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颖,郭冯宇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 100038)
城市入室盗窃犯罪是困扰国内外社会治安的“老、大、难”问题,各国针对此采取了不同的防控策略与具体措施,效果不一。随着国外环境犯罪学的兴起与发展,西方犯罪社会学理论在21世纪也迎来了实证研究的繁荣,这对对付入室盗窃犯罪提供了一条新颖的思路。
国外这些实证研究都揭示出了一个犯罪规律:犯罪往往集中在一部分高发时间、一些犯罪空间热点和一部分惯犯中[1]。在犯罪时间规律方面,犯罪往往集中发生在一年的某几个月、一个月的某几天、一天的某几个小时。例如,安东尼·布拉加在研究美国波士顿市的青少年枪支暴力事件时,发现大部分案件发生在下午,在学校放学时间后[2]。费尔森和普尔森在研究纽约市奥尔巴尼区的406个抢劫犯时,也发现了在早上8-9点、12点后会急剧上升[3]。这些实证研究证据均显示出“犯罪时间集中规律”的强大作用,入室盗窃犯罪也有其必然的犯罪时间规律,这对于警务部门的犯罪防控工作能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入室盗窃的犯罪时间规律,是了解与分析入室盗窃犯罪的第一要素,也是最直接的切入点。笔者试图以“犯罪社会学”的实证研究视角来进行数据分析与对策探讨,所以选择了2007年至2010年四年间的入室盗窃报警数据,探索入室盗窃数据在犯罪时间上是否具备显著差异性,旨在理解这类特殊的“闯入式”盗窃犯罪类型是否有犯罪时间分布规律可循。数据来源是长江三角洲的某二线城市X市Y区的入室盗窃报警数据,数据客观真实,具备研究效果。
时点规律分析是入室盗窃犯罪时间分析的基石。通过时点规律分析,可以发现一天内是否存在入室盗窃犯罪高发时段。通过对X市Y区四年间的数据进行时点规律分析和Z分数统计,可以发现入室盗窃案件在时点分布上具有规律。总体表现为凌晨多、夜晚少,在6点至8点最多。具体而言,从凌晨0点开始上升,到凌晨3点达到一个小波峰,4点至5点相对下降,5点后急剧攀升,在7点至8点形成顶峰;8点后迅速下降,随后在10点、12点与16点有小波峰升起;夜晚从18点至0点均比较低,如下图1所示。
图1 X市Y区入室盗窃时点规律分布图
上图显示出,入室盗窃犯罪在一天的凌晨时分是高发时段,尤其是3点和6点期间。7点至8点之所以成为犯罪高发时段,是因为人们在那个时段醒来后发现被盗后会第一时间报案,也具体记不清详细时点,所以时点规律分析只能反映出一个大体脉络,即凌晨入室盗窃率最高。此外,上午10点与下午16点也是小波峰分布,说明在白天外出上班期间,一些无人的家里也容易吸引盗贼的光顾。时点分布规律显示出,入室盗窃的犯罪时间选择在人们生物钟疲惫的时间盲区,是犯罪人精心选择与理性分析的,这些时点规律可以为警务部门的防控工作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有利于实施专门针对入室盗窃的专项打击活动。
日期规律分析是入室盗窃犯罪时间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日期规律分析,可以了解入室盗窃犯罪案件在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有无明显的变化,挖掘一些平时警方关注不到的细节规律。通过下图2显示出,每月的13日是最低值,22日是最高值。超过平均值的日期有13个日期,其中下旬案件最多、中旬其次、上旬最少。值得关注的是,从17日至22日,入室盗窃发案率持续上升,不断攀高。此外,由于31日具有特殊性,所以31日不作为数据分析参考范围。
图2 X市Y区入室盗窃报警日期的条形图
只有与X市Y区的实际情况结合,才能解释在中下旬日期中产生犯罪集中现象的原因。X市Y区内拥有国内甲级联赛的足球场,比赛数量多,对当地警务部门安全保卫任务需求量,这也相对削弱了对于社区防控的安保力量,所以球赛日与入室盗窃案件的高发可能具有相关性。此外,X市Y区有传统的民风习俗,例如每月灯会、文娱活动等,这些能吸引市民长时间外出的户外活动与入室盗窃案件的高发或许也有关联性。总之,日期规律分析能为上中下旬犯罪规律寻找一种可能性的解释,这就为警务部门提供一个独特的思路,需要当地公安机关结合自身辖区实情,实施不同的防控工作。
月份规律分析是入室盗窃犯罪时间分析的重点。正如时点规律分析一样,月份规律分析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通过对X市Y区月份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11月最高(占所有入室盗窃案件的11.35%),2月最低 (占所有入室盗窃案件的4.4%)。比案件平均值高的月份包括1月、3月、5月、7月、8月、9月、11月与12月。
图3 X市Y区入室盗窃月份分布图
这种月份分布规律能显示出当地的11月入室盗窃猖獗。由于X市Y区处在城市的中心地区,包括商业区、居住区、娱乐区等多种功能分区,11月临近年末,犯罪分子需要为回家过年筹备必要的物资,所以11月至1月的报案率居高不下。2月成为入室盗窃最低的月份,一是与我国的春节过年风俗有关,家人团聚可以增强住户的防控能力;二是窃贼也需要从沿海回到家乡过年,所以这共同影响了这两个月的犯罪时间分布规律。
入室盗窃犯罪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盗窃犯罪,有着自身的犯罪规律。从常理上讲,入室盗窃犯罪人往往会倾向于在没人在家的工作日实施作案较多。笔者为检验入室盗窃案件在工作日与周末日的差异性,试运用卡方检验对2007年至2010年的X市Y区入室盗窃犯罪数据进行检验[4]。
