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庞湘华 赵淑珍
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格局——对习主席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战略的解读
■ 庞湘华赵淑珍
军民融合作为一项长期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军地两大系统和多方利益关系,需要国家长期战略规划来强力推进,上升为国家意志。要强化战略规划,坚持国家主导,抓紧调研论证,完善组织机制,科学制定路线图,切实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打造有力的引擎。要周密组织推动规划落实,加强督导检查、建立问责机制,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
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我们党统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大战略、大思路。在今年“两会”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主席着重提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坚持问题牵引,强化大局意识、强化改革创新、强化战略规划、强化法治保障,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习主席的重要讲话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勾勒了新的宏伟蓝图,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历史担当和决心意志,对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开具有中国特色的富国强军之路,具有重大的战略指导意义。
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坚持问题牵引促进深度融合的重大举措,也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的战略引擎。
1.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探索两大领域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
在处理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历史探索中,我们党经历了从分离到结合、从结合到融合、从初步融合到深度融合的嬗变过程,形成了军民融合是协调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思想。习主席在深刻洞悉中外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历史的基础上,根据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现实状况和发展要求,多次就军民融合问题提出战略构想,特别是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按照“四个全面”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深谋远虑。从国家战略定位和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从根本上为兴国强军奠定基石。
2.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新军事变革浪潮迅猛,军事理论与实践正经历着“互联网+”式革命。一是许多高新技术日益呈现为一种基础性应用,既可以运用于国防和军事,也可以广泛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新军事变革已使现代国家安全和发展高度融合,当代军事发展所赖以存续的条件、环境、技术、人才,以及国家发展对国防建设提出的要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三是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体系对抗,已集中表现为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从国家战略层次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积极主动顺应富国强军发展大势的战略需求。
3.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坚持问题牵引促进深度融合的重大举措
习主席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军民融合发展的目标要求和重点领域,有着很强的问题导向性。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经过较长时期的积极探索实践,在促进了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的同步增长的同时,依然处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还存在思想观念跟不上、顶层统筹统管体制缺乏、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滞后、工作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顶层设计、规划引导,理顺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加快改革创新,完善法治保障,将极大地推进瓶颈问题的解决,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
4.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新常态下稳增长促转型的战略引擎
军民融合是强军兴军的基石,也是我国目前稳增长促转型的法宝之一。近几年国防工业增速一直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在稳增长和调结构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据统计,目前军工集团的产业经济结构中,军品、军工高技术产业、其他民品的产值各占1/3。
一方面,民参军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扩大。从准入数量来看,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单位中,军工单位、民口企业、民营企业各占1/3的份额,其中民营企业的增势明显。从军品产值来看,2009-2013年,民口单位军品产值占比从11.6%提高到13.4%,比军工集团高出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随着军工民品价值的提升,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民品产值拉动总产值的作用显著。随着军民融合成为国家战略,后续政策措施的跟进、运营环境的完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进程必将加快,未来军工高技术产业的民用市场打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转型发展。
习主席强调指出:“总的是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习主席的重要讲话,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战略指明了努力方向,描绘了今后一个时期军民融合发展的宏伟蓝图。
要大力整合资源,积极鼓励引导地方经济将优势资源投入国防建设,充分发挥先进军工技术、国防项目对经济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健全军地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形成全要素融合的格局。要深化军地联合,在推进重点领域军民融合的同时,以军事需求为牵引拓展军民融合范围,加快重大基础设施、海洋、网络信息等新兴领域的军民融合,努力探索金融、物流、通信等服务业领域军民融合的途径方法,抓紧研究制定各领域、各行业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推动形成多领域融合的格局。要努力形成高效益融合的格局,确保军地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要在使用政府行政手段的同时,发挥价格机制的导向作用、竞争机制的优胜劣汰作用、市场供求机制的调节作用、利益补偿机制的激励作用,确保将最先进的技术、最优秀的人才纳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军民融合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利共赢。
要丰富融合形式。在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我们应该坚持问题牵引,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多形式推动军民融合。比如,抓住国家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契机,通过内部嵌入和预留接口等方法贯彻国防需求,促进新兴技术和资源在军民两个领域的应用;发挥民营实体运作机制灵活、科技资源雄厚、创新能力强等优势,通过科技联合攻关、信息共享和行政合同等手段,进一步扩大民营实体为部队服务保障的内容和范围。只有不断丰富融合形式,才能使军民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宽。
要拓展融合范围。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一个全局性重大战略,需要制定实施长远科学的发展战略。因此,要把国防和军队建设与改革规划纳入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总体规划,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把重大国防设施和战场建设纳入国家基本建设体系,把军队人才基础知识素质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军队生活服务保障纳入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把国防动员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这样才能使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同步设计、同步运筹、同步落实、同步推进,努力形成二者互为一体、相得益彰的融合格局。
