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滇西抗战的那些人和事

2015-11-26 17:01:13王灵峡
大理文化 2015年9期
关键词:弥渡县祥云县远征军

王灵峡

滇西战干团

1943年2月11日,陈诚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后,把他的指挥机构设在弥渡,同年4月,成立了“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滇西战时干部训练团”,简称“滇西战干团”,地点在苍山脚下的大理三塔寺旁边的营地。

“滇西战干团”团长蒋中正,副团长李根源、陈诚,教育长宋希濂,副教育长董仲驰,总队长易瑾,副总队长华国佐、李颐。后因前线战争需要,董仲驰、易瑾、李颐等将领在战干团成立后不久,便开赴前线任职。他们走后,从中美驻印战术研究班毕业回国的大理籍白族人华国佐,被任命为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参谋处长、滇西战干团副教育长、总队长兼第三大队大队长,全面主持“滇西战干团”工作。

“滇西战干团”成立后,分炮兵、步兵、工兵、通讯、参谋等训练项目。各个部队副团长以下指挥员、参谋人员和炮兵连、排长,都被调来参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教官多由美国军官担任,还有西南联大的部份学者。

曾在“滇西战干团”接受过训练的一位老军人回忆:开学典礼在阳春三月的一天,地点在原大理三塔寺大操场,“授衔仪式”和“开学典礼”同时进行。当时,会场前后左右,清一色美式装备的士兵,头戴钢盔帽,胸前横挂冲锋枪,脚穿皮鞋,非常威武。上午10点,“授衔仪式”和“开学典礼”开始,国防部长何应钦,远征军长官陈诚、卫立煌、宋希濂、李根源及其他官员,在警卫人员的簇拥下,走上主席台。当他们集体站立往下注目时,全场掌声雷动,军乐队高奏军乐,将军们坐下后,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宣读蒋介石从重庆发来的贺电,何应钦宣读授衔令与嘉奖令。只见华国佐从后台迈着军人的步伐,走向何应钦,俩人举手互敬军礼后,华国佐接过两项命令书,再致军礼。随后,何应钦走到华国佐面前,拿掉他胸前的上校领章,同时为他戴上少将领章。

“滇西战干团”大门,贴有一副李根源亲笔撰写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莫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来战干团学习的学员,都以此联作为校训。滇西战干团成立后,先后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设招生站,共招收一个学生总队,其中9个男生大队,一个女生队,另有一个军官学员队。滇西战干团每期训练时间为五个月,前三个月进行基本功训练,后二个月进行9个项目的实战操演。滇西战干团从1943年春成立,至1944年夏结束的一年多时间,共办了三期,每期参训学员2000多人,共培训出6000多人。每期学员毕业后,选出最优秀的20人,三期共60人,继续留校深造,其余学员分到滇西抗日大反攻战役的各个部队中,下到部队的滇西战干团学员,都是排以上干部,是每个部队中的骨干,战场上非常英勇顽强,他们中的许多人战死在滇死反攻战场,为国捐躯。

据滇西战干团如今还健在的老人回忆:华国佐将军在滇西战干团任教员时,每天早上6点起床,带领学员从大理三塔寺营房出发,跑步到大理古城北门,从北门攀上古城墙后,顺着城墙跑一圈。天天如此,而野外训练,则以苍山玉局峰、万松庵、三塔寺、一塔寺险峰要地为训练场,练习如何隐蔽和杀敌。同时进行卧姿、站姿、射姿、以及枪械拆卸、组装等基本功训练。华国佐还拿出自己的积蓄,组建一支骑兵队用于巡逻。

段思彦等人撰写的《投考滇西战干团回忆》一文中提到:1943年春,以弥渡中学在校的十一、十二班学生为主,加之历届毕业生及社会知识青年,受抗日英雄马占山、戴安澜形象感召,积极报考滇西战干团,经考试有48人录取,其中女生4人。他们在滇西战干团,经过以军事为主的训练毕业后,先后分到中国远征军所属第十一集团军、第二十集团军、远征军重炮团担任基层军事职务。其中还有一些学员,随副教育长董仲弛组建的滇西抗日游击总队,开赴中印、中缅接壤的片马、江心波一带,阻击日寇。还一些人还参加了收复腾冲、龙陵、芒市失地和全歼日军五十六师的战役,还有人参加了打通中缅、中印公路建设。

1943年春天,为准备对日本的反攻,直属于远征军长官部的工兵团和第十一集团军工兵营,先后在洱海训练木船、竹筏.橡皮艇载运兵员及抢渡登陆战术。出身于洱海岸边金星村的华国佐教官,带领这些生龙活虎的青年,从实战出发,进行训练。这些学员后来上前线参战,所学技能,全用在了与敌人惨烈的拼杀中。

原国民党中央大学土木系1944级学生在《随远征军历经滇西反击战》一文中追忆:我任译员第一站是工兵训练中心,地点在下关。当时一位美国军官带领我们离开昆明,途中在楚雄短暂停留用餐后,继续前行。傍晚时分到达下关,进入有几顶帐篷之间的空场地停下,随后一位美国工兵少校说:此地是工兵训练中心,任务是教我方工兵使用美方提供的橡皮筏。这里没有炊事烹调,只能食用成品军餐。次日,美国工兵军官,便把中方工兵,一批批接到洱海,教其使用橡皮筏。当时,我为美方工兵中尉克里斯托费担任翻译。几天后,我随美国军官及一些译员到云龙的功果桥,指导我军在澜沧江实地演习使用橡皮筏渡江。两天后,原计划去怒江前线,因为多种原因,只带了一部份译员前去,我与余下的译员及几位美国军官返回下关。大约1943年5月初,一名美方人员叫我把行李之类生活用品留下,随吉普车去另一个单位,生活用品日后通知时取回。从此,告别我任译员工作的第一站。后来才知道,我任译员工作的第一站:下关工兵训练中心,是为反攻入侵滇西之敌做准备的,也是滇西战役的开始。

