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皖欣 詹明忠
(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六安市第二中学,安徽 六安 237000)
“地方依恋”最初源于环境心理学中人们对“思乡情怀(homesickness)”的观察。早期的环境心理和感知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赖特(Wright,1966)首创“geopiety (敬地情结)”一词,用于表示人对自然界和地理空间产生的深切敬重之情[1]。斯蒂尔(Steele,1981)认为地方感是人与地方相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地方产生的并由人赋予的一种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人创造了地方,地方不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在早期的研究中,人文地理学者对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概念与环境心理学家对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的概念几乎是一致的,即“意味着个体与特定地点在情感上的联结”。20 世纪90年代以来,地方依恋、地方认同、机构忠实和地方意象是国外地方感研究的热点与重点。普利特等 (Pretty et al.,2003)把地方感分为地方依恋、社区感和地方依赖3 个维度。乔根申等(Jorgensen et al.,2006)的研究中,地方感维度包括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地方依赖(place dependence)和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4]。后续研究表明,地方感包括了人们对特定的地方经历表达出的依恋 (attachment)与厌恶(detachment)之综合情感反应;而地方依恋则是单向的,表征了个人与环境的正向情感联结,并愿意与该地方维持长久紧密的联系。
“place”和“attachment”是研究地方依恋的两个逻辑出发点:其中“地方”从物质(地理位置和物质形式)和精神(地方所拥有的价值和意义)两个层面被解构。“空间”之所以成为“地方”,主要是因为人对空间进行了解读,赋予其以个人的理解,使空间具有了精神层面上的意义。而“依恋”最初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描述了“个体对最亲近人的强烈而深厚的情感联系,并突出地体现在亲子关系中。从概念解构的意义上说,“地方”是“依恋”发生的基础,而“依恋”是人对“地方”进行认知和产生情感后的反应。
广州,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是广东省会,副省级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大城市,国务院定位的国家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国际大都市。作为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广州市有国家一流大学园区,是中国南部的“信息港”和“智力中心”。近年来,广州市政府愈来愈重视城市绿化方面的建设,与之前相比全市绿化布局更加均衡,生态环境逐步优化。
作为与北京上海齐名的三大一线城市之一,广州每年吸引着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学生、打工者来此学习工作,广州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兴移民城市。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广州流动人口约837万,首次超过常住人口 (832万),逐步转变为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外来工的社会融入问题将成为当下广州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
2.2.1 量表及问卷调查法
鉴于广州市居民人口各阶层分布广泛,便于我们进行地方依恋调查与研究。我们调查小组于2014年7月11—17日期间在广州把制作的调查问卷随机发给广州市居民及大学生,收集居民对广州市环境和生活便宜度的评价,探究在广州居住的人的地方依恋。我们小组将随机调查的人口限定在广州相对来说本地居民集中的老区 (荔湾区),和外来居民及本地居民混居的新区 (天河区、越秀区)。针对广州本地居民、外来人口及大学生三类人群设计了不同的问卷调查,回收到的有效问卷为305 份。借助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为分别统计得出结论后,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用于城市的发展,以求提高包括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在内的居民对广州市的满意度,同时也能为类似广州市的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如武汉市提出建设性意见。
2.2.2 访谈法
由小组成员拜访当地社会公益组织以及媒体“宜居广州生态环保组织”、“创绿中心”及“广东省宜居城市报告”,通过采访交流掌握信息。
2.2.3 实地考察法
通过实地考察,以拍照的形式记录社区的实际生活环境,如生活垃圾的处置 与分类、健身与娱乐设施的分布以及实用性、社区整体的卫生状况、社区的宣传栏等。
新区的调查区域主要选取了广州的天河区和越秀区,老区的调查区域主要选取了荔湾区。在总的问卷调查表中,本地人口、外来人口、大学生分别占34.75%、54.75%和10.50%,在本地人口中,来自新区和老区的问卷分别占49.06% 和50.94%,在外来人口中,来自新区和老区的问卷分别占61.68%和38.32%。广州大学城属于新区,所以大学生的问卷100%来自新区。
表1 样本部分基本信息(本地人口)
表2 样本部分基本信息(外来人口)
3.2.1 宜居城市维度结构
3.2.1.1 环境优美度
生态环境恶化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环境优美是城市是否宜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城市景观等四个方面。
3.2.1.2 生活便宜度
生活方便、适宜是宜居城市最重要、最核心的影响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宜居城市应该为生活各方面的内容提供各种高质量的服务并且使得这些服务能被广大的市民方便地享受。