要提升融合层次。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一篇大文章,各级必须把军民融合发展纳入党委议事日程、纳入工作职责、发展规划,高标准抓好落实。军地双方要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努力深化融合方式、拓展融合范围,真正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军民融合发展模式。要战略全局出发,制定完善、统筹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法规政策,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融合层次和深度。
习主席的重要讲话,不仅描绘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战略的宏伟蓝图,也指明了实现蓝图的基本途径,即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入发展的工作抓手。
首先,解放思想是根本
当前制约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因素有许多,但思想观念的禁锢是最大的障碍。有的存在本位主义观念“不愿融”,有的缺乏全局观念“不真融”,有的思想陈旧“不会融”,还有的瞻前顾后“不敢融”。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军地双方首先要解放思想,以更新的观念和思维模式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创新发展。要强化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破除行业壁垒、利益藩篱,发挥好两个积极性,推动主动融合、积极融合、自觉融合,实现两大领域“无缝对接”。要树立主动作为的理念,认清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时代潮流,是我国由大向强的必然选择,从思想深处走出自成体系、自我发展、自我建设的局限,把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要求从理论变为实践,实现军民融合共进双赢。
要强化共同担当的理念,把军民融合作为军地双方的共同责任,找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切入点、结合点、共振点,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力量共用、项目共建,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双赢共进。只有当国防和军队深度依托国家实力、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深度植根亿万人民之中,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就有了最强大的力量、最坚实的基石。
其次,改革创新是动力
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出路在改革,动力在创新。军民融合的改革创新是一场持续的攻坚战,必须要有勇气、有胆识,在强化担当中促进融合、在主动融合中深化发展、在破解难题中实现双赢,坚决拥护改革创新、积极支持改革创新、自觉投身改革创新,才能找准“突破口”,规划“路线图”,形成深度发展的改革创新局面。
改革创新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努力形成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运行体系。国家主导是军民融合的基本前提。只有建立国家层面的体制机制,才能理顺军地关系,打破传统的军民二元结构。需求牵引是军民融合的必要条件。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建设之中,必需的条件就是需求牵引,这既是源头也是导向。市场运作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方式和本质要求,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军民融合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体现市场竞争。
体制机制建设是推进军民融合向深层次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组织制度保障,必须在国家层面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军事需求主导作用,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逐步构建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军地企业有机结合的军民融合发展体系,实现两个进程相一致、两个战略相配套、两个体系相兼容,形成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同步提高的局面。
当前应着重建立健全五大机制。一是军地协调机制,实行信息通报、工作会商和任务协调等制度。二是军地需求对接机制,加强协调配合,注重把经济布局与国防布局的无缝对接。三是军地共享机制,整合利用国家和军队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四是科学决策机制,确定军民融合发展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确保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五是民企进退机制,制订准入协调机制,畅通受理渠道,简化工作程序,确保优秀民企纳入融合,规范民企退出行为。
再次,顶层设计是牵引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强化战略规划是重要前提。军民融合作为一项长期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军地两大系统和多方利益关系,需要国家长期战略规划来强力推进,上升为国家意志。要强化战略规划,坚持国家主导,抓紧调研论证,完善组织机制,科学制定路线图,切实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打造有力的引擎。要周密组织推动规划落实,加强督导检查、建立问责机制,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
制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规划,需要战略理念、战略素养、战略思维。以战略思维制定融合发展规划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加强军民融合发展的整体筹划和顶层设计,搞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总体目标、发展步骤、建设任务、资源配置之间的衔接与协调。
制定战略规划要着力解决四大问题:找准军民融合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解决好“在哪里”的问题;筹划好目标、途径和方式,解决好“往哪去”的问题;统筹考虑国家层面战略需求和各级各部门具体需求,解决好“统什么”的问题;部署重点任务,解决好“干什么”的问题。
为推动战略规划落实提供制度保障。把军民融合战略规划真正落到实处,必须重视建章立制,研究制定军民融合战略规划管理办法,建立制度化、常态化工作秩序,明确军地有关部门在战略规划工作中的行为规范,切实理清责、权、利关系。要注重规划可操作性,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军民融合的现状特点,制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明确责任单位,细化任务分工,形成上下衔接、横向协调、便于落实的战略规划体系。要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和执行力,完善绩效评估机制,统筹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估体系,定期进行考核评估,加强奖惩激励、督导问责。
最后,加快立法是保障
2015年是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强化法治保障,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推进军民融合向深度发展,保证走稳走深走远,关键在强化法治保障。针对现行的军民融合法治建设上还存在着规章制度不健全、界定不明确、责任不清晰、操作不具体等问题,有必要在国家层面出台一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军队保障和国防动员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提供相关法规遵循,推动军民融合健康有序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在军民融合过程中,一般都是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划和立法进入,在国家管理层面形成稳定机制,由政府、军队共同制定军民融合计划。
只有从法律法规上,明确完善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领导、协调对接、资源共享等机制,才能有效破解军民融合发展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推动形成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眼下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把长期实践中探索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经验、程序、方法、措施等,通过法律上升为国家意志,充分发挥国家主导作用,营造有利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法制和社会环境,不断提高军民融合的法治化水平。
庞湘华,武警广西总队南宁市支队支队长;赵淑珍,武警广西总队南宁市支队副政委,武警指挥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