滇西战干团,虽然只生存了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但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培养了实用的军事人才,大理人为有这段历史而自豪。

滇缅铁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为了保持与国外联系的陆上通道,除了在1938年加紧修通了“滇缅公路”外,又在这一年,决定把拟议多年的“滇缅铁路”也投入建设。这条比公路工程还艰巨的铁路起白昆明,经禄丰、楚雄、南华,再从弥渡转往临沧方向出境,与缅甸腊戌的铁路衔接。滇缅铁路中国境内全长860公里。如果修筑成功,可充分利用缅甸仰光的港口接纳外来援华物资。

弥渡县弥城小学,过去是文庙,现在是图书馆。这所文庙的旧址,七十多年前的1941年1月,曾是“滇缅铁路督办公署”办公地点。督办曾养甫,当时任国民党交通部常务次长。同年一月,“云南省政府协修滇缅铁路征工管理处”也在弥渡成立,杨文清任处长,地点设在弥渡县东门外开化寺。同年2月,由40人组成的“弥渡县协修滇缅铁路征工分处”成立,县长兼征工分处处长。当时弥渡县征集民工 2000多人,组建成3个大队、9个中队,调往南涧小军庄开挖分派给弥渡县负责的八总段路基。同年5月,“滇缅铁路督办公署”特聘香港《大公报》记者顾建平,利用一台收音机、一个印刷厂,在弥渡县办起一份铅印报纸《滇缅日报》,主要宣传爱国思想和抗战到底的决心,同时报道滇缅铁路建设情况。此报历时一年多,后因滇缅铁路停工而停办。1941年9月24日,云南省政府决定,在指定修建滇缅铁路的弥渡、祥云等17县,暂缓兵役。同年9月,为克服物质供应等方面的困难,加快滇缅铁路施工进度,决定先修一条为修铁路服务的汽车便道,全长331.5公里,是抗日战争时期修筑的另一条“滇缅公路”。弥渡县负责从弥城东门外至南涧小军庄约50公里的路基抢修任务。而早在1940年冬,滇缅铁路工程局,就从昆明迁来地点适中、可以兼顾东西两大段工程(从昆明至弥渡为东段,弥渡至临沧方向的中缅边界为西段)的弥渡县。

为修建“滇缅铁路”,弥渡县城曾进驻过一大批修筑铁路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医学方面的专家。其中的杜震远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专攻铁路建设,获得硕士学位,又在美国德里铁路公司工作过4年,回国后主持修建过全长1008公里的浙赣铁路,以及从湖南衡阳为起点直达中越边境镇南关、长达1029公里的湘桂铁路。当时,由于中国军队在华北、华东、华中南的节节败退,使全国总长11500公里的铁路,有9100余公里沦于敌手,许多铁路专家,在曾养甫、杜镇远的邀请下,纷纷来云南加入了“滇缅铁路”的修建。这些专家几乎全是毕业于欧美名牌大学,而且专攻土木工程或铁路建设专业。

当时,弥渡小城照明用的是菜油灯,狭窄街巷里没有街灯,也少夜游人员。入夜,城内外便一片暗黑。专家学者们来了后,需要明亮的灯光从事铁路工程设计,于是运来了小型发电机,拉起了电线,弥渡古城第一次有了电灯。据老人回忆:电灯闪亮的那个晚上,弥渡城里的人都推迟了早睡的习惯,全赶来看灯,当时人山人海的场面,比正月十五日的弥渡花灯会还热闹,当地人都为这奇特的耀眼灯火,激动不已。

张发良老人在《滇缅铁路见闻》一文中回忆:1940年,我从昆明考入铁路电训班,当时叫滇缅铁路工程局,是从禄丰迁来弥渡的。后因计划1943年元旦通车,改为“滇缅铁路督办公署”,特派曾养甫担任督办。“滇缅铁路督办公署”下设秘书组、法制组、总工程师室3个单位,12个处,其中的运输处下设6个汽车大队,每个大队有120辆车,另外还设立了由3个中将分管的防空、路警总队、军法执行监督等三个部门,全署共有职工 1.7万人,其中驻弥渡就有1700多人。其机构之庞大、人才之众多,在弥渡历史实属罕见。当时弥渡县城及附近农村,凡是好一点的房子,几乎全租给了铁路员工,加之铁路建设机构是中央直属单位,工资待遇超过地方三倍,使弥渡县城的消费随之提高。外地商人看到商机,随之来到弥渡,本地的商店食馆,也出现暂时的繁荣。弥渡街头开始出现许多衣着华丽的铁路职工,这些职工甚至在私人家里举行舞会。总工程室的梁处长,在弥渡县的竹子巷向益丰家举行舞会时,主人极不顺眼,老一辈的弥渡人说:“哪见过男女抱着跳舞的,真不害羞,伤风败俗。”