原假设H0:X市Y区在2007年至2010年期间的入室盗窃案件在工作日与周末日无显著差异性。
备择假设H1:X市Y区在2007年至2010年期间的入室盗窃案件在工作日与周末日具备显著差异。
表1 X市Y区入室盗窃工作日与周末日的差异检验表
表1是由SPSS生成的卡方检验表,通过对X市Y区入室盗窃工作日与周末日的卡方分量计算,得出在自由度为1的情况下P值等于0.041692,比显著性水平(0.05)小。所以,应该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因此,通过卡方检验显示出X市Y区的入室盗窃案件在工作日与周末日具备显著差异性,工作日的入室盗窃案件明显高于周末日。这说明警务部门针对工作日与周末日,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控策略,例如针对工作日的住宅辖区防控工作。
通过对X市Y区入室盗窃犯罪时间分析,发现了城市入室盗窃犯罪是在某些时间内高发,这种规律对于警务防控工作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国内一线的警务犯罪防控部门是派出所,派出所民警在日常需要处理较多的治安案件,不仅包括盗窃案件,还有其他各类事件,不具备专门配置警务资源来预防入室盗窃犯罪的客观条件。所以,需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策略与实证研究,来辅助掌握入室盗窃犯罪时间规律。
20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发展出了几套有效的各具特色的警务策略,这些策略不是宏观的警务理念,而是一种中观的具备可操作性与可行性的警务策略,还包括有各自的微观层面的具体操作方法。具体而言,如下表2所示:
表2 国外不同警务策略的比较与分析
通过这种对不同警务策略进行比较分析,能全面把握每种警务策略的焦点、原理与目标,从而有利于革新我国现有的警务策略模式。入室盗窃犯罪有着自身的犯罪时间规律,比较适合“以问题为导向”的警务。所以,可以利用“以问题导向警务”的预防措施来进行犯罪防控。
一是学会利用SARA模式分析,包括扫描问题(scanning)、分析问题(analysis)、做出反应(response)与评估成效(assessment),将“入室盗窃问题”区分为不同的阶段,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方法,如下图4所示[5]。例如,可以针对入室盗窃这类犯罪问题进行扫描分析,从而挖掘其时空分布规律,继而警方做出短期快速反应和长期防控规划,最后通过评估成效确定防控方案是否有效。
图4 SARA解决问题过程图
二是学会运用犯罪的三角分析,根据科恩和费尔森(Lawrence Cohen&Marcus Felson)提出的日常活动理论,犯罪的发生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有动机的犯罪人、合适的标的物和监管者的缺失。1996年,费尔森在他的著作《犯罪与本质》中添加三项元素,分别是对犯罪动机者有约束力的操纵者、负责保护合适目标的监护者及负责看管物业场地的地点管理者,以上六项因素成为了犯罪者的推力及反推力。这六大因素构成的内外三角,就是犯罪三角分析框架,如下图5所示[6]。入室盗窃犯罪的发生离不开这六大要素,由于具有动机的犯罪人因素不可控,所以可以把重点集中在标的物与加强监管方面。传统的警务工作理念重点把握的犯罪人规律,但是犯罪人因素在实施侵财性犯罪中的不确定性很大,难以掌控。所以,假定每个城市都有一定数量的侵财犯罪人,在这个假设条件下加强标的物与时空监管因素则能够明显提升警务效能,有针对性打击入室盗窃犯罪。
图5 犯罪的三角分析框架图
在美国加州丘拉维斯塔市警察局的针对入室盗窃的实证研究中,犯罪分析员凯西·布尔西亚(Cathy Burciaga)比较了加州在18个月内的569件入室盗窃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的案件,其中包括访谈了250个被害人与50个窃贼[7]。结果显示如下表3所示。美国加州丘拉维斯塔市警察局的犯罪模式与我国二线城市的盗窃犯罪模式很相似,所以其实证分析能够对我国二线城市的盗窃分析产生一定积极作用。美国的各地警察局在大数据的支持下,精于微观分析与实证研究,这有利于针对不同城市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对策。所以需要建立在去粗取精的基础上,借鉴其先进经验与可行做法。
表3 美国加州丘拉维斯塔市警察局对入室盗窃案件防控有效性的统计表
上表揭示出不同的防控措施能起到不同的效果,传统的“整夜照明”没有起到有利效果,光源已经不能成为阻碍入室盗窃的客观条件。门锁防控对于国内的犯罪预防也不具备借鉴意义,其中能较好对国内产生良好犯罪预防效益的是室外行动侦测器、收音机/电视的打开与警卫公司标志。这种实证分析是独具特色的,我国可以结合自身特色情况学习其相关的实证分析与研究成果。例如,针对室外行动侦测器,在城市住宅区可以设置技术防控区,通过有效识别与辨识,提前判断陌生人是否具有入室盗窃动机;针对收音机或电视,则提醒城市居民如果需要外出,应该在房间内留下“有人在家”的痕迹,打开收音机或电视,播放音乐或新闻,不留给盗窃犯罪人入室的机会;针对警卫公司标志,城市住户可以在显眼区域张贴一些震慑标志,比如内有摄像头,这是监控区域等等。此外,由于犯罪时间在每天集中在凌晨时分,所以在那段时间盲区内需要格外注意以上措施的使用,饲养宠物犬、安置报警器、放置摄像头等也都能起到预防入室盗窃犯罪的功效。由于犯罪时间在工作日相对高发,所以家里有人上班时,可以在住户适当模拟有人在家的情境,例如光源预防、声源威慑等。
