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勇
诗歌比较鉴赏从题型设置上看,既有单一比较,如比较情感表达的不同、措词的不同、写法的不同等;但更多的是综合比较,一般连续设问或多角度设问,集中推出比较目标。比较类型主要有“同中求异”“辨别异同”两种。
[对] [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例1 李白的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解析 仅回答哪一句“好”是不能得分的,关键是要分析出“为什么”来。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一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①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②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③从表达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答案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对] [同一诗人的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感情的比较]
例2 陆游的《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一词中的“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其《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解析 1.知人论世,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诗人在“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学生耳熟能详的,要比较的两句其思想基调应该与前者是一致的。2.表达要准确恰当,忌讳生硬套用,如“壮志未酬”“烈士暮年”“伤感”“悲愤”等词语的运用要注意分寸。3.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先整体再局部。
答案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鬂虽残、心未死。”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哀鬂已先斑”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对] [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象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例3 汪元量的《湖州歌》(其六)中“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湖州歌(其六)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汪元量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解析 1.联系背景境遇,体会作者心情。这里的“背景”主要是注释提供的素材。2.根据诗歌类型分析感情走势。“感情走势”是指同一题材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侧重,两诗都是凭吊古人,但苏词侧重怀古,汪诗侧重现实。3.结合描写内容,分析主旨。
答案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词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对] [不同诗歌相同描写对象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比较]
例4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和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齐安郡中偶题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细草摇头忽报侬①,披襟拦得②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③中。
注:①侬:人称代词,指我,多见于古诗文。②披襟:敞开衣襟。 拦得:挡住,承受。③碧伞:比喻,指荷叶。
解析 1.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2.由果寻因,准确理解诗句表达的不同含义。3.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答案 拟人的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诗歌比较鉴赏种类繁多,其解题思路虽然各有千秋,但彼此之间大同小异,一言以蔽之:审清题目,读懂诗歌,横联纵比,扼要表达。
练习
[]
1. 阅读下面两首李白的赠诗,回答问题。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①,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①“中圣”就是喝醉酒的意思。
①第二首赠诗中的“风流”在本诗中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本诗内容作简要说明。
②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在修辞手法上有何不同?
2.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①这两首诗的共同主题是什么?(答案不超过20个字)
②范诗多处运用对比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请作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1. ①“风流”一词在本诗中是洒脱、清高、超凡脱俗的意思。从第二联写他青壮年时“弃轩冕”,老年时“卧松云”中可看出;从第三联的“频中圣”“不事君”中也可以看出。(结合任一联均可)②前一首用夸张的手法写汪伦对自己情谊之深;后一首用比喻和借代,将孟浩然的人品比作不可仰视的高山,用“清芬”来借指孟浩然本人。
2.①表现百姓生活的痛苦,表达诗人深切的同情。②“江上”和“渔舟”两种环境,“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吃鱼人和捕鱼人两种生活的强烈对比,“一叶舟”和“风波里”的巨大反差,饱含了诗人对渔人的关切和同情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