当时驻弥渡的“滇缅铁路督办公署”处长以上人员,每人一幢中西式的小型房屋,集中建在弥渡中学,科股长级和其他职工大多住在太和山后面的职工住宅区,共有70多幢。太平洋战争爆炸发后,日军占领缅甸,滇缅铁路奉命停工,“滇缅铁路督办公署”中的人员,除工程处的其他职工,一部份调去赶修军用飞机场,大部份职工,发了三个月的工资,遣散回家。由于当时中国许多省份沦陷,大多数被遣散的铁路职工,无家可归。弥渡县城的墙壁上曾出现:“督办老曾真混蛋,三个月工资就解散”,“督而不办、统而不筹、集中人力、消耗物力”。甚至出现“此路不通,去找毛泽东”的口号。足见失业者对当局的愤恨。弥渡老人杨华在《扶今追忆抗战》一文中追忆:从1938年12月开始,分东段、西段同时施工建设的滇缅铁路中国境内全长860公里路段中,到1942年3月停工时,只有昆明至安宁段,共35公里路段实际建成通车。铁路修建过程中,因沿途经过的许多地方,气候炎热潮湿,民工病亡较重,有些路段的民工几乎死光。

1942年5月13日,“滇缅铁路督办公署”接国民政府命令,在督办曾养甫的指挥命令下,炸毁滇缅铁路在弥渡县内修好的部份路基。如今,70多年过去,滇缅铁路的部份桥梁和路基遗址,还残存于弥渡县的长坡罗坪村地界。“滇缅铁路督办公署”曾办公的那幢老房子,还在弥渡县图书馆内。

汽车运输组(MTS)

抗战老兵翁心钧在回忆中说:“1944年7月3日,我们到达昆明,在译员站落脚后,立即到美军总部报到。两天后,离开昆明时,每人领了两套军装,一双高筒军用皮鞋,一件雨衣和一套不锈钢餐具。当天在楚雄过夜,第二天到达云南驿过夜,第三天,提早吃完中午饭后,于下午4点左右到达总部设在下关的汽车运输组。这里离云南驿机场60公里,简称MTS,是美军为配合驻滇远征军的汽车运输指挥系统而设置的。地点在下关以西的滇缅公路南侧,点苍山脚下的一片平坡地上。到达这里时,只见由几十座深绿色的大帐篷组成的此地,东北面是洱海,西面是苍山。”

“运输组的主管是白朋克中校(大约二个月后,所有MTS人员普升一级,他也升为上校)。我来此之前,这里已有20多名译员,几乎全是重庆交通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其中大部份是机械系的。到达这里后的次日一大早,便被通知随同一支车队去保山的MTS第三指挥所,找一位上尉报到。这支所谓的车队,实际只有两部车子,一辆是当时很少见的十轮卡车,蒙有篷布的车箱内两排,坐满头戴钢盔、全副武装的美国士兵,他们一言不发,看上去有点紧张。另一辆车是很旧的民用卡车,后面装着成箱的枪支弹药。车队由一名美军中尉领队,他叫我们坐在装有枪械的木箱上。途中下起了小雨,车队沿漾濞江进入点苍山的山口后,雨越来越大,我虽然穿着雨衣也挡不住雨势,路上还遇到到山体塌方,差点滑入路边的山崖下。领队的中尉看我淋的像落汤鸡,便拿了半幅篷布给我遮挡,我很感谢他。下午4点左右,车队到达一个叫永平的地方,在城外休息约半小时后,又继续前行,到达跨越澜沧江的功果桥时,已是晚上。车队一直在黑夜中行驶,终于进入保山坝子,到达保山城时已经是深夜12点。”

笔者翻阅有关史料得知:滇西反攻时,远征军对滇缅公路运输的最高指挥机构,是设在下关的汽车运输组(简称MTS)。司令钱宗陶,是汽五团的创建人,人称“老团长”,他对人尊敬为人朴实无华还很廉洁。运输组下设保山、下关和云南驿3个汽车指挥所。这3个指挥所的所长,分别由汽五团的一、二、三营的营长兼任。3个汽车指挥所中,保山汽车指挥所最重要,配备的人员最精干,人数也最多。这个所由于最接近前线,又毗邻远征军长官司令部和美军总部,遇到前方战事发生变化或部队转移时,长官司令部不必请示设在下关的汽车运输组,直接临时通知保山指挥所改变卸货地点。保山指挥所设在保山城以东12公里的板桥镇。

一位担任过美军联络官舒梅克翻译的远征军老兵回忆:舒梅克的主要工作,是帮助美军总部和远征军长官司令部,掌握公路的运输情况。凡从后方行驶到前方的的运输车辆出发时,只发给单程汽油,必须在保山指挥所登记后,才发给返回下关或云南驿的汽油,而发汽油的车辆需舒梅克签字才能生效。登记内容包括汽车的车号、所属部队编号、运载货品内容和数量、始发地与目的地,还有已发油数量。对汽油的发放标准分重车(由东向西)和空车(返程)两种,所需油量,都是经过美军实际驾驶测定,比较合理。美军的这一套管理方法比中国部队科学,加之美军有先进的通讯手段,办事人员又铁面无私,办事效率很高,基本杜绝了中国公路运输上的漏洞。滇西反攻开始后,滇缅公路实行军管,除少数邮车可以行驶到下关外,从云南驿以西开往的民用车辆,一律不准行驶。当时,一些有个人私事急办的人,只能搭乘运输军用物资的卡车,虽然有规定不能搭乘,但实际上未能执行。这些身穿不同色彩衣服的男女老少,搭乘军车,对军事安全及保密工作非常不利,舒梅克对此不能容忍,先向上级反映,随后自己跑出去将这些人员一个个拉下,还在运输组司令钱宗陶少将视察时,当面提出抗议。后来.驻下关的汽车运输组(MTS)派出巡逻车,在几个主要城镇附近的公路上,进行经常用性的巡查,才基本杜绝这一现象。

