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会的山东映像

2015-11-26 13:36
齐鲁周刊 2015年34期
关键词:历史学史学大会

济南现场:历史与我们的时代

8月23日的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开幕式上宣读了习近平的贺信并致辞。国际历史学会主席玛丽亚塔·希耶塔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省委书记姜异康,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等出席开幕式。

习近平在贺信中说,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创办于1900年,每5年举办一届,是国际上影响最大的历史学盛会,被称为历史学界的奥林匹克。本届大会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由国际历史学会主办,中国史学会和山东大学承办。来自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

郭树清指出,公元前481年,孔子编纂的《春秋》成为中国最早的史学著作,开创了中国历史学研究努力实现客观公正的治学传统。鲁国史官左丘明编成的《左传》,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对史学有巨大贡献。

“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郭树清说,“在应对今天的难题时,我们自觉不自觉地都会从历史中寻求智慧和方案。例如,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时,我们会反复研究欧洲、北美和日本的经验;在治理雾霾时,我们会不断重温伦敦、东京、洛杉矶的教训;在抑制腐败过程中,我们会阅读美国“进步运动”的史料和新加坡建设廉洁政府的实践;在解决城市积水和堵车问题时,我们常常想起巴黎宽阔的下水道和香港便捷的公共交通网。”

全球视野下的齐鲁与中国

本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济南、青岛、淄博、泰安、济宁、聊城举办6场卫星会议。

济南市卫星会议结合大会日程中“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和“史前叙事”分会场议题,以“比较视野下的龙山文化与早期文明”为题,从世界早期文明比较研究的角度,探讨龙山文化及中华文明起源相关为题。

齐鲁文化与儒家文明是华夏文明的主要来源及组成部分,在当今的山东大地上留下了丰厚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其价值及载体有待进一步挖掘与保护。本次会议结合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国家认同与世界遗产”、“足球:全球化进程的一面镜子”、“伦理和历史”等议题,在淄博、济宁、泰安、聊城举办四场卫星会议,分别为“蹴鞠与齐文化”、“儒家文明与当代世界”、“全球视野下的泰山文化”和“大运河与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保护”,凸显齐鲁文化对中华文明及世界文明的贡献。

此外,青岛将以“城市化与国际化”为主题,研究青岛近代城市化进程,探寻青岛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发展趋势。

以举办地的历史文化特色作为卫星会议的主题,是本届大会的一大创新。其实,大运河、儒家文化、齐鲁文化、泰山文化,随便哪一个都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中国的范围,被世界广泛认可。就这一点而言,在山东召开史学大会,其历史文化资源是有目共睹的。

会议期间,8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举行了“促进中国历史学走向世界——《中国历史学30年(1978-2008)》(英文版)首发式暨座谈会”。

《中国历史学30年》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历史学各个方面的成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百年历程》是一部世界史学力作。该书初版于1987年,作者是卡尔·埃德曼,2004年经于尔根·科卡和沃尔夫冈·蒙森修订再版,凝聚了两代德国学者的心血。中文版依据该书2004年的英文版,由山东大学课题组组织翻译。

两本书的出版,再次将中国史学界和国际史学界联系到一起。

历史无处不在,遍布红尘,如马蹄回声

1900年,作为世界著名的世博会的一部分,第一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巴黎召开。时任大会主席博西尔说:“唯有以史为鉴,才能使各民族更加亲密。除此之外,别无他途。”这预示了20世纪世界史学界的大致走向。两年后,远在东方的梁启超创办《新史学》,发出了中国人叩问世界的声音:“今日欧洲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

100多年的国际史学大会历程,恰恰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吻合。从梁启超到傅斯年、胡适,再到季羡林等当代学人,100多年来,中国人对世界史学大会的关注和向往,构成了我们走向世界的步伐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缺少了中国的史学大会是不完整的”。在创作《鹰与龙》这本书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塞尔日·格鲁金斯基发现,“如果不了解中国这个伟大国家的过去,就无法书写历史,哪怕是美洲的历史都下笔为艰。”史学大会来到中国、山东、济南,是世界拥抱中国的表现。

本届史学大会的新闻发布会上,国际历史学会主席玛丽亚塔·希耶塔拉女士介绍大会形象标识时,朗诵了前苏联诗人叶夫图申科的一首讲述历史的诗:

历史不只是战争、成就及发明,

亦是泥土与花朵盛开的芳香。

你或许认为他只是存于书本上的智慧,

其实他亦是唇上之吻、欢笑、美酒与歌唱。

他无处不在,遍布红尘,如马蹄回声。

今天,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触摸历史?“二战”后70年来,许多历史共识被打破了,《文史哲》主编、著名学者王学典指出,“在2015年前后的世界,历史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焦点问题。目前学术界面临的最尖锐的问题,不是经济学问题、政治学问题、社会学问题,而是历史问题。”

职业史学家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媒体角色的问题,玛丽亚塔·希耶塔拉说:“我们时代的历史将由电影制片人、BBC或CNN来书写吗?电影、文件和互联网上的论坛可能比我们的论文、书籍和其他出版物更能影响历史的形象。经常有记者或媒体人分不清职业和非职业史学家。我们需要与非职业史学家进行更为有效地合作。”

这不仅是史学界的问题,同样也是当今时代的一个共性。打破门类界限的研究,契合了时代发展的脚步,历史走向当代,也走向了未来,伴随人类向前的脚步,迸发出深刻而隽永、饱含悲悯与清新自然的光芒。历史,成为人类仰望星空的望远镜。

每个个体都是“史记”中的“王侯将相”

网络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新媒体、大数据时代的历史学研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就是各国历史学家关注的重点议题之一。

互联网数字技术大大提升了史学研究效率,电子化储存和搜索引擎,让青灯孤影、埋首书堆的史学研究多了一份轻松。来自美国、意大利和法国的历史学家们围绕“数字化历史:挑战和可能性”、“新工具、新叙事、新历史”等角度,探讨历史学在网络时代如何发展。

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议题评议人汤马斯·杜布林表示:“这是历史研究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现在那么多人已经变成了历史资料提供者,他们可以在网络上发布各种的史学材料,他们可以参加在线的网络会谈,用这种方式,共享知识,跟更多的历史学家来进行合作。”

意大利欧洲大学研究院的谢尔根·诺伊莱特提出设想,“美国的数字图书馆,加上中国的数据库,以及其他国家的数据库,可以合作成立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

历史进入数字化时代,历史叙事不仅是专家学者们的专利,同时也是每个人的“武器”,个人著史已广泛展开。有时候,个人史反而超越正史,成为大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此之时,我们每个个体都成了“史记”中的“王侯将相”,拥有决定自己的历史的权利,同时,作为个体丰富并改变着大历史。

猜你喜欢
历史学史学大会
WAIC与WIC大会简介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第39届ISO大会撷英
历史学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裸婚”背后的历史学思考
当代史学的转向
史学研究纵横谈(上)
军事历史学的形成及其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