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心理学视阈下的《大鱼》

2015-11-25 09:38翁士华
电影评介 2015年18期
关键词:爱德华威尔大鱼

翁士华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个性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把个人心理特质区分为三个重叠交叉的层次,即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主要特质(central trait)和次要特质(secondary-trait)。首要特质在个性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影响一个人的全部行为;主要特质虽不像首要特质那样对行为起支配作用,但也是行为的决定因素;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1]在这种个性心理学的指向之下,首要特质和主要特质支配着人的行为,把每一个个体区别开来,使个性形成,使健康人格与病态人格辨别开来。具有健康心态的个体会情绪饱满,会对生活抱着一种激情,始终有拼搏向上的意识,他会把个性中积极的首要特质发挥到极致。因此,美国现代心理学家舒尔兹认为:“健康的人们,对于多样化、对于新鲜的事件和挑战具有持续不断的需要。他们抛开例行公事而追求新的经验。他们进行冒险并探索新事物。所有这些活动都引起紧张。然而,奥尔波特认为只有通过这种紧张创造的经验和冒险,人才能成长。”[2]

基于“幻想”与“冒险”之间的心理学关联,美国导演提姆·波顿采用魔幻主义风格,在超凡的想象力和明亮的童心下拍摄了影片《大鱼》。导演提姆·波顿用一个关于大鱼的神奇传说,把父子两代人的生活与个性冲突纠合在一起,并向观众灌输着他童话般的成长理念。影片中的父亲爱德华·布鲁最大的爱好就是制造传奇,他用一生到处宣讲自己的传奇故事,而个性与之相反的儿子威尔常常会对父亲的这种举动感到难堪,成年后的威尔向父亲的故事内容提出强烈质疑,他想让父亲放弃那些无聊的“童话”,回到真实的生活里来。于是父子二人的冲突就此展开,并产生了长达3年的积怨。其实,这就是一场个性的冲突,如果将这对父子放置于个性心理学的视阈之下,父子二人的矛盾根源完全可以归结于二人个性中的首要特质、主要特质的差异,或者说,个性特质的差异导致了父子二人的不兼容性。

一、父亲爱德华的个性首要特质:幻想与冒险

电影《大鱼》剧照

根据上述奥尔波特的个性理论,《大鱼》中的父亲爱德华具有的首要特质应当是“幻想”。从心理学意义上来看,“幻想”是由个人愿望或社会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创造型想象,也是一种对未来的积极期待。积极的、符合现实生活发展规律的幻想,形成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境界和正确行为的先导,把人们带向了成功之路。[3]爱德华就是这样的人,生活中的爱德华只是一个普通的玩具推销商,他长年在外面推销产品,经历过各种事情,却没有一样具有传奇价值,因此他对自己的人生不够满意。所以利用积极而浪漫的“幻想”,爱德华把自己的生活场景升华了,他先是把家乡一条平凡的河流里制造出一条巨大的鱼,并幻想了用特殊的诱饵去钓取大鱼、大鱼吞下了他的结婚戒指又被迫吐回来的离奇情节。其实,这条大鱼既是爱德华浪漫精神的化身,也是爱德华人生的转折点。正是在这条大鱼的启发下,爱德华产生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他坚持认为:“一条鱼之所以不被人钓到,是因它有着特殊的材质。”“金鱼呆在小鱼缸里永远不会变大。若有更多空间,它们将会数倍化成长。”在爱德华哲学式的阐释中,“大鱼”这个幻想中的产物与现实有了切实的联系,随后出现在爱德华传奇中的巨人、狼人老板、连体双胞胎、美人鱼和世外桃源的生活,更把爱德华的一生装饰成了一场精美的童话。