抗战时期,任汽五团团长的钱立,是钱宗陶的侄子,汽五团的团部及一个大修厂,都设在下关。汽五团下面4个营所用汽车,为万国后牌40年型民用三吨半卡车。按照编制,此团应该有600辆卡车,然而经过多年的使用,一直没有补充,能在公路上运行的只有280多辆。此外,还有一个团部设在云南驿的汽六团,名义上也归设在下关的汽车运输组指挥。汽六团有900多辆车,这些车由过去在滇缅公路上跑运输的一些民用卡车组成。决定渡江反攻时间后,汽车五团全体动员,营以下人员,全参加驾驶,停人不停车,共突击了五天五夜,将十万远征军官兵集中到怒江东侧后,强渡怒江,使日军猝不及防,达到奇袭目的。整个滇西反攻作战中,公路运输完全靠汽五团承担,该团对这次战役的胜利贡献最大,因此,中印公路通车后,首先得到汽车更新。一位老兵说:“抗战胜利后,汽五团600辆崭新的十轮卡车,以及吉普车、汽车修理车等,浩浩荡荡从滇西开进昆明市区时,城区道路两侧人山人海,如同欢迎凯旋的队伍,车队在街道上,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场面非常壮观。”

下关山西村的“士卒坟场”与“打马箐”

大理市下关镇东部的山西村,因靠近70多年前修建的滇缅公路,在1945年的滇西抗战期间,曾驻过美军骑兵及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七十八兵站医院,留下许多遗址。其中就有士卒坟场和打马箐。

抗日战争中,山西村埋葬了为国捐躯的约千人远征军,当地人称此地为“士卒坟场”,地点在山西村玉案山南端,如今的大理市粮食局地下粮食仓库。埋葬时间为1942年至1945年期间。当时,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七十八兵站医院入驻山西村,主要任务是收治滇西抗战中,从前线转送来的伤兵。其中因医治无效死亡的,便埋葬在山西村的玉案山南端,共计六块地,每块地有五至六排,每排约埋葬二十多位英烈,总计埋葬约1000多人。当地老人回忆:初埋葬时,用寸板钉棺材,后因死的人太多,棺材用完,便将死者直接埋入土坑后盖上土,然后在坟墓前插上一块木牌,木牌上写有死者的姓名、户籍、军衔及死亡时间等文字。第七十八兵站医院住院部,设在山西村的本主庙,重伤员住本主庙及村民王水堂家,轻伤员分别住在王镇龙等家。

1943年至1945年间,官兵约20多人,骡马约三百多匹的一支美军骡马队,也曾驻扎在山西村玉案山南端,即现在的邮车站一带。当时,美军用汽油发电机发电,照明用电灯,炊事用电灶。军人吃黄牛肉,骡马用食用豆类及盐。人与骡马所用食物,全由当地政府提供。美军官兵住帐篷、军马则露宿。这些美军每天赶马群到洱海边喝水两次,所用食物用十轮卡车拉来。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的那天夜晚,骡马队的美军军人,放了很长时间的枪表示庆祝。撤走之前的几天,将这些军马一匹匹牵到现在的“打马箐”边,用手枪将马击毙后,踢下山箐,然后有推土机把山箐填平。这也是“打马箐”的由来,现在“打马箐”仍然存在于山西村。当地老人说:美军在山西村的骡马队住地,是当时山西村村民人村的主要通道,他们的到来,给村民带来许多不便,每到夜晚,美军骡马有时去偷吃附近村民的稻田,田主只好去守夜。而白天,山西村民路过此地,个别美军军人看见身材高大的山西村男性村民,便要与之摔跤。如果拒绝,他们便不乐意的与之纠缠。村民们放牧回村时路过此地,一些美军就骑上自己的军马,用粗绳子套住村民的水牛,被套住的水牛被美军的军马拉来拉去,而以此取乐的美军,则高兴的哈哈大笑,山西村民对此苦不堪言。

山西村因位于滇缅公路北边.1936年至1937年间,滇军第一旅的部队曾住过,主要参加开挖滇缅公路中,地石曲一带的毛路工程建设。该军当时进驻山西村的本主庙及王锡琳家,军风较好,士兵体格较强壮。1942年至1944年间,山西村又有参加滇西会战的“中央军”入驻。这些部队主要是从内地调往怒江前线途中,经过下关的官兵,他们来去匆匆,只住一夜,来住之前,部队先遣人员沿户查看民房,在有空房的大门上,用粉笔作记号,接着部队进驻。当地老人说:这些士兵的衣物及用品还有枪支弹药,是青一色的美式装备,他们住一夜后于次日天刚亮就整装出发。有些部队住的时间要长一点,如第二军,这些长驻的部队,要由地方供给军粮,当时,山西村也负担一部份军粮。

抗日战争中的弥渡

一直以来就想寻找大理地区的抗战老兵,撰写他们的抗战经历,但一直未实现。应大理白族历史文化研究院的邀请,参加《大理,抗战中的人与事》一书的撰写工作,便去抗战中的后方基地弥渡,先后到该县的中瓦仓、石咀、弥渡一中等地,实地寻访抗日战争中的事与人。

一位老兵说:抗战中,旷日持久的滇西攻守战中,使曾经发生过惨烈之战的腾冲、龙陵、松山、畹町名扬中外:但在怒江以东不是战争前沿的城市,如保山、施甸,还有弥渡,因为支援前线作出过贡献,也进入抗战名城之列。当时,许多作战计划、部队集结及训练工作,在这里拟就、发出。

