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多维测度与评价

2015-11-28 04:18刘佳李晨于水仙
商业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沿海地区

刘佳+李晨+于水仙

摘要:本文采用产业结构差异分析、稳定性分析、变动指数、生产力系数以及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在对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进行多维测度和评价。研究表明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系统趋于稳定,但依然存在旅游产业结构缺乏创新,对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作用有待提高等问题;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差异显著,环渤海与长三角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亟需提高。

关键词: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多维测度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旅游产业地位的提升和旅游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已形成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但旅游产业内部结构还存在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之处。从旅游产业的特征出发,本文以我国沿海地区1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多维评价、测度和比较分析,以期为当地旅游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发挥更大的地域带动作用提供决策参考。

一、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状况分析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凭借良好的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优势,旅游业发展呈现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态势,1996-2012年沿海11个省市区实现旅游收入总量从3 02543亿元增长到37 0391亿元,年均增速达158%,接待游客总量从272亿人次增长到3131亿人次,年均增速为155%。2012年沿海11个省市区旅游收入总量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20%,旅游业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旅游经济的构成因素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及在产品供求关系中所产生的关联即为旅游产业结构,广义上的旅游产业结构包括旅游部门结构、组织结构、地域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等,狭义上的旅游产业结构主要是指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行业部门之间的技术和经济比例关系。相对于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旅游消费构成比例并不合理(如图1所示)。1996-2013年,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部门基础要素的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重超过50%,其中长途交通和住宿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餐饮支出,而相对于其他三个基础要素而言,游览支出所占比重较小。相对于旅游基础要素而言,由于当地旅游需求弹性较高,所占旅游外汇收入比重较小,购物要素的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20%左右(发达国家和地区达到30%以上),娱乐支出所占消费比例未超过8%(低于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20%的比重)。目前,我国沿海地区食、住、行、游等旅游基础要素所占比重偏高,而需求弹性较高的购物、娱乐等旅游提高要素所占比重较低,呈现明显的滞后状态。虽然我国沿海地区旅游总收入近年来持续增长,但是旅游总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远低于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他人均指标和相对指标也偏低,这表明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测度与演化特征

(一)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分析及时序变化规律

1.旅游产业结构差异分析。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可以从总体上反映不同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且可从时间序列演化的动态角度反映不同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的变化趋势。本文采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对我国沿海地区11个省份与全国旅游产业结构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相关指标采取1996-2013年沿海11个省份和全国的入境旅游收入中各要素所占比例,指标数据来自1997-2014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其计算公式为:

Sij=[SX(]∑[DD(][]k=1[DD)]xikxjk[]

∑[DD(]n[]k=1[DD)]xik2∑[DD(]n[]k=1[DD)]xjk2[SX)](1)

其中,Sij为不同区域i地区(沿海11个省份)与j地区(全国)的旅游产业结构相似系数:k为旅游产业要素,n为要素的总个数,xik表示旅游产业的某要素在i地区旅游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xjk表示旅游产业的同一要素在j地区旅游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相似系数Sij的值通常在[0,1]的区间内。当Sij=0时,表明所研究的两个区域产业结构完全不相似。Sij的值越接近于0,表明所研究的两个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越小;相反,相似系数Sij的值越接近于1,表明所研究的两个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越高。当Sij=1时,表明两个区域的旅游产业结构完全相似。当Sij05时,表明所研究的两个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若两区域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较大,表明所研究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严重,应及时创新不断适应旅游产业发展。

通过对我国沿海地区11个省份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进行测算(如图2所示),1996-2013年间我国沿海地区与全国国际旅游相似系数均超过05,表明我国沿海地区绝大多数省份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与全国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从省域视角来看,辽宁、天津、山东、福建和广西各省的旅游产业结构与全国的相似系数逼近于1,表明这几个省份旅游产业结构与全国极度相似,属于极度相似型;河北、广东、上海、浙江、江苏、海南的相似系数也较高,属于非常相似型。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我国沿海大部分省份的旅游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有所下降,江苏和河北的下降幅度最大,分别降为0801和0847,这表明它们在2006年旅游产业结构开始出现不同,有趋异发展的态势。海南省的旅游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自2008年开始出现波动、下降趋势,这表明海南省自2008年以来开始调整自身产业结构水平,进行创新和优化。

图21996-2013年中国沿海地区11个省份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趋势图

图31996-2013年中国沿海地区11个省份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系统熵值变化图

2.旅游产业结构稳定性分析。基于沿海地区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分析,本文引入旅游产业结构熵值以分析产业结构的稳定性,其计算公式为:

H=-∑[DD(]n[]k=1[DD)]PkLogPk(2)

