽东诗词的丰富蕴含。

第三,结合把握毛泽东的独特个性。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最具个性的文化创造,阅读一些多层面多角度研究毛泽东本人的书籍,多了解毛泽东的情趣爱好、生活方式和个性气质,有助于掌握毛泽东诗词的独特魅力。

第四,结合回顾中国的沧桑巨变。毛泽东既受到他所处时代的深刻影响,他也深深地影响了他所处的时代。多阅读一些中国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书籍,把毛泽东所处时代的历史风云和社会状况了解清楚,有助于认识毛泽东诗词的时代特征。

第五,结合学习悠久的诗词文化。毛泽东诗词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只有多阅读中国古典诗词作品,对中国悠久的诗词传统有所了解,对古典诗词艺术的规律和特点有所掌握,才能真正领略毛泽东诗词的艺术成就。

第六,结合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要“以读者之心揣度作者之腹”,把自己摆进去,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也会有一千个读者心目中的毛泽东诗词。同一个人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处在不同的心境状态,对毛泽东诗词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这样,欣赏毛泽东诗词就会有异彩纷呈的个性化体验,毛泽东诗词才真正令人回味无穷。

总而言之,领导干部应该平心静气、认认真真去品读毛泽东诗词,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可以得到美的享受,而且能够不断有新的启迪与感悟。

猜你喜欢
诗词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8期)2020-01-06 07:39:34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2:56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 09:06:04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16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0期)2019-09-19 08:59:46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2期)2019-08-27 01:59:12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18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9期)2019-05-21 03:05:06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8年9期)2019-01-19 01:10:52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8年8期)2018-12-06 09: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