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联合埋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31例临床观察

2015-11-26 10:53:34朱荣光朱小俊
黑龙江中医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颊车面肌痉挛

朱荣光 朱小俊

(江苏省常州市中医医院·常州 213003)

原发性面肌痉挛是面部一侧表情肌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属中医学眼睑瞤动的范畴,临床较为常见,药物治疗效果不太理想。近年来,笔者采用推拿结合埋针治疗本病,疗效比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推拿科门诊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62例,采用门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1例,男14例,女17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71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10年,平均病程(5.4±0.2)年;对照组31例,男15例,女16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9年,平均病程(5.2±0.3)年。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制定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确定:(1)面肌阵发性、节律性抽搐,可为阵挛性,情绪激动时发作增多,间歇期内患者一切正常,患者可有或无高血压病史;(2)多为一侧性,抽搐多自眼轮匝肌开始,继而扩延至半侧面肌;(3)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或仅有轻微面瘫;(4)颅内压和脑脊液检查正常,颅骨X线、头颅CT或MRI检查正常。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给予推拿联合埋针治疗。

2.1.1 推拿 推拿治疗方法参考《中国推拿全书》[2]确定,具体如下:

(1)主要手法:点压法、揉法、推法、拿法

(2)常用穴位与部位 翳风、颊车、阿是穴、颧髎、地仓、肝俞、胆俞、膈俞、血海、合谷、太冲、足厥阴经和面颊部。

(3)操作方法

①患者俯卧位或坐位,医者点按膈俞、肝俞、胆俞和魂门穴等各2分钟。

②患者取坐位,医者点按四白、颧髎、下关、翳风、颊车和(或)点压阿是穴各2-5分钟,继之在面颊部施以中等力度的揉法5-10分钟。

③患者仰卧,医者拿合谷、太冲并点压血海穴各2分钟,手法宜较重,最后在足厥阴肝经的膝以下部位(包括足部)作擦法3-5遍结束治疗。

每周推拿5次,10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5疗程后观察疗效。

2.1.2 埋针 (1)选穴:四白、颧髎、下关、颊车、地仓、阿是穴。

(2)操作方法:根据病情病位,常轮换交替埋针,每次选取1~2穴,采用揿钉型皮内针,局部严格消毒后,用镊子夹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刺入,针柄用胶布固定。在埋针期间,嘱咐病人每天用手按压数次,每次10分钟,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

(3)疗程:一般1次埋针5天,夏季天气炎热时,埋针时间不要超过2天,最好天天更换。

10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5疗程后观察疗效。

2.2 对照组

单纯采用推拿治疗,其选用手法、操作穴位和部位、操作方法、疗程等与治疗组相同。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1]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确定。治愈:面肌抽搐发作消失,或仅偶尔有轻微发作,随访3个月未复发者;好转:抽搐时间缩短,间歇时间延长,程度减轻,或面肌抽搐发作消失,随访3个月复发者;无效:面肌抽搐发作时间及间歇时间等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例(%)

4 体会

祖国医学认为,面肌痉挛是由于肝肾阴虚,肝阳化火生风,上扰面部;或因劳伤过度,阴血内耗,无以上承以养面肌,肌肉失养而抽动,初起可因精神刺激、疲劳、受寒而诱发。《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则动”。治疗时应以镇肝熄风,活血止痉,濡养经筋为原则,推拿选穴以远近配穴法为主,近选穴位中,四白、颧髎、下关、翳风、颊车和阿是穴均位于面神经的通路上,诸穴压之以止痉,揉之以活血。远部选穴用肝俞、胆俞、太冲和足厥阴经以镇肝熄风。膈俞、血海以行血,冀血行而风灭。合谷配太冲为四关穴,是止痉的经验穴,且属于手阳明、足厥阴二经,此二经均循行于面部,又为循经远选的方法。

本病尚可选用太阳、曲池、中封、行间等穴以配合治疗。

关于推拿手法,《素问·举痛论》中说“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亦指出:“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因此宜选用点按(压)为主,结合推法、拿法、揉法、擦法等手法,通过推拿可以改善面肌局部及其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强局部肌肉、神经的营养供给,促进新陈代谢,消除局部的无菌性炎症,使受损的组织修复;同时降低神经兴奋性,使肌肉舒张,从而缓解痉挛。只要手法运用恰当,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面肌痉挛针刺时须长期留针始生效,古人有“静以久留”之明训,故临床多用皮内针埋针治疗。面部阿是穴、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等穴位局部有眼轮匝肌、咬肌、颊肌、口轮匝肌等面部肌肉,以及面神经的分支。埋针首先具有针刺作用,且持续地刺激面部,既能遏制面肌痉挛的发作,又能使面部局部肌肉、神经功能得到恢复;其次在埋针期间,病人每天用手按压数次,一方面不断加强针刺的刺激作用,另一方面具有按摩作用,可改善痉挛肌肉及其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强局部肌肉、神经的营养供给,可制止面肌痉挛的发作。同时由于皮肤上敷贴了胶布,外界刺激不能直接刺激局部,从而可减少发作的次数。虽然有时影响美观,但能解除病人痛苦,病人还是愿意接受。

本病应注意与习惯性面肌痉挛、癔症性眼睑痉挛、继发性面肌痉挛鉴别,明确诊断,防止贻误治疗时机。

本疗法简便易行,疗效显著,治疗同时鼓励患者模仿医者作自我按摩以增强疗效。对痊愈后因风寒湿刺激、情绪激动、劳累导致复发者,再以针刺结合埋针治疗,疗效仍然很好。

[1]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485.

[2] 夏治平.中国推拿全书.第一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562.

猜你喜欢
颊车面肌痉挛
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研究进展
常按5穴护牙齿
家庭医药(2021年2期)2021-03-09 06:48:09
常按7穴不掉牙
科学导报(2020年59期)2020-09-17 13:37:30
小穴位 大健康
阴道痉挛应用手法按摩联合仿生物电刺激
冷针冷灸治疗胃火牙痛
吉林中医药(2015年8期)2016-01-09 03:01:12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41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
耳后锁孔入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术后并发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