其中H为旅游产业结构熵值,n代表旅游产业结构各行业的个数,Pk代表第k个旅游产业部门产值在旅游产业总产值的比重。H取值通常大于0,且熵值越大,表明旅游产业结构系统的稳定性越强,旅游产业结构发展越趋近于成熟;反之,H值越小,表明旅游产业结构系统稳定性越差。当旅游产业结构熵值H=0,则表明旅游产业结构系统的测量值只由其中一个旅游行业或部门提供,其他部门均没有贡献(如图3所示)。由此可知1996-2013年间我国沿海地区与全国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系统熵值在0691-0893之间,除个别省份外,整体变化趋势相同。全国旅游产业结构系统熵值的极差为0035,沿海11个省份旅游产业结构系统熵值极差均高于全国,这表明沿海地区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系统变动幅度大于全国。我国沿海省份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系统稳定性的变化,可以分为2个阶段:1996-2006年,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属于波动变化阶段;2006-2013年,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属于逐渐稳定阶段。到2013年,我国沿海地区与全国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熵值稳定在082左右,表明其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系统趋于稳定。

(二)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分析及时序演化规律

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的分析包括旅游产业构成比重分析、结构变动指数分析和结构生产力分析三个方面。

1.构成比重分析。旅游产业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多项基本要素,分析不同年份这些要素对旅游产业经济总量的贡献率,可以有效揭示各个行业的发展变化规律。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有效性,本文采用入境旅游者花费为指标依据,对我国沿海11个省份的国际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构成比重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7-2014),其计算公式为:

Ri=[SX(]Xi[]∑[DD(]n[]k=1[DD)]Xi[SX)]×100%(3)

其中Xi表示旅游产业i行业的消费支出,n为构成旅游产业的旅游行业或部门的个数,Ri表示旅游产业中i行业在旅游产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由图4(左上)可知1996年在国际旅游产业内部结构的基础要素构成中,除上海、江苏、浙江外,长途交通部门所占比重均最大,最高达到435%,住宿和餐饮部门所占比例也较高,游览所占比例均为各省最低,均不超过5%;高附加值要素中的购物所占比重较大,最高达到28%,娱乐部门所占比重均不超过10%,表明旅游产业结构亟需调整。

由图4(右上)可知2002年除江苏、浙江省外,长途交通部门所占比重依然为最大,但相比1996年有所下降,最高值降至39%,餐饮和住宿业的比重也均有小幅度下降,游览部门的比重在各个省相对有所提升,但均未超过10%;高附加值要素中的购物所占比重较大,较1996年具有小幅度提高,最高达到306%,娱乐部门所占比重比1996有所提升。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中游览、购物和娱乐部门的所占比重2002年均有所提升,这表明旅游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调整,但依然存在不合理之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由图4(左下)可知在2009年沿海地区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基础要素中,所有省份的长途交通所占比重依然最大,最高值保持在40%左右,与2002年相当,住宿和餐饮的比重与2002年相比也基本持平,游览部门比重依然不超过10%;高附加值要素中的购物所占比重较大,与2002年相比各省份购物部门出现均衡发展态势,娱乐部门所占比重比2002年有所提升,最高值提升至114%。这表明至2009年沿海地区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在稳定发展中逐渐趋于均衡态势,但高附加值要素所占比重依然较低。

由图4(右下)可知我国沿海11个省份2013年国际旅游产业内部结构的基础要素中,除海南省外,长途交通部门所占比重依然为最大,但相比2009年,最高值降至368%,餐饮和住宿业的比重也均有小幅度下降,游览部门的比重有微弱幅度上升,但均未超过10%;高附加值要素中的购物所占比重整体较2009年有所提升,大部分省份娱乐部门所占比重比2009年有所下降。我国沿海地区2013年旅游产业结构中餐饮、住宿业比重小幅下降,游览、购物部门的所占比重均有所提升。

以上分析表明1996-2013年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各部门发展情况逐渐趋于稳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但依然存在基础要素所占比例过高的问题,亟需进一步向高级化方向发展。

2. 结构变动指数分析。本文引入Moore结构变动指数(Moore,John H.,1978),对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变动进行度量,其计算公式为:

Ms=[SX(]∑[DD(]n[]i=1[DD)]Xi,t·Xi,t-1[]∑[DD(]n[]i=1[DD)]X2i,t·∑[DD(]n[]i=1[DD)]X2i,t-1[SX)]

(4)

Ms为Moore结构变动值,Xi,t为第t期第i产业在旅游外汇收入中所占比重,Xi,t-1为第t-1期第i产业所占比重。旅游产业可分为n个产业,将每个产业当做空间的一个向量,n个产业就可以表示为空间的n维向量。旅游产业划分为长途交通、餐饮、住宿、游览、购物、娱乐、邮电通讯、市内交通、其他服务9个部门,在这里n取值为9。当某一个行业在旅游经济中的比重发生变化时,它与其他行业(向量)的夹角就会发生变化。所有夹角变化的情况累计起来,就可以体现出旅游经济系统中各产业的结构变化情况。

