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春+++严水冬
摘 要: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正日益改变着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模式,为学校实现高效管理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先进手段。本文总结了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经过不断摸索与实践探索出来的具有理工附中特色的信息化发展核心特征与运作模式。同时,也明确了下一阶段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信息化;核心特征;运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1-0005-04
一、信息化发展概况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下文简称:理工附中)始建于1950年,位于风光秀丽的昆玉河畔,前身为成立于1940年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即解放后的北京工业学院的附属中学,1980年就被认定为海淀区重点中学,2004年成为北京市示范高中,办学65年来,形成了“人文奠基,理工见长”的学校特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1.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有特级教师5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62名,另有外籍教师数名。在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双学位的教师占96%。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全国及北京市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同时拥有一支由高校、科研院所教授学者组成的专家导师团。
2.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建有一流的天文实验室、气象教室、机器人实验室、生物分子实验室及“咖啡舒吧”、“茶艺教室”等多个专业教室,设有先进的信息数字网络实验室,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气象局、北京理工大学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校外教育资源丰富。
3.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学校已构建“钻石型”特色课程体系,包含学科基础类、学科拓展类、CPS活动类及人格养成类四类课程,其中书院课程、SDP课程、荣誉课程以及服务性学习课程等别具特色。学校开设了八大领域的百余门校本课程,“茶艺·悟道”课程的师生多次出国参加“中国日”交流活动;同学们在“化学工坊”课上可以亲手研制肥皂,在“生活实验”课上能够自制“寿司”……学校出台了《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学分认定与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4.大胆革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创办了“理工实验班”,吸纳了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了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理工实验班”采用“一体多面的钻石型”课程体系,实行“双导师制”、“双学分制”,尝试弹性学制,使学生提前感受大学教育,体验大学生活。2011年,我校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基地校,通过开设过渡性课程、体验性课程,对接大学实验室等培养模式,为有物理特长、对物理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个性发展的平台。同时,学校设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引领学生规划人生、发展学业、成长心理;“车道沟书院”、“悲鸿画轩”等专业教室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校关系,扩大了国际交流。
5.民主管理的文化氛围。“尊重信赖、相互关心、承担责任”是我校的主流文化。我校设有“校长信箱”,倾听学生和家长的心声;实行“校长接待日制度”,搭建学生与校长对话的平台;成立“学生人大代表工作室”,聘任“学生校长助理”,让学生广泛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成立“家长委员会”,促进家校合作;举办“18岁成人典礼”,让学校、老师与家长共同见证学生的成长;“接力日记大家写”活动使学生在民主管理中增进友情。
近年来,学校获得了多项殊荣,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科技示范校、德育工作先进校等。同时,我校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项目实验校、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校、全国体育及艺术传统项目校。2011年,我校被《北京日报》等京城主流媒体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推选为“代表北京最高水平的国际教育品牌校”和“学生培养最具增值力的品牌中学”。
2009年我校入选北京市首批数字校园建设项目实验校,2011年,学校抓住“抗震加固”的契机,优化升级了学校的网络基础设施,为学校信息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2月,经市教委推荐,成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中小学试点单位,进行题为“智慧校园建设机制与应用模式的探索”的项目实验。
目前,学校在保留传统的有线电视网、电话网、广播网的基础上,建设了万兆干线、千兆到桌面的双链路校园网网络架构,建立了校级数据中心,实现了多路光纤专线接入,初步实现了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实践。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已基本完成了数字校园建设的试点任务,成为北京市第一批数字校园实验校市级优秀成果建设学校,并代表北京市入选教育部数字校园建设优秀试点学校。2015年3月,我校被授予“数字校园五星级学校”荣誉称号。
二、信息化发展核心特征
1.坚持“以实用为导向,以效益为指向”的信息化发展原则
数字校园是一系列信息系统的组合,作为现实校园的数字载体,数字校园具备数据源分散、应用异构、需求动态发展等特性,为保证数字校园整体建设的快速和有效,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适用的原则,即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实用为导向,以效益为指向,建设好用、易用的数字校园系统,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工作的融合。
学校在发展信息化的过程中坚持自己的原则,注重信息技术的实用性、稳定性、开放性、先进性和安全性。“实用性”表现为坚持将“应用”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目的,坚持实用的设计原则,紧紧围绕学校的实际需求,与企业紧密合作,定制开发学校应用系统,重视用户体验;“稳定性”指的是“硬件设备”的稳定性和“应用系统”的稳定性二个方面,“硬件设备”的稳定性表现为设备性能稳定且正常运行时间长、故障间隔大、无故障时间长,“应用系统”的稳定性表现为学校数字校园的系统功能能够充分满足学校工作需要,系统能够长时间稳定运行,系统维护量小;“开放性”表现为学校数字校园的应用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兼容性,采用面向服务的公共管理平台,通过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和公共数据交换,整合、集成各类应用系统和各种信息资源,满足当前、适度超前、适应发展;“先进性”表现在在学校信息化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采用先进的思想、超前的规划、成熟的技术与设计方法,符合当前潮流与未来发展趋势,以便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长期的使用价值;“安全性”是指学校在信息化发展中,数字校园的应用系统涉及到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大量数据,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必须采用先进的安全设备和技术,加强用户教育,强化安全意识,落实“人防”和“技防”措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以保证系统及数据的安全。
2.制定具体、明确而又突出学校核心应用的信息化发展目标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在信息化发展之初就制定了具体、明确而又突出学校核心应用的发展目标,坚持“培养学生主动发展,引导教师专业学习,营造数字化的教育环境”的发展目标。