当一个人从“幻想”进入到“行动”阶段时,他心中的“幻想”就会转变为冒险,产生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冒险行动。当“大鱼”的故事弥漫于整个小镇时,爱德华的幻想又进入到了下一个层次,他要去寻求更大的冒险空间。在“对我而言,这个小镇容不下我的雄心壮志”的幻想之下,在经历了“我的野心比我的身体长得快”的3年等待之后,爱德华决心走出小镇,看看外面的世界。虽然爱德华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有什么,但凭着“幻想”特质和冒险行动,爱德华先是闯进满是毒蛇、蜘蛛、流沙的沼泽,勇敢地面对黑色女巫和关于自己生命的预言;又勇敢地走进了巨人山洞,独自穿过从来没人敢走的黑森林,见识了世外桃源丰都镇。丰都镇虽然安逸、平静,但却不是爱德华想要的冒险生活,因为他坚信:“事情越艰难,最后越能取得丰厚的果实。”于是爱德华又离开丰都镇,最终在马戏团里渡过了艰苦的日子,并历尽艰辛找到了自己的爱情,这样的结局,才是爱德华希望得到的童话式结局。

二、儿子威尔的个性首要特质:现实与平静

很显然,在“幻想与冒险”的反面站着的是“现实与平静”,“现实”的定义内涵为即时的质量空间分布,所以或称“现实”是“即时物”,指的是当前存在着的所有客观实际。“现实”是沉静而踏实的,它拒绝与真实有距离,它要求事件的真实合法与本来面目。而“现实与平静”就是《大鱼》中儿子威尔的个性首要特质,威尔在精神上永远站在父亲爱德华的反方向,他不喜欢幻想与冒险,不喜欢无处不在的故事,也不喜欢父亲把自己编进他的童话里。其实威尔的心理代表着大多数人的心态,在现实生活里,“现实”以完全物质化的形式出现,它可以是一所有着白篱笆的小院子,也可以是一份足以养家的工作,也可以是一个玩具商销售额的多少,“现实”里没有“幻想”的空间,这就是“现实”的残酷。在“现实”的压迫下,生活变得沉重,也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乏味、枯燥、压抑。习惯被井然有序的日常生活包围的人们,早就给高贵的灵魂套上了物质的尺码,曾经在生活里游弋着的那条幻想式的大鱼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代它的是严密的逻辑、合理的推论、中规中矩的社会规范与限制人想象力的时空。威尔就是站在现实版的物质立场上,对父亲的“幻想”提出质疑。他不相信身为平常人的父亲会有那么多的传奇经历,他一直坚持认为父亲偏执于讲故事的爱好伤害了他的尊严。在威尔的评判标准里,只有“真实”才是让人信服的东西。因此威尔用“冰山”来比喻父亲的经历:“你知道‘冰山’吗?‘冰山’的意思就是说,事情只有一成真相露出表面,而其余九成都难觅踪迹。我看不到真实的你,我无法了解你。”而父亲却针锋相对地回答:“看不出是你的错,错不在我。”

因此,威尔从青年时代起积累起来的对父亲的反感和厌烦,终于造成了在威尔婚礼上的总爆发,结果是父子反目,3年不通消息。这就是父亲与儿子个性特质难以相容的集中反映。然而就在威尔拼命否定父亲的传奇经历时,威尔却又时时发现许多证据证明父亲故事的真实性。比如在清扫家中的游泳池时,威尔意外地看到游泳池里竟然出现一条大鱼,比如在阁楼里收拾旧物时,威尔竟然发现了父亲的阵亡通知书、丰都镇的委托书等;比如在父亲的葬礼上,出现了父亲故事里的巨人、双头美女、马戏团老板、丰都镇的居民、军营里的伙伴等真实的人物,似乎在说明父亲的故事并不完全属于虚构。对于这些离奇荒诞的细节,导演并不做任何解释,他只是想提示观众,从心理学的意义上看,真实与浪漫、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距离并不远,只要你愿意打开心灵去展开奇思妙想,平庸的生活同样充满了光彩。

三、“幻想”与“现实”之间的融合

在浪漫与现实、幻想与真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空跨度,所以会时刻产生冲突,要使两种个性最终兼容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态势,并产生以幻想为主体的强磁场,就需要理解和支持的介入。《大鱼》的主角爱德华是具有极强人际交往能力的人,在家乡,爱德华用自己的故事征服了全镇的居民,在外地,爱德华可以迅速地抓住一切转瞬即逝的机遇,在陌生的城市很快找到朋友和知已。可是又因为爱德华将自己的一生过于传奇化,违反了现实社会的“真实性”原则,会涉及到各种人际关系(尽管没伤害过任何人),所以置疑之声也会传来,儿子威尔作为这方面意见的代表,他坚持认为父亲所说的一切“是谎言”“是哄5岁孩子的”。这说明远离现实的幻想需要有空间与时间的张力,而社会对任何一种个性的评判都需要有道德力量的支持,需要公众的理解与认同。