采访中,笔者得知:中国远征军曾两次组建。第一次组建于1942年2月至6月。第二次为反攻怒江以西和缅甸北部的日军,于1943年1月在云南重新组建。弥渡县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第二次组建的远征军众多军队的驻地。先后驻有陈诚、卫立煌上将的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及下属第五十三军军部、第五十三军下属一一六师、第十一集团军兵站总监第四支队、新编三十九师。另有驮马大队、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留守处、交通部警备三营等。以及美军第二巡回训练组。这些军政机构近万人驻弥渡半年多,于1944年5月先后开赴滇西抗战前线。1944年3月20日,弥渡县城的100名有志青年,受驻军部队影响,积极参军加入抗战队伍,后被编入远征军炮兵21团。同年12月,弥渡中学17班学生毕怀德、李如梅两同学,向政府提交志愿从军申请书,愿意投笔从军上前线参加抗日。

2015年2月4日早上10点,笔者在弥渡县委李富萍女士陪同下,来到太花乡上中瓦仓村的一座叫“虎奚寺”的地方,只见寺庙的一边围墙已倒塌,原以为是因雨水的冲刷,后来得知是旁边要修一条村里的路。当地人说此地曾是第二十集团军第五十三军军长周福成办公的地方,并带笔者到离此地不远的一户人家——太花乡上中瓦仓村77号,说这户人家的长者曾为周军长工作过。遗憾的是笔者到他家时,这位长者因病住院,没能见到。不过翻阅资料后得知:1944年5月,分别驻在弥渡与祥云的第二十集团军所属部队,包括周福成的五十三军,紧急奔赴怒江御敌时,分别与滇西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及中国驻印度部队,经过8个月的惨烈激战,收复腾冲、龙陵及松山,打通滇缅公路后,在芒市会师。

一位老兵回忆说:1944年1月1日早上8点,我按时到达美军总部后,搭上一辆中型军用吉普车,才知道此行目的地是位于滇西附近大理的一个叫弥渡县的地方。当时,车上坐有六七个美国官兵,以及一个老译员及我这个新译员。经过禄丰、一平浪、楚雄等地后,于傍晚到达弥渡县一个叫石咀的地方,这里是个温泉,当时的美军第二巡回训练组(简称TIG)驻在此地。这是一个现场训练中国部队的流动性组织。任务是训练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营以上军官。当时,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设在弥渡县城内。美军第二巡回训练组内,有美国官兵30多人,译员10多人,此地离县城约七八公里,大约有20多个帐篷,附近没有村落,不过旁边那个温泉的水质很好,水温近40摄氏度。笔者翻阅相关资料得知:美军第二巡回训练组在这里的训练内容分别是兵器和战术训练。兵器主要有美式M型半自动步枪、勃朗宁水冷重机枪、70迫击炮、火箭筒、火焰喷射器等,后两样是当时最新武器。战术训练讲授班、排以至连的战术进攻与防御,另有空地联络,即铺设对空联络标志,便于空投。上课地点在此地露天小山坡旁的草坪上,每组三、四十人,学员都是集团军所属单位的营级军官,由团长或副团长带队,讲课者都是美国军官,很年轻,没有军事经验,一般都是照着本本讲课。

一位当过美军译员的老兵回忆说:“1944年我到弥渡时,训练计划已执行一半,到2月中旬,进行了一次各兵器协同作战实战演习。当时枪炮齐鸣,打了两天多。随后,又进行了一次分列式阅兵,至此,训练就正式结束,训练一结束,美军第二巡回训练组便解散,所有译员重新分配到各部队的美军联络组工作,我被分配到弥渡西北约50公里的祥云,担任53军130师的美国军医译员。”

弥渡县“抗日记事”中有一段如下描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喜讯传到弥渡后,县城挂中华民国国旗3天,放炮101响,放假l天,以示庆贺。见证这一喜庆日子的一位老人回忆:那天(1945年8月15日),驻弥渡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九师及广大民众,热泪盈眶的表演彩船、跑驴等节目,县下属的6乡3镇大闹花灯7天,欢庆抗日战争的胜利。

那天,笔者在“美军第二巡回训练组”原地点,及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诚上将当年的住所、游泳池旁站立,拍下如今已破烂的房子及仍然沿用的游泳池、浴池,还有当时使用过的炮台遗址,等待那位见证过70年前,这里发生之事的老兵,可惜他因事一直未来,只能记录管理者听老一辈说的一些事与人。微风中,凝视两棵不知活了多年的老树,相信70多年前这里发生的事与人,真实可信。感谢美国军官对中国抗战军人的训练,记住远征官兵曾在这里为民族而战付出的艰辛与操劳。

抗战中的云龙

抗战时,云龙县先后驻军众多。其中在该县漕涧(含栗柴坝至泸水)驻扎的部队有:远征军部队预2师、39师、28师及200师余部,计三万余人。在旧州驻有198师。在功果及小铁桥驻有工兵独立营。在县城石门驻有滇康缅游击队总部、美军顾问组、军事教官组、第1l集团分监部电台、国防部情报电台、交通电台、中航电台共三千余人。在宝丰驻有一所后方医院、一支骡马大队及游击三纵队一部,共四千人。此外,沿云龙古盐道各村、驿均有驻兵。

滇西大反攻开始后,第20集团军由栗柴坝(云龙最低海拔点)横渡怒江,攻下高黎贡山斋公房(云龙盐马古道要驿)后,进入腾北地区、占界头及固东后,全力攻打腾冲。如今。腾冲县内的国殇墓园内,长眠将士多为曾驻扎过云龙的预二师官兵,该师多为贵州人。他们曾在云龙的漕涧、旧州、石门等处驻多年,并坚持在腾北搞游击战,部分牺牲者可能葬在漕涧三崇庙附近,可惜地点不详。

