絣笔记

2015-11-29 02:17DidiWu
读者·原创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扎染织物布料

文 _ Didi Wu

絣笔记

文 _ Didi Wu

自从夏初来京都旅行了两周之后,就一直惦记着京都的风物,那遍布整个城市、屹立了千百年的寺庙和庭院,随处可见的美丽古建筑,品种多到惊人的各式渍物(咸菜)与果子,当然还有精致的手工艺品。于是,我在比睿山上的一所织物学校报了名,读一个秋季学期,用三个月时间主攻日本的“絣”(絣,英文ikat,日语又称kasuri,是指把经线纬线扎染之后再织出来的布)。

在京都安顿下来已经一个月,有三周都在织基本的布样,虽然我以前有过短期的织布经历,但还是得一切从头来过,必须以日本人的质量要求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梭,折磨人的基础课程才终于接近尾声,这周可以开始正式做絣了。

我是个爱耍小聪明、喜欢偷懒的人,总以“大行不顾细谨”来宽慰自己。刚开始上课的几天,发现有些地方有点儿小问题,只要影响不大,我就顺着下去了,但每次都被老师抓到,要求拆掉重新再来。有好几次我失去耐心,问:“可不可以不拆,因为不那么明显啊。”老师都会礼貌地说:“我想最好还是重来吧。”然后坚定地站在我旁边,直到看见我拆掉……

不管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错,都要从头来过,哪怕结果可能只是很小的差别。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眼睛越发敏锐,看到织错的地方心中就堵得慌,不再需要他人提醒或劝说,自己直接拆掉重织。

道理似乎是很常见的,可仔细问问自己,有多少次是真正有“一切从头来过”的勇气和行动?

在我辞职前,我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去学习与设计相关的课程,用来确认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件事,而非一时兴起或为了逃避给自己带来负能量的工作。

很多人都跟我说,喜欢的事只要当兴趣爱好就好了,但我不喜欢兴趣班的“不求甚解”和并不需要做到精益求精的态度,虽然也能学到些东西,可总有种治标不治本的感觉。比如,我对“Art Jamming”(自助绘画)这件事不太有好感,说得刻薄一些,感觉好像刚学了什么(甚至还没入门)就立马要拿出来秀,贴出来让大家点赞的热情远甚于从画画本身获得的乐趣。

业余的各种课程当然也有好处,比如让我能够探索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一开始,我认为自己喜欢的是服装设计,后来我逐渐发现,其实材质才是决定一件衣服最核心的元素。于是,我开始认识织物,各种染色、防染、织物结构让我着迷,我用心比较印花与染色有多大区别,绣出来的图案与防染做出来的图案又有多少不同。

在做絣的时候,有人问:“把纤维扎染然后再织,工艺那么复杂,耗时又苛求精准,干吗不用印花?很快就印出来了。”

可当你细看,印花只是颜色附着在表面,防染能够让颜色渗入纤维,它们是完全不同的语言。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区别—制作者花费的心思与时间。夏天的时候去顺德学习香云纱的制作—染薯莨汁,晾晒干透,再染,再晒干,如此30多遍后再过泥,需要耐心等待,没有捷径。当那种发亮的深黑色终于出现时,这匹料子与大批量机械生产出来的布料是有着不同的感觉的。

所谓的细微差别,背后其实是本质的不同。这是布料告诉我的。

换言之,想要做出触及本质和内心的事物,势必是100%投入耐心,经受长时间枯燥的训练与重复,不怕推倒一切重新来过,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反省与总结才行,而非高兴的时候信手拈来、没了兴致就扔掉或马虎对待可以修成的。

至此,感觉在学习的不仅仅是织布了,更像是种心性的磨炼。或许,这也正是各种手艺让人着迷的地方—它与心是相连着的。

猜你喜欢
扎染织物布料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智海急流(一)
扎染对对画
神奇的扎染
洗水soft fabric
反春色彩 方巾扎染DIY
小裁缝
武汉纺织大学研发神奇织物 可精确感知人体温度
挟布黑板擦
图说纺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