情境预防方法是目前国外非常流行的犯罪预防方法,起源于克拉克 (Ronald V.Clarke)的《情境犯罪预防》一书,其中对于入室盗窃犯罪有着全局性的预防,分为增加犯罪难度、增加犯罪风险、减少犯罪回报、减少犯罪刺激与排除开脱借口五项具体方法[8],如下表4所示。
表4 犯罪情境预防的具体方法[9]
结合城市入室盗窃的犯罪时间规律,在增加犯罪难度方面,需要创新出更具本土化的城市入室盗窃对策:一是在增加犯罪难度方面,强化特定时间段的社区防控,加强凌晨小区保安的巡逻力度,对一些犯罪热点区域实施门禁管制,对进出住户进行监视,提高小区监控范围,消除视线监控盲区,减少犯罪人的主观犯罪动机;二是在增加犯罪风险方面,提高入室盗窃的法律处罚成本,加强群众的自然监管,形成群防群治的防控氛围,从社会层面增加犯罪人的犯罪风险,同时改善街道照明条件,对犯罪热点区域的建筑加入“防卫空间”设计元素;三是在减少犯罪回报方面,居民在住户内不要存放太多现金与贵重物品,尤其是不能暴露自身的财富,从而引来不必要的窃贼,降低犯罪人的犯罪收效,同时杜绝盗窃犯罪人踩点留下盗窃符号[10];四是在减少犯罪刺激方面,破窗理论阐述了失序的社区更容易遭受入室盗窃犯罪,所以强化社区的安全环境很重要,可在城市中的城中村社区加强管理,并快速修复被损坏的窗户与门锁,从而减少犯罪刺激;五是排除开脱借口,中国社会强调公序良俗,街道管理者,社区协管员更应该遵纪守法,应对辖区治安有责任心,主动去排除有威胁的情境,同时张贴一些防控盗窃小贴士,提高居民的警惕。
以上情境预防方法都是带有实际操作性的具体方法,这些微观的防控方法需要与社会宏观背景环境相关联,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中国处于结构转换、机制转轨的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社会变迁与社会分异现象,城中村与城乡结合部成为城市治安的高发地带,X市Y区的犯罪空间热点也集中在城中村区域,所以,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控不仅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而且需要结合实际的社会背景与具体城市治安情况。
本文基于国内二线城市X市Y区的“入室盗窃”报警数据,以犯罪时间分析为切入点,挖掘入室盗窃犯罪的时点、日期、月份、工作日与周末日的分布规律,旨在探索当下社会转型时期二线城市的警务防控策略。在对策探讨环节,本文以引入国外时新警务理念与实证研究为主,具体包括更新警务工作策略,学习运用实证分析,借鉴情境预防方法。在借鉴国外先进警务防控理念、实证分析研究与情境预防方法的基础上,需要结合中国社会背景环境与城市实际情况,探索引他山之石,攻我山之玉的若干对策。
[1]Braga A A.Problem-oriented policing and crime prevention[M].Monsey:Willow Tree Press,2008.
[2]Kennedy D M,Piehl A M,Braga A A.Youth violence in Boston:Gun markets,serious youth offenders,and a use-reduction strategy[J].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1996:147-196.
[3]Felson M,Poulsen E.Simple indicators of crime by time of da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2003,19(4):595-601.
[4]郭冯宇,李存祥,赵庆浩.自行车盗窃情境的实证分析——以二线城市H市为例[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4,(2):12.
[5]Braga A A.Problem-oriented policing and crime prevention[M].Monsey:Willow Tree Press,2008.
[6]Cohen L,Felson M.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s: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 [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7,44:588╞ 608.
[7]Clarke R V,Eck J E.Crime analysis for problem solvers[J].Washington,DC:Center for Problem Oriented Policing,2005.
[8]Clarke R V.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J].Crime and Justice,1995:91-150.
[9]Ronald V.Clarke.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Successful Case 110 Studies[M].New York:Harrow and Heston Publishers,1997.
[10]郭冯宇,韩雪蓉.“盗窃符号”类别、特点及理论性分析初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6):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