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的优化和教师的新要求

2015-11-26 20:32何杰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5年7期

何杰

摘 要:双课堂模式是网络虚拟课堂与传统实体课堂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共生而形成的教学模式,是智慧校园体系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也是泛在式学习的一种途径。本文介绍了虚拟课堂的优势:实现泛在学习、提供合作平台和发现教学起点,并阐释了网络虚拟课堂与传统实体课堂的联结点,亦对双课堂模式下的教师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键词:双课堂;虚拟课堂;泛在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3-0005-02

近几年“智慧校园”概念逐渐引人关注。“智慧校园”是在以往“数字校园”概念基础上的升级。其中“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是智慧校园的重要特征之一。

“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我们称之为“泛在式学习”,即依托互联网(宽带或移动互联)虚拟教室(平台),随时随地展开学习的方式。虚拟平台上的学习与传统实体课堂的学习整合互生,形成双课堂教学模式。双课堂模式是智慧校园中重要的教学模式,它的出现对教学优化和师生发展都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传统实体课堂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教学,具有集中、高效、场境效应等优势。但传统实体课堂活动主要局限于课堂上和在校时间,一旦放学,以班为单位的学习活动就不太容易组织。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不只存在课堂之上,应该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泛在”是学习本应有的形态。但没有互联网之前,学生下课之后,“泛在式学习”很难形成。一些有课外学习动力的学生,因为时空的限制,也不太容易形成学习团组。

虚拟课堂的出现,使泛在学习成为可能。

虚拟课堂的出现并不是要取代传统课堂。双课堂模式,是通过寻找两个课堂的联结点,充分发挥两种课堂的优势, 实现教学的优化,最终有利于师生发展。

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传统课堂与虚拟课堂各自的教学特点,特别是虚拟课堂的优势。

一、实现泛在学习

如前所述,同传统课堂相比,虚拟课堂教学具有“泛在学习”这一优势。

(1)传统课堂学生发言时可能会有心理拘束,虚拟课堂的学生能够减少心理拘束,发言更自由。

(2)传统课堂由于时空限制思考时间比较短,查阅资料根本无从谈起,虚拟课堂则可以有更多的查阅资料和思考的时间,可以使思考更从容和理性。

(3)传统课堂中主要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不多,虚拟课堂为更多的生生交流提供了条件。

(4)传统课堂中的交流以单向和一点辐射为多——即教师或几个同学发言,大家都在边上听着。网络交流的方向可以是多向和多点辐射,从而最大限度实现生生交流。

(6)传统课堂主要解决共性的问题,体现了班级授课制的优势,效率比较高但对个性的问题解决不理想。虚拟课堂对个性的问题解决得好,体现出个别辅导的优势。

可见,所谓“泛在”,是指最大限度延展学习时空、增加学习伙伴、扩大学习资源,虚拟课堂的出现提供了这个可能。

二、提供合作平台

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成为主流,但一方面由于对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理解还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往往流于形式。有的教师只是把课堂里的桌椅摆成了小组样式,有的教师则完全放弃了自己在课堂上的引导。结果,实体课堂最需要的交流场效应和教师主导性没有了,教学的深度没有了,实体课堂的优势反而丢掉了。

要想进行深度的合作探究,必须实现深度探讨;要想找到深度探讨的伙伴,必须了解同伴的认知状态。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集体学习空间只有课堂。如果课堂教学没有开始或已经结束,学生的讨论囿于空间限制,只能局限在小范围。一个学生如果想了解全班同学的认识,必须把同学的作业本都收集起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虚拟课堂的存在解决了这些困难——这就是工具的力量。

我们以一堂语文课为例。

在进行《致橡树》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先组织学生在虚拟平台上提问讨论,学生重点讨论了《致橡树》的主题。

通过网上讨论,笔者所教的两个班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该诗的主题,甚至也能明白诗中大部分比喻的含意。(见链接http://www.bjecr.net/myforum/itemList.shtml?classNo=2992&topicId=32249)

学生的理解是在没有任何辅导下完全由他们自主研讨相互启发而成的。其中姜满雨同学对本诗的理解比较有特色,笔者请她在实体课堂上汇报自己的理解。欣慰的是,她不但说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且能综合其他同学的观点。(见链接http://www.bjecr.net/myforum/itemDetail.shtml?classNo=2992&itemNo=614605与PPT)

如果没有网络平台的存在,学生很难在实体课堂前有如此充分的讨论。姜满雨同学也很难综合全班同学的认识。

可以说,互联网虚拟课堂的出现,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现,提供了平台和可能性。

三、发现教学起点

奥苏贝尔指出,意义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真实的认知状态,我们的教学就没有针对性,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虚拟课堂中的学生讨论,就给教师了解教学起点提供了依据。

在双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在虚拟课堂先就所讲课题布置作业或讨论,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先完成作业或展开讨论,并提出疑问。教师可以作为平等一员参与网络讨论。

这一阶段属于整个教学流程的一部分,学生要完成教师的作业必须全员参与。全员参与过程实际是将原来传统课堂的内容提前放到虚拟课堂。此时我们就会发现学生认知的原始状态。

一方面,学生经过自主讨论,可以解决一些原来必须在传统实体课堂上解决的问题,使教学效率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虚拟课堂讨论中产生的共性或疑难问题。聚焦这些共性和疑难问题,实体课堂教学就找到了起点。

如此,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以往传统教学因认知状态掌握不到位而产生的教学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从而优化教学。

还以《致橡树》为例,学生在实体课堂前的讨论中提出了许多问题,比较集中的是对“木棉像沉重的叹息”一名不理解,也就是对舒婷内心世界的不理解。如果按照传统方式,还把《致橡树》的主题理解作为教学目标,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因为学生对《致橡树》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因此,只有另辟蹊径,补充《神女峰》一诗,使学生对舒婷的内心世界有更全面的了解。

传统实体课堂在确定教学起点后,主要完成课题聚焦、认识深化的任务,并给学生以方法规律指导。完成实体课堂任务以后,可以再回到虚拟课堂,布置学生完成更具个性或更深度的作业,以对实体课堂教学作反馈。

由此可见,我们要根据虚拟课堂和实体课堂各自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并且找到其间的联结点,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所谓两个课堂的联结点在于:在一种课堂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取得相应成果的基础上,另一课堂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完善前一课堂的教学成果。

泛在学习的出现,使教学时空扩大了;双课堂模式亦可能成为智慧校园诸教学模式中重要的一种。

它对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传统课堂中教师的指导可以及时有效,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主要是教学反应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虚拟课堂教师的指导不受时空限制,只要有闲暇和上网条件就行,但对教师的学养要求比较高。因为学生有条件提出更深入或更具发散性的问题,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学养很难应对,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以应对挑战。

(2)传统课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提供最具针对性的补充资料。虚拟课堂由学生自主在网上查找资料,其优势是方便快捷且资源丰富。教师则要引导学生面对海量信息学会辨别筛选,这对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两个课堂中教师都要发挥“平等的首席”的作用,要及时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思考,防止学生的思维在一个平面滑行。 这同样对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总之,智慧校园环境中的泛在学习,要求教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也就是说“将学习作为生活方式”将首先成为对教师的要求。

泛在式学习环境中,教师的学习更应是泛在的。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