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达芬奇”机器人面纱

2015-11-27 19:31吕天骄
中国名牌 2015年13期
关键词:达芬奇肿瘤医院胃癌

吕天骄

近日,一段机器人缝合葡萄皮的视频在网络走红。两分钟的视频中,一个名为“达芬奇”系统的机器人先是撕开了一个葡萄的皮,然后又将葡萄皮完好地缝合起来,机器人熟练的穿针引线着实让人惊叹。

作为世界上完成胃部恶性间质瘤机器人手术第一人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刀医生季加孚表示,该次手术中运用的达芬奇第三代机器人高清升级版手术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微创机器人手术系统之一。

机器人手术发展现状

最新医疗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球共有3266台“达芬奇系统”机器人,其中美国2223台、欧洲549台、亚洲350台。据了解,“达芬奇”系统来源于美国航天航空局和众多研究机构开发的先进技术,代表了当今世界外科手术机器人的最高水平。机器人系统之所以取名“达芬奇”,是为了纪念500年前达·芬奇在图纸上画出了最早的机器人雏形。

谈到“达芬奇”机器人的诞生,季加孚表示,“达芬奇”机器人使医生获得了解放,确保了医生充足的精力。以往医生在手术台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时代被终结。

原来,在手术全程中主刀医生都可以坐在“达芬奇”机器人主机前操作,不用亲自操刀。机械手臂有利于进行精确显微的操作,只需在患者身体表层打开微小创口。这种手术方式可以减少出血和麻醉药量,降低感染风险以及得到良好的肿瘤长短期预后效果,进一步缩短手术时间。

高清升级“腹腔镜”助手

手术助理医生冷家骅表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属于微创手术,手术中只需在患者腹部打3-4个小孔,为患者体内置入具有超越人手活动自由度的机械手臂,精细地在患者腹腔内进行手术操作。

同时,主机上显示的实时高清的3D影像具有清晰的放大功能,手术视野可以被放大10倍以上。冷家骅表示,3D影像技术的进步,突破了常规手术中医生的眼睛和手的局限,高精度操作机器人也完美解决了空间狭小、难操作这一难题。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进行的首例胃间质瘤手术,历时一小时就完成了。季加孚操控稳定且灵活的机械手,首先定位并显露肿瘤,并完整切除肿瘤,联合术中胃镜检测,连贯地穿针引线打结缝合。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传统开腹腔手术需要备用血800ml至1200ml,属于大出血量手术,随着微创技术的运用,手术出血量大为减少,通常只需要备用血180ml至200ml。

“肿瘤医院在现有强大的肿瘤综合治疗技术平台上整合引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其根本是看重它能够给患者带来更为精准的肿瘤治疗和舒适的服务效果。”季加孚表示。

综合的治疗技术平台

“在肿瘤的治疗中,病期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因此预防肿瘤是关键。以胃癌治疗为例,中国胃癌患者70%以上在就诊时已到癌症进展期,所以中国的胃癌治疗模式是以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模式。”季加孚表示,综合治疗模式要求各个学科的医生共同决策个体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给个体患者效果最佳,时间和花费又较少的治疗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姑息治疗中心是综合肿瘤治疗平台中的重要一环。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在肿瘤工作的综合规划中确定了肿瘤预防、早期诊断、根治治疗和姑息治疗四项重点,其中明确姑息治疗(起源于临终关怀运动,为患者提供减轻疾病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对于处于疾病各期的患者,都有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姑息治疗中心主任刘巍介绍,在诊断或治疗疾病初期,如果患者有疼痛等症状,医生必须首先控制症状,再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如手术治疗、放疗或化疗等,为患者“私人定制”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为得出腹腔镜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研究数据,中国腹腔镜胃肠外科研究组还进行了最新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对照试验。

据悉,目前中国腹腔镜胃肠外科研究组已完成了前期研究病例的录入,一共纳入了1056例病例,日后通过研究随访,评估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比开腹手术疗效,预计2018年将产生除根治安全性、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结果之外的更多最新数据。

猜你喜欢
达芬奇肿瘤医院胃癌
轻松做完大手术——聊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达芬奇想飞
创新体制 承担重任 建国际一流的肿瘤医院
海南省肿瘤医院
手术室的“阿尔法狗”:达芬奇机器人
十年巨变 打造地市级肿瘤医院标杆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地市级肿瘤医院成“被遗忘的角落”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