2015年3月,曾有人在网上发贴,寻找云龙县境内的地名和驼峰坠机点,贴子内容如下:“谁知道在云龙县境内或澜沧江附近,有一个叫‘MeiL-ing的老地名吗?在那里坠毁了一架飞机,飞行员牺牲。图中文章是美国国家档案馆的一段记录,说是一架运输机。这是我十多年前读大学时,就翻译好的一段文字,我一直在寻找这个地方。”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与一位家在云龙的朋友,谈到中国远征军之事时,他说:“1942年6月,出国作战阵亡的中国远征军戴安澜将军的遗体,被运回国内后,曾在云龙县漕涧装棺,并举行隆重的首祭仪式(追悼会),云贵监察使李根源主持公祭仪式。”

功果桥高炮台遗址。抗战期间,为保障滇缅公路畅通,防范日军空袭建好的功果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在功果桥东山抢修高炮,配置防空设备,经云龙、永平两县投人民工24万余工,建成18公里的高炮路。路至今仍然雄居山顶,距离功果桥不到1000米,还有一座滇缅公路批江钢索桥遗址。该桥1940年建成通车,1962年改为钢板桥面,2005年6月,功果桥高炮台遗址与此桥,同时被增补为县级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地点在云龙县宝丰乡的大栗村境内。

位于云龙县漕涧镇漕涧村东巷的中国远征军漕涧驻军指挥部旧址,曾驻过入缅作战失利的200师一部、远征军第十一、二十集团军所属36师、28师、预备二师、野战医院、兵站、航空电台等一万多抗战官兵。另有从龙陵、腾冲涌入的大量难民。1943年,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陆军上将宋希濂,曾在这里召开军民大会,要求地方组织与民众,帮助抗日驻军及难民,解决住宿问题,支援前线,为滇西抗战胜利作出牺牲与贡献。

抗战期间,腾冲县政府曾迁至云龙县漕涧镇漕涧村下村。1942年5月,日军侵占腾冲、龙陵后,大批难民退到此地。腾冲县政府人员也在县长张问德的带领下,转移到此地,并在当地军民的帮助下,借民房设立公署办公,同时协助驻军开展抗日工作。1944年5月至次年1月滇西反攻开始后,腾冲县政府随军队回到腾冲,该遗址至今还存在。

抗战中抢修的滇缅公路中,云龙县承担的路段有57公里,起始点分别为黑羊箐与坡脚河。当时,总人口不到八万人的云龙县,每天工10000人,占总人口的12.5%,平均每户出工超过1人。为修筑这段57公里的路段,云龙县成立民工办事处,下设5个民工大队,按分派的路段包干完成。县政府规定:“不论城乡,凡家中无劳力出工的,按所派定的工日,每工折交银网五角。”该路段因是在高山峡谷中开辟修建,在短短的9个月的筑路期间,云龙县有600名筑路民工,因坠江、中暑或瘴气等多种原因死亡。

抗战中的永平

云龙、永平两县是滇西抗战中的第二道防线,也是重要的后方基地。如今,还有一些保存完好的抗战遗址。其中之一就是曲硐温泉。

抗战开始后,位于永平县博南镇曲硐村的曲硐温泉,是中国远征军第28师奉命驻守之地。师长刘伯龙认为:曲硐温泉水温适中,含有硫磺及多种矿物质,适宜沐浴,对关节炎、类风湿、神经痛、痔疮及一些皮肤病都有明显疗效,有利于负伤撤退下来的远征军伤兵员康复。还因此地房屋已全部被毁,决定于1942年在国民党永平县政府的协助下,带领28师官兵投资投劳,对曲硐温泉的房屋进行修缮,共建盖男女浴室3所,楼房4间,厨房3间,使曲硐温泉恢复昔日盛况。如今,28师所建房屋大多数已拆除重建,仅有一幢浴室尚存,还有当地群众到此淋浴,是永平县目前仅存的抗日战争时期房屋。

抗战期间修建的滇缅公路永平段内,有78公里,于1941年冬至1942年5月修筑完工。当地老人回忆:当时,永平县内除老幼病弱者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参与建设过。1945年春,永平县还奉命征集民工1000人,成立保密路永平县民工大队,赶赴保山,修筑保山至密支那公路中,蒲缥至马厂段,总长33公里路段的建设。至当年8月,投工30万多个,初步开通毛路,后因日本投降而停工。1943年,美军因在永平县内修建输油管道,需要修一条运送材料的便道,永平县奉命每天征派沿途民工100人,修筑此道。参与此便道修建的民工,由美军发给口粮菜金,历时半年,总计用工2万多个。

此外,全县木匠还赶赴怒江,历时一年多,为渡江部队建造渡船所用船只。滇西战役打响后,县政府设立永平军运代办机构,征集骡马4980匹、民工9960人,运送永平县内征集的军粮,同时帮助通过永平境内的部队,运送军用物资到前线。1942年到1944年的抗战后期,当时仅有人口4万人的永平县,先后为抗战提供军粮4064万斤,人均800斤,是大理甚至是全云南省,向部队提供军粮最多的县。

抗战8年中,永平县有2255人应征人伍,参加抗日。其中有姓名可考的160名官兵死于抗日战争。当地老人说实际阵亡与病故于抗日战场的人数,远不止这些。

官方统计:抗战8年中,永平县人口减少918户,计8157人,人口下降16.98%.下降原因有:2255人外出当兵及死亡160人,赶修滇缅公路、功果桥高炮台便道、保密公路、输油管便道、运送军粮、建造渡船、以及砍伐军用长途电杆过程中,劳累而死者。

地处交通要道与滇西抗战第二道防线的永平县,是滇西反攻的重要基地。战争期间,为前线提供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为抗战作出的牺牲与贡献,后人永远不会忘记。