定义各行业份额之间变化的总夹角为θ,θ=arccosMs为夹角的度数,可以反映出一段时间内旅游行业结构变化程度,θ值越大表明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变动性较大,稳定性较差;反之则表明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变动性较小,稳定性较强。根据上述公式及旅游外汇收入中各部门所占比重,计算出1996-2013年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变动指数。由图5可知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变动指数的极大值为6659,极小值为241,极差高达6418,这表明沿海整体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大、稳定性差,对我国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利。沿海旅游产业结构变动状况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1996-2008年期间沿海省份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内部变化较大,一方面体现出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相关行业和部门的发展,促进旅游资源要素的分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不稳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2008-2013年期间,除个别省份如海南、天津外,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变化趋于稳定,但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图51997-2013年中国沿海地区11个省份旅游产业结构变动指数变化图

3. 生产力系数分析。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是旅游产业结构变动指数相对于旅游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能够反映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产生变动时,对旅游业发展起到的推动或者阻碍作用,以及作用的大小。通常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越大,表明旅游产业结构发生变动对旅游产业发展影响越大,能有效推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反之则表明旅游产业结构对旅游产业发展影响较小,不能有效推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计算公式为:

Ps=[SX(]ri[]Msi[SX)](5)

其中的Ps表示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Ps>0,表明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起到正向推动作用;Ps<0,表明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起到负向阻碍作用。ri表示旅游业某指标在i时期的总增长率,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准确性,这里采用旅游外汇收入指标加以表征,Msi表示旅游业某指标在i时期的结构变动指数。

根据上述公式及相关统计数据,计算出1997-2013年沿海地区11个省份的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由图6可知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的最大值为1358,最小值为-57,极差达2328,表明沿海地区各省份间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对旅游业发展的差异较大。除1998年、2003年、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和非典的影响,导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出现负增长、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为负值外,其余年份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大于0,表明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当地旅游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2004年各省份出现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的极大值点,表明这一年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力是较大的。由于局部政治形势紧张,山东和江苏2013年国际外汇旅游收入受到影响,出现极小值点,其他年份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大都位于0-5之间,表明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较小。总之,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变动指数较大,而生产力系数却相对偏小,表明其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未很好地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因此,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图61997-2013年中国沿海地区11个省份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变化图

图71997-2013年中国沿海地区11个省份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变化图

(三)旅游产业结构的空间特征及演化分析

为了分析沿海地区1997-2013年旅游产业结构变化,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演化特征,本文采用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为指标表征,利用GeoDa软件的四分位功能绘制出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的空间分布分位图。图7为1997年、2006年和2013年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的空间分布分位图,沿海省份按照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的值分成四个等级,以四种不同颜色表示,颜色越深表明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值越大,该省份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对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强。由此可知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增强的格局,由环渤海地区逐渐向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发展演化,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的调整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

第一梯队的构成呈现出逐渐集聚的特征,由1997年的山东、广东两个省份变化为2006年的河北、上海,最后演化为2013年的山东、江苏省份,表明这两个省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拉动作用最小,是亟需进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省份。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地区的省份逐渐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第四梯队由原来较为集中分布的环渤海地区逐渐分散分布。就各个省份而言,辽宁省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相对稳定,一直处于第三和第四梯度,但有轻微下降的趋势,辽宁省应根据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特征,调整产业结构水平使其更好地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河北、山东、江苏、上海和海南省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并不稳定,河北和江苏省由第四梯队下降至第一和第二梯队。上海市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先降低后提高,但一直处于第一和第二梯队,整体水平偏低;山东和海南省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表明这几个省份应采取措施稳定当地旅游产业结构,避免旅游产业结构过大波动带来的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天津、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省市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相对稳定,并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表明这几个省份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强的带动作用,应继续稳步发展。从整体而言,珠三角地区各省份的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具有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对当地旅游经济带动作用较好,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应采取措施带动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的时序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本研究表明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一直处于不断调整、优化升级的过程之中,旅游产业结构系统逐渐趋于稳定,但依然存在食、住、行、游等旅游基础要素所占比重偏高,购物、娱乐等旅游高附加值要素所占比重较低的问题,且绝大多数省份的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缺乏创新,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偏低。根据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演化分析,可知珠三角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对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好,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应加快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更好地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第一,合理配置产业要素,提高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应以旅游产业各要素构成结构为切入点,增强旅游行业部门间的关联性,促进旅游产业各部门的紧密、协调发展。我国沿海地区应针对目前旅游产业结构的现状,凭借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不断调整旅游产业内部各部门的关系,逐步增强游览、购物、娱乐等部门的比重,更好地实现旅游资源配置,提高旅游产业结构效益。

