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看了上海风险投资家兼政治学者李世默与福山的对话实录,面对不解的政治现实,福山用新作《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试图对“历史终结论”做出修正和解 释。“福山并没有认错,李世默逼他认错、表态,是无礼的。”时评人张天蔚这样说。
其实真正无礼的是历史本身。历史就像老男人,无论经历过多少次婚变,哪怕骨软肉松垂垂老矣,一旦抖擞精神、整装再娶,永远都以年轻女子为上上之选。古今中外,天涯咫尺,莫不如此。
认清历史的常态,有助于摒除对现实的误判。回顾三十多年来中国高校的国际化进程,从1978年来华留学生不到两千,到2014年这一数字接近四十万,这个狭小领域里波橘云诡的历史,似乎已经接近终结,可以完美收官了。
但是且慢,一切才刚刚开始。横向跟美国、欧洲比,还有“二三十年”的差距。教育部国际司司长岑建君在接受《留学》杂志采访时称,再过二三十年,我们就能变成教育强国了。
即便跟中国香港的高校相比,中国内地高校国际化的差距,也直追福山和李世默之间的距离。虽然香港高校校园内看不到太多的国际化面孔,虽然香港明确限制非港生比例不得超过20%,但在外籍专任教师比例、国际课程引进、全球游学访学支持方面,已经跑过内地高校好几个街区。
本期《留学》杂志分析了造成内地高校国际化程度低下的两大主因:财政投入不足、汉语太难学了。
这两条都不难理解,难理解的是—为什么要国际化?
像美国、新加坡,高校国际化的目的是遴选全球精英为我所用;像法国、德国、日本,吸引外国留学生,可以借机宣扬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像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加拿大,国际化的高等教育是支柱产业,创收利器。虽然各国目标互有交叉,但大致不过如此。内地高校国际化的目标更加复杂,难免投鼠忌器。“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显然不符合中国当下的核心利益。
如何解决,这需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