散落在白州大地上的抗日英雄

2015年3月5日,元宵节前一天,一位陪父亲住在大理州医院内三科的朋友告诉笔者:这里住着一位二战抗战老兵遗孀,每天下午l点后,都会在陪护人员的陪护下,到内三科西边的走道晒太阳。得知这一情况后,笔者于下午2点到达此地,果然见到这位已经86岁的老妇人。这位老人能表达也听得见,但不能行走,只能座轮椅代步。与之交流后得知她的丈夫是14军40师119团的军人。1944年,曾在山西与日军打过仗,随后与119团南下到洱源,经组织介绍,与从事过地下党工作的洱源人,也就是笔者如今见到的这位86岁老人结婚。在与之交谈时,又一位座着轮椅的老人,在陪护人员的陪同下,来到这里烤太阳,陪护人员听说笔者在寻找抗战老兵,便说:“这位老者也打过日军。”与之交流后得知这位老人今年94岁,河南人,曾在家乡参加过游击队打过日军,还在山西参加国军与日军的正面战斗,后来过黄河再过长江,参加解放军后随14军南下,在解放大西南的过程中,与土匪交锋过。曾在大理州公安局与永平县公安局任职。他对笔者说:“勇者不提当年勇,现在我老了,但国军与日军进行过20次大的正面交火战,我不会忘记。”采访中,笔者在大理州人民医院内三科的一间病房,又遇到一位也需要人护理的抗战老兵。知道笔者的意思后,他接过笔者手中的笔,工工整整的写下自己的姓名、简历,这位老兵今年87岁.1943年8月参加八路军,在老家山西参加过游击队打过日军,1949年参加过渡江战役,1950年随部队南下来到大理。

当天,笔者还在朋友父亲所住病房中,得知他93岁的父亲是新四军的军医,虽未正面参加过抗日战争,但救治过从抗日前线下来的伤兵,还担任过救治伤兵担架队的负责人。与他同住病房的另一个老者,也是南下抗战老兵,可惜他因病重已经无法与笔者交流,在照顾他的二儿子的交谈中,笔者知道他也是14军40师119团的军人。1944年,当时还未与他结婚的漾濞妻子,因腿被狗咬伤,曾得到驻漾濞的美军援华野战医院的医生救治。

那天的采访工作时间不长,但很累,原因是这几个抗战老兵都已年迈体弱,思路不是很清晰,加之是外省人,说话很难听懂。此外,他们觉得笔者不懂也不会理解他们所做的事。经耐心交谈后,得知笔者懂这段历史、对他们所做之事非常敬重后,才侃侃而谈。采访结束后,在整理这些资料时,笔者对这几位抗战老兵年轻时的壮举,很敬佩。从他们讲述70多年前的事与人时,那激动的神情与兴奋的样子,便能想像当年保家杀敌的英勇。

曾有一位抗战老兵,因各种原因,在大理市大理镇的才村上门,日子过的很不好,他经常独自在洱海边静坐,不时把那因打日军留下的枪伤放在太阳下晒烤。去年,前去找他时,才得知他已经去世。村里的老人说,才村像他这样的人有十几个,都是抗战中因伤在医院治疗好后,未能回原籍的国民党老兵。如今已经全部离世,埋葬在苍山。今年一月,一位老师告诉笔者,大理州喜洲镇的庆洞村,有两位参加抗战的本村人,解放后因受到不公正待遇,一直未结婚,现已离世。弥渡红岩镇有一位抗战老兵,不知何因精神失常,无法交流。但听老人说他打死过好几个日本军人,打仗很勇敢。笔者的一位老同事的父亲,曾是“三八”式老干部,当过原下关总站的武装部长,也打过日本人,可惜他的儿子在父亲清醒的时候,没有记录他生平经历的意识,有这样的意识时,父亲因年迈已经说不清楚。2015年3月11日晚,笔者在洱海南岸“洱海传奇”餐厅用餐时,与解放后大理县第一任县长的外孙、现已定居德国的岳群女士交谈时得知,她的外公也是抗战老兵,后被送往北衙铅矿接受劳动改造,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去世,但抗战期间记录的笔记,如今还保存在外孙女那里。

祥云健在抗战老兵名录

祥云,作为滇西重镇,抗战期间,曾驻扎远征军达10万人。当时,祥云县有3000多热血青年受这些驻军部队影响应征入伍,多数编入六十军、五十八军。其中有1000余人参加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常德战役等。有一部份则参加远征军,到缅甸作战,同时参加滇西的松山战役、腾冲战役等。祥云人肖本元先后在六十军、五十八军担任旅长、师长、副军长,同时参加台儿庄战役,还前往越南接受日军投降。祥云籍参加抗战中的许多人为国捐躯。阵亡者中,有姓名记录在地方志书内的285人,还有数10人下落不明。如今,当年的勇士,幸免于战争的也因年迈多病,大多已经离开人世。目前大理州还健在的抗战老兵共有128位,其中祥云县就有26位,他们中年纪最小的86岁,最大的96岁。名单如下:

1、罗炳富,男,1919年1月18日出生,祥云县云南驿镇果城北屯村,95岁。1937年参军,被编入滇军58军2团,上士班长,在长沙、武汉、南宁等地与日军作战。随后被编入中国远征军直属工兵指挥所,在腾冲一带与日军作战。

2、环向余,男,1925年10月出生,祥云县云南驿镇天马村,89岁。19 43年初中毕业后,进入位于大理三塔寺的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滇西干部训练团学习,前往缅甸和云南边境培训地方组织抗击日寇。