于是,影片里的另外一种人群出现了,他们由班奈医生、桑德拉(威尔母亲)、乔瑟芬(威尔妻子)等组成,他们与爱德华的幻想与浪漫的个性基调形成了呼应。作为爱德华的私人医生,班奈非常了解爱德华的个性和生平,当威尔不满意父亲编出的关于自己出生的传奇时,班奈医生告诉他真实的情况是“你父亲当时没有在家,是邻居将你妈妈送到了医院”。与父亲编出来的“威尔出生的那天我用金戒指钓到了大鱼”的童话相比,这真实版本的确平庸无趣让人失望,难怪连威尔脸上都露出了失望的表情,难怪班奈医生也会说:“你认为哪种版本好,我一直喜欢那个虚构的版本。”《大鱼》中的爱德华一直游走幻想与现实之间,他把握着现实的一切机会(离乡、寻找、爱情、参军、工作),也不放过一切幻想的可能。成长的烦恼、创业的伤痛、爱情的坚贞、生与死的淡定,生命从激情狂飙到淡泊宁静,穷尽了爱德华一生的年华,也寄托了爱德华乌托邦式的浪漫。在一个个故事的诞生中,爱德华实现了对妻子的诺言(一座有白色篱笆的小房子),也实现了自己的幻想(将所有的人编进故事里),他用幻想填充着现实,也用现实印证着幻想,最终完成了自己既脚踏实地的工作、又幻想浪漫地活着的人生宗旨。当威尔终于静下心寻访父亲的一生,并在丰都镇上听说了父亲青年时代的真实经历时,威尔理解了父亲对家庭的责任心,当然也理解了父亲式的“幻想与冒险”。正是这一段寻找,扭转了影片的魔幻现实主义基调,使得《大鱼》有了现实主义意义:“幻想”是对平庸生活的背叛,是对人生的重新设计,也是一种积极面对残酷现实的最好态度。当人无法忍受生活的无趣时,“幻想”成功地将其摆渡到花团锦簇之地,让他在平庸之中同样享受世界的繁华。最终,爱德华的“幻想”个性感染了威尔,威尔学习着父亲的幻想模式,成为父亲传奇的续接者。影片用威尔怀抱父亲放进河流,让父亲重新成为一条大鱼的浪漫结尾,升华着父子二人的个性,描述出“幻想”与“浪漫”之间的成功对接。如果从个性心理学的角度来评论,这就是威尔个性中的“次要特质”的“幻想”成份开始显现,威尔的“次要特质”在父亲精神的激励之下呈显性特征,父子二人的个性才有了融合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幻想”虽然不是现实,但它作为一个非现实形象体系,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生动的可感性。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沉淀,“幻想”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观念与内部结构关系,形成了它的一套超时空观念。“幻想”通过“轮回转世”的方法将个体生命无限延伸,将个人经验作为一种预言或具有历史感和哲学深度的寓意,化为永恒的浪漫。这就是“幻想”的魔力与《大鱼》的主题。在影片《大鱼》里,导演提姆·波顿是在通过“幻想”告诉观众:不要在意你过着什么样的生活,重要的是你对待生活的态度,如果能以童话般的率真去面对那些平凡的事情,你的人生就可以绚丽得如童话,优美得如诗篇,精彩得如电影,“幻想”个性是寻求幸福生活的法宝之一。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6.

[2]舒尔兹.成长心理学新知文库[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22-45.

[3]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3.

猜你喜欢
爱德华威尔大鱼
描绘孤独的画家——爱德华·霍普 上
描绘孤独的画家——爱德华·霍普 下
威尔森林的骗子大叔
最佳男演员:威尔·史密斯
威尔·史密斯是怎么把自己玩坏的?
“会海”养不出“大鱼”
大鱼带来的启示
↓点灯——派威尔(英国)
爱德华和玛米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