第二,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产品结构升级。我国沿海地区具有内陆地区不可比拟的滨海资源优势,独特的旅游资源是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的前提和基础,旅游产品需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不断优化升级。沿海地区应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优势,增强创新型旅游产品的开发,重点开发海洋旅游、海岛旅游、城市、生态、度假旅游产品等,加快旅游精品建设,推动旅游产品结构水平的不断提升,最大程度的增强对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贡献;同时,沿海地区之间应加强合作,实行横向联合,开发跨区域的旅游产品,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改善旅游产业内部结构,推动旅游产品结构升级,突出沿海地区综合竞争力,逐渐形成区域旅游经济效益。

第三,增强旅游集聚效应,带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旅游集聚发展所产生的规模效应与经济效益,有利于带动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沿海各省市应推动旅游产业实现数量型向质量数量型转变,实现旅游产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挥旅游产业集聚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增强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协同与互动作用,积极形成跨区域、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大型旅游集团,通过旅游企业集团化、专业化发挥规模优势,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带动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

第四,实施旅游科技创新,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创新。针对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过高的问题,应积极实施旅游科技创新,建立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计算机预定系统等加快各部门的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以适应新时代消费者追求快捷、新奇的体验,将“智慧景区”、“智慧酒店”等系列的“智慧旅游”不断推进,以旅游服务、管理、营销和体验的智能化为途径,通过加速旅游科技创新,实现高新技术与旅游业的结合,提升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份额,以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创新。

第五,加强区域联动发展,提升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针对沿海地区尤其是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较小、对旅游经济推动作用较弱的问题,应加强各区域间联动发展,重点打破行政壁垒、实施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市场共拓、联合营销、协调运作的区域联动发展模式,发挥旅游发达区域的旅游辐射带动功能,推动三大区域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增强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参考文献:

[1]Chris Cooper,John Fleteher, David Gilbert and Stephen Wanhill. Tourism Principles and Practice[M].London: Pitman Publishing, 1993.

[2]Jocelyn Lapierre,Duane Hayes. The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 National Income and Expenditure Accounts, Quarter Estimates[M].Second Quarter,1994:33-63.

[3]Dimitri loannides,Keith G.Debbage. The Economies Geography of the Tourist Industry[M].New York: Rout ledge,1998:31-52.

[4][美]哈罗德·L·瓦格尔.旅游经济学:金融分析指南[M].宋瑞,林红议.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5]罗明义.旅游经济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6]马勇,周宵.WTO与我国旅游业发展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118-138.

[7]潘景胜,王淼.上海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分析[J].上海旅游业发展,1998:37-42.

[8]钟茂林,李小军.江西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23-25.

[9]王良举.基于SSM的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0):76-78,86.

[10]葛军,刘家明.广东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与竞争力的偏离份额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6):760-765.

[11]陈雪琼,任晓春.福建省旅游产业结构研究及其优化对策[J].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20-26.

[12]王良举.入境旅游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07,23(2):99-101.

[13]廉同辉.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旅游产业结构研究——以黄山、九华山景区为例[J].旅游论坛,2011,4(4):66-68.

[14]刘佳,杜亚楠.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测度分析[J].商业研究,2013(7):61-67.

[15]廖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5(36):218-219.

[16]王兆峰,杨卫书.基于演化理论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8(10):91-95.

[17]刘佳,赵金金.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与旅游产业集聚空间关联与相互作用的实证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15(3):40-49.

[18]刘莹.基于产业融合的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23-128.

The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and Evaluation of Coastal Tourism Industrial Structure

LIU Jia1,LI Chen1,YU Shui-xian2

(1.College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

2.College of Tourism,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Qingdao, Qingdao 2661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of tourism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oastal areas in China, us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difference analysis, stability analysis, variation index, coefficient of productivity and 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paper measures and evaluates the coastal tourism industrial structure. Study shows that tourism industrial structure system keeps stable and constantly upgrading, but still has the problems as lacking innovation and promotion to the tourism economy; the change of tourism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ces on the effect of economic tourism growth, and the tourism industrial structure level of productivity in YRD and Bohai-rim reg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Key words:coastal areas; tourism industrial structure;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责任编辑:关立新)

猜你喜欢
沿海地区
中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演进及其增长效应
论民国沿海地区渔业发展困境及其应对路径
海陆风对广东沿海地区秋冬季污染物的影响研究
浙东沿海地区台风脉动风速时程模拟研究
南方沿海地区架空导线腐蚀情况调研分析
上海市沿江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威海沿海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分析
沿海地区105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病诱因分析
误区:非沿海地区人人需要补碘
沿海地区输电铁塔防护涂层耐腐蚀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