3、高兰兴,男,1918年3月19日出生于安徽埠阳,现居祥云县云南驿镇旧站村,96岁。1943年12月在安徽参军,随部队进驻祥云县云南驿机场守备团,机枪连战士。

4、黄泽行,男,1922年2月2日出生,广东惠阳县人,现居祥云县祥城镇钟鼓楼南门,92岁。1937年参军,中国远征军第6军55师战士。(是祥云县唯一健在的第一批出国作战的远征军老兵)

5、杨明川,男,1925年8月18日出生,祥云县米甸镇三家村委会清涧美村,89岁。1944年参军,中国远征军71军新28师83团战士。

6、张崇宝,男,1928年7月出生,祥云县下庄镇赵营村,86岁。1944年参军,

7、李占鲸,男,1925年1月17日生,祥云县米甸镇克昌村委会下村,89岁。1941年入伍,中国远征军第2军226团战士,驻守惠通桥。

8、阮深泽,男,1923年3月10日出生,祥云县云南驿镇阮营村,91岁。1944年参军,中国远征军53军炮兵。

9、董英吾,男,1924年7月出生,祥云县云南驿镇董营村,90岁。1943年参军,中国远征军直属运输18团l营4连战士。

10、钱天泽,男,1928年出生,祥云县云南驿镇云南驿村,86岁。1944年从大理一中参军,93军22师中山室服役,负责采写新闻稿件,编辑师部新闻简报。驻防滇南,前往越南接受日军投降。

11、夏文得,男,1926年9月出生,祥云县沙龙镇谢官营村,88岁。1943年参军,滇军第60军184师52团3营9连2班步兵,驻防滇南,前往越南接受日军投降.

12、韩加旺,男,1924年3月出生,祥云县沙龙镇白岩村公所晒经坡村,90岁。1938年参军,滇军60军23师3团l营战士。

13、朱联玉,男,1922年3月10日出生,祥云县云南驿镇旧站村,92岁。1942年参军,滇军第3旅13团3营机枪连战士,驻防滇南,前往越南接受日军投降。

14、王国中,男,1924年3月出生,祥云县云南驿镇旧站村,90岁。1943年6月参军,滇军93军23师2团1营l连战士。驻防滇南,前往越南接受日军投降。

15、杨发,男,1926年4月出生,祥云县米甸镇米甸社区文曲村,88岁。1941年前往云南驿机场修建机场,1942年应征入伍,滇军23师第6旅23团炮兵连战士。驻防滇南,前往越南接受日军投降。

16、杨开达,男,1925年10月30日出生,祥云县沙龙镇板桥村公所杨家房,89岁。1942年10月应征入伍,93军22师2团警卫排战士。

17、杨宜,男,1927年5月生,祥云县禾甸镇下莲村公所湖北村,87岁。1944年参军,驻防滇南。

18、吕友昌,男,1928年8月9日出生,祥云县下庄镇下庄社区兴文村,86岁。1943年参军,140军直属警卫连战士,前往湖南衡阳与日军作战。

19、陈帮本,男,1919年5月8日出生,祥云县云南驿镇天马村,95岁。1942年参军,中国远征军战士,李根源的警卫,参加过收复滇西战役。

20、宋恩海,男,1924年12月15日出生,祥云县禾甸镇新泽村委会后坝村,90岁。滇西保安五团三营一排一班,参加过收复滇西战役。

21、杨彩章,男,1928年8月28日出生,祥云县祥城镇黄家田村,86岁。93军22师2团战士,前往越南接受日军投降。

22、杨联碧,男,1922年5月20日出生,祥云县沙龙镇石壁村,92岁。中国远征军第2军2师独立炮团战士,参加过腾冲战役。

23、杨汝昌,男,1925年5月出生,祥云县祥城镇茨坪村,89岁。先后属于中国远征军直属旅和93军23师2团特务排战士,参加过松山战役,前往越南接受日军投降。

24、杨绍文,男,1925年3月5日出生,祥云县禾甸镇新泽村,89岁。1944年3月参军,滇西保安三团2营5连战士,参加过腾冲战役。

25、张步生,男,1922年10月10日出生,祥云县沙龙镇沙龙村,92岁。1936年4月参军,滇60军,参加过台儿庄战役。

26、周开红,男,1925年11月4日出生,祥云县禾甸镇下赤村,89岁。原籍四川成都三台县,1942年参军,中国远征军独立师,参加过腾冲战役。

编辑手记:

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于是本期的“大理讲坛”着重于当年参加滇西抗战老兵的一些回忆,因为战争最惨重的代价就是人的消亡,胜利是用无数同胞的生命换来的,我们纪念胜利就是在纪念他们伟大的牺牲。

本文是作者采访抗战老兵和当时事件的亲历者后编辑整理出来的,由于时间的原因,本刊只整理出祥云健在抗战老兵名单,在此对他们,也对那些为国家解放事业做出牺牲但仍默默无闻的战士们,致谢!

猜你喜欢
弥渡县祥云县远征军
弥渡县大三村水库施工管理问题及改进探究
云南省祥云县恙虫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及血清型和基因型分析
传染病信息(2022年6期)2023-01-12 08:58:36
欧洲远征军联合部队峰会
环球时报(2022-03-17)2022-03-17 17:34:34
祥云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丰碑与牌坊祥云县王家庄
云南画报(2021年7期)2021-08-06 08:54:56
离奇消失的波斯远征军
弥渡马铃薯热销
云南农业(2019年6期)2019-07-22 12:42:08
云南祥云县实施沼气建设项目优化能源结构
今日农业(2019年15期)2019-01-03 12:11:33
弥渡县广泛开展《小河淌水》70周年系列活动
大理文化(2018年4期)2018-07-05 06:45:18
准噶尔远征军进藏线路考
卫拉特研究(2017年0期)2017-12-07 00: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