3.2.2 问卷选项综合
对于本地人口问卷,宜居与不宜居所占百分比统计方法:以第18 题为标准,选择A 或B 选项的参与者视其认为广州宜居,选择C 选项的参与者视其认为广州不宜居。并且从认为广州宜居的问卷中分别统计出对广州环境满意者的百分比与对广州生活便宜者度满意者的百分比。对广州环境满意者统计标准:以第6 题为标准,选择A 或B 选项的参与者视其对广州环境满意。对广州生活便宜度满意者统计标准:以第10、11、12、13、14、15 题为标准,6 道问题中,只要参与者的答案中不超过两道题目选择C 选项则视其对广州生活便宜度满意。对于外来人口问卷,宜居与不宜居所占百分比统计方法:以第18 题为标准,选择A 或B 选项的参与者视其认为广州宜居,选择C 选项的参与者视其认为广州不宜居。然后从认为广州宜居的问卷中分别统计出对广州环境满意者的百分比与对广州生活便宜者度满意者的百分比。对广州环境满意者统计标准:以第8、9 题为标准,两道都选择C 选项或一道选B 一道选C 的参与者视其对广州环境不满意,其余情况视为对广州环境满意。对广州生活便宜度满意者统计标准:以第10、11、12、13、14、15 题为标准,6 道问题中,只要参与者的答案中不超过两道题目选择C 选项则视其对广州生活便宜。对于大学生问卷,宜居与不宜居所占百分比统计方法:以第14 题为标准,选择A 或C 选项的参与者视其认为广州宜居,选择B 选项的参与者视其认为广州不宜居。并且从认为广州宜居的问卷中分别统计出对广州环境满意者的百分比与对广州生活便宜者度满意者的百分比。对广州环境满意者统计标准:以第5 题为标准,选择A 或B 选项的参与者视其对广州环境满意。对广州生活便宜度统计标准:以第6、7、8、9、10、11 题为标准,6道问题中,只要参与者的答案中不超过两道题目选择C 选项则视其对广州生活便宜度满意。
3.3.1 本地人口
(1)新区,共52 人,其中46 人认为广州宜居,占总人数88.5%。在这46 人中,有27 人对广州环境满意,占总人数58.7%;有51 人对广州生活便宜度满意,占总人数98.1%。
(2)老区,共54 人,其中49 人认为广州宜居,占总人数90.7%。在这49 人中,有23 人对广州环境满意,占总人数42.6%;有53 人对广州生活便宜度满意,占总人数98.1%
(3)总结:认为广州宜居的人群平均占总人数的89.6%;对广州的环境满意的人群平均占认为广州宜居人数的47.2%;对广州的生活便宜度满意的人群平均占认为广州宜居人数的98.1%。
3.3.2 外来人口
(1)新区,共103 人,其中95 人认为广州宜居,占总人数92.2%。在这95 人中,有69 对广州环境满意,占总人数72.6%;有83 人对广州生活便宜度满意,占总人数87.4%。
(2)老区,共64 人,其中56 人认为广州宜居,占总人数87.5%。在这56 人中,有46 人。
(3)总结:对广州环境满意,占总人数82.1%;有53 人对广州生活便宜度满意,占总人数94.6%。
认为广州宜居的人群平均占总人数的90.4%;对广州的环境满意的人群平均占认为广州宜居人数的68.9%;对广州的生活便宜度满意的人群平均占认为广州宜居人数的90.1%。
3.3.3 大学生
大学生,共32 人,其中22 人认为广州宜居,占总人数68.8%。在这22 人中,有17 人对广州环境满意,占总人数77.3%;有31 人对广州生活便宜度满意,占总人数96.9%。
在广州,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当地社会公益组织以及媒体“宜居广州生态环保组织”、“创绿中心”及“广东省宜居城市报告”,与之交谈了解到这些环保组织对城市推动环保的看法以及这些年付出的努力,也看到了环保人士的执着和对广州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寄托。随着在广州待的时间越来越久,为广州的城市环保付出的心血越来越多,这些环保人士对广州的依恋感和归属感越来越强,对广州宜居城市的建设更有信心。我们在环保人士的带领下,简单参观了垃圾分类的流程,深刻体会到垃圾分类的意义重大,垃圾只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4.1 居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的地方依恋感。对于外来人口而言,老区环境满意度(82.1%)和生活便宜度(94.6%)高于新区的环境满意度(72.6%)和生活便宜度(87.4%),不同的居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居民的地方依恋感的强度。
4.2 时间是居民地方依恋形成的主要因素,居住时间越久,居民对居住环境的熟悉感和精神依赖感越强。对本地人口而言,老区的宜居度(90.7%)高于新区(88.5%),尽管老区环境满意度(42.6%)低于新区(58.7%),这说明地方依恋感受到居民对居住环境长期的熟悉感与精神依赖的影响。
4.3 广州不同人群的居民对于广州宜居程度的比例以外来人口、本地人口、大学生的次序降低。外来人口认为广州宜居的人群平均占总人数的90.4%,本地人口认为广州宜居的人群平均占总人数的89.6%,大学生群体认为广州宜居的人群只占总人数68.8%。
4.4 广州不同区域的居民对环境的满意度以大学生、新区、老区的区域次序降低。大学生对环境的满意度(77.3%)在三组数据中最高,外来人口(68.9%)次之,本地人口最低(47.2%)。
4.5 广州老区的环境满意度和生活便宜度较高说明新区建设在配套的生活设施以及公园绿地等场所的建设方面存在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对外来人口而言,老区的宜居度(87.5%)低于新区(92.2%),老区的环境满意度和生活便宜度较高说明新区建设在此方面有所不足有待提高。
4.6 居民对广州的环境满意度不高,广州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应该多加重视广州的环境保护。广州不同区域的居民对环境的满意度以大学生、新区、老区的区域次序降低。老区居民多为本地居住了10年以上的年长者,见证了广州这些年来环境的变化,因此此类人群的环境满意度低从侧面证明了广州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环境保护。
[1](英)R.J.约翰斯顿,主编.人文地理学词典[M].柴彦威,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37,266.
[2]Jorgensen,B.S.,& Stedman,R.C.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redictors of sense of place dimensions:attachment to,dependence on,and identification with lakeshore propertie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6,79 (3):31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