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未来还要过哪些坎?

2015-11-27 19:43许晓青吴霞周文其孙丽萍姬少亭
中国名牌 2015年13期

许晓青 吴霞 周文其 孙丽萍 姬少亭

近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有关人士提出,中国电影市场有望在两三年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除了迅猛攀升的市场增量,中国电影在形成现代电影工业系统的道路上,还要过哪些坎?

“世界第一”或成现实

近年来,中国电影票房和银幕数激增。全国电影总票房从2002年的8.6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14年的逾296亿元人民币,后者是前者的30多倍。

2001至2011年,中国用于商业运营的电影银幕数上升到了1万块。2012至2014年,中国直接进入了2万块银幕的时代。数据显示,到2014年底,中国银幕总数已达2.36万块,当年日均增长15块。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分析,所谓中国成为未来第一大电影市场是根据银幕数进行推算的。以北美地区稳定在4万块银幕为参照系,再按中国银幕的增速推断,中国在三至五年内“超美”基本没有悬念。

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快速膨胀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5月底,中国城市院线有47条,银幕数近2.8万块。截至6月7日,2015年的电影总票房已经超过175亿元,与2014年同期相比增长近55%。

《华尔街日报》网站说,美加两国年轻人观影数量下降,但中国电影市场增长强劲;美国《商业周刊》网站分析,中国对全球电影票房的贡献,可谓创纪录。

中国一些电影从业人员认为,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喜忧参半

“几年前,我们还为一条院线一年票房突破10亿元大关而骄傲,现在这个数字是一部叫座国产片的单片票房。这是很难想象的。”万达院线一名部门经理对记者说。

针对如此强劲的市场扩容,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分析,中国电影的发展仍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电影市场的消费竞争力正不断提升、释放;“忧”的是市场消费的竞争力,不等同于电影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电影在技术、工业规模、市场规范、从业者素养、生产内容等,与形成一个“东方好莱坞”的电影文化中心还存在着差距。

从数字上看,2014年中国观影人次已突破8亿,但这个数字尚未达到全体中国人“1年进影院看1次电影”的门槛。

2015年上海电影节上,电影人对一些专业数字的“几何级数”增长表达了担忧和反思。

在谈及“快餐式”的电影生产和营销现象时,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忧虑地说:“当看到有6天拍一个电影,还能豪取7亿元票房的现象时,我们做电影的人感到汗颜”。

在外国电影人看来,观察中国电影是否崛起的指标,不能局限于国内的数字分析。环球影业前总裁马克·施姆格指出,“首先在中国以外,特别是在美国的一些地方,我们没机会看很多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尚未能实现全球发行,这也是中国电影人现在面临的很大挑战。”

《尖峰时刻》导演、好莱坞制片人布莱特·拉特纳告诉记者,中国的优势仍在于蓬勃增长的银幕数和影院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中国还在“如何讲故事、打动人”的入门阶段,要将影院的观影竞争力转化为创作的实力可能还需很长时间。

如何面向未来?

2015年下半年,《我是路人甲》《横冲直撞好莱坞》《小时代4》《刺客聂隐娘》《港》等大批类型各异的华语新片扑面而来。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希望借力电影产业作为新引擎,这在发达国早前发展进程中有先例可循,但在预见到产业繁荣大趋势的同时,也要警惕“泡沫”。

“数字不是从天而降的,是观众赐予我们的。”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上海电影节论坛上说,虽然“互联网+”和产业升级已经到来,但电影创作更要注重与观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讨论电影的一个根本前提。”

中国国产电影“票房王”纪录的保持者、导演徐峥认为,从短期看,三四线城市仍将成为国产电影培育观众的焦点,但无论市场地点,最重要是作品质量。

今天,电影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的新支柱产业。一批与海外接轨的公司如迪士尼、梦工厂的工作室纷纷成立。中国在电影人才培养、技术提升以及管理品质现代化等方面都有新的尝试。

“新一轮人才竞争、想象力的竞争已经启动,或在中美之间、不同区域之间,更趋明显,这也折射出电影作为现代工业种类之一,其尤为突出的文化属性。”石川分析。

马克·施姆格分析,无论是中国电影市场,或世界任何地方的电影市场,都需要有“前瞻性的未来模式”。中国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探索基于21世纪的中国电影新模式。

最近,一些中国电影企业及其作品尝试着走向国际,同时,也有一批已经走出去的电影企业尝试“回归”或争取在国内二级市场融资。日前,博纳影业宣布将在纳斯达克退市。对此于冬的解释是:“因为我们的观众在中国,我的观众市场在中国。回家的路,还很漫长。”

不少中外电影人认为,尽管中国电影距离“好莱坞”式的现代工业体系还有距离,但当下正是中国电影人大干一场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