学校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进一步巩固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健全信息化管理与运行机制;提升领导干部与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整合学校各类资源,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中的深层次应用;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为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发挥示范作用,经验共享、共同发展,最终实现示范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
3.进行全面、具体而有重点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在理工附中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全面而具体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是保证实现学校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学校本着“求真务实”的建设原则,围绕实际需求开展应用规划,不求大而全,但求产生切实的效益;在建设过程中本着“循序渐进”的方法,根据需求分层建设,边建边用;同时根据使用反馈,反复修整改进,“随需应变”,确保建设系统贴合实际需求,实现使用价值最大化。其中数字校园是学校信息化的核心建设内容和应用系统,学校对数字校园进行了重点规划,拟建设一个基础平台和六大应用系统:校园基础支撑平台、资源管理系统、校园办公系统、一体化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学生成长支持系统、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国际教育支持系统,其如图所示。其中,校园基础支撑平台提供基础服务、用户信息和数据的集成互通,支撑学校的办公、教学、学生成长及教师专业发展。
结合我校办学实际需求,我校数字校园的建设重点为一体化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学生成长支持系统、校园办公系统。同时,确定我校数字校园的建设分三期完成,并坚持“边建设,边探索”的原则,及时总结每一期工程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为下一期的建设提供借鉴,最终建成有我校特色的数字校园。具体阶段建设内容如表所示。
(1)第一期:建设基础支撑平台,搭建支撑层与服务层,建设如教务管理,学籍管理等常规应用,同时建设校园办公一期、智能排课等具体应用。
(2)第二期:在维护已有模块的基础上,总结一期建设经验,重点建设一体化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学生成长支持系统;完善校园办公系统,建设即时通讯,信件中心等实用功能,同时建设成绩分析、教学评价等贴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系统,不断推广数字校园相应功能。
(3)第三期:建设国际教育支持系统,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完成整体建设规划内容,实践与研究各应用系统在校内各部门使用情况,总结数字校园建设模式。
4.采用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发展模式
通过数字校园一期建设,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学习和消化,逐渐理清了数字校园的建设思路,坚持“求真务实、稳步推广、随机应变”的信息化发展模式。在实际的推广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不同的优先级,保证推广一个功能、稳定一个功能,由少到多,边建设边推广,不断丰富平台功能。同时,通过经验积累,总结出“抓住应用时机,先小范围试用、后大范围推广”的推广策略,规避因功能不稳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采取多种激励机制,以绩效考核为手段,不断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扩大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效益。
(1)求真务实。我校数字校园建设以实用为原则,围绕教师、学生、家长的需求开展应用规划和建设,不求大而全,但求产生切实的效益。
(2)稳步推广。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多个设计细节和执行环节,按照统筹规划,稳步推广的原则,边建边用,确保功能稳定,解决实际问题。
(3)随需应变。根据使用反馈,反复修整改进,贴合实用。兼顾好硬件设施与软件系统的比例关系,兼顾好基础平台与各应用系统相互之间的数据关联,兼顾好学校各部门之间以及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动关系。
三、信息化发展的运作模式
1.自主学习平台,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中小学网络教育的发展模式将不仅体现在课堂中,会更多地体现在课堂之外,通过网络将学习材料和学案素材提供学生使用,学生利用网络超前学习、复习功课和书写作业,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体现了以学定教、高效课堂的根本。教室也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有效整合的课堂是快乐的课堂,是充满生机、充满灵动的课堂。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应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积淀了学生发展的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校园办公系统,转变管理方式促进学校发展
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学校尝试利用网络环境建立学校管理平台,教师的教研、交流、反思,管理者的日常办公、师生信息管理、教师评价,学校对家长、社会的信息发布、反馈接收等都统一在管理平台上进行。这一探索改变了传统的沟通方式,营造了良好的交流空间,推进了资源整合,加快了信息流通,规范了办公流程,减少了办公成本,从多方位提高了管理效能。
3.云桌面系统,破解远程办公和移动教学的难题
支持移动教学,是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硬指标。以前,为了满足电子化教学的要求,制作新颖的课件,老师们常需要拎着电脑到处走。应用“云桌面”系统后,老师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各种终端设备通过网络登录到自己的虚拟桌面,彻底解决了数据携带、软件版本升级、系统应用兼容性等问题。更加高效、安全地满足教师移动办公和移动教学的需要。
4.完善的保障机制
理工附中在发展信息化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保障机制的建设,在经费保障、组织保障、人员保障和制度保障等方面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落实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保障机制。
(1)在经费保障方面:为保障数字校园建设的正常进行,各级领导给予学校大力支持,保证数字校园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确保专款专用,达成建设精品示范性数字校园的目标。
(2)在组织保障方面:建设初期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成立建设项目组、明确项目组成员和相关制度,由陆云泉校长牵头,成立了包括各相关处室负责人在内的数字校园建设项目领导小组,除校领导小组外,信息中心全体人员及每个处室及学科分别有1~2人参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测试及反馈,深入开展需求调研工作,对数字校园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
(3)在人员保障方面: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有团队成员负责协助施工方完成需求调研、原始数据收集等工作。协助施工方开展应用项目的测试,完成与本部门(学科)相关模块的测试工作。施工方根据项目建设需要,项目经理常驻学校办公,确保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相关技术服务。系统功能完成后,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部门(学科)相关负责人收集应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改进意见,并及时反馈。施工方及时修改调试,确保功能建设贴合实际应用并积极推广。定期召开由施工方、监理方和校方三方人员参加的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会,及时通报进展情况,反映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初步审核系统功能等;监理方全程把控进度,提出监理工作要求,规范业务流程,协助校方完成各项工作。
(4)在制度保障方面: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制度保障发展,以制度完善管理,引导各项工作向着健康、平稳的方向发展。内容包括人员保障制度(包括信息中心教师岗位职责;各级各类管理员岗位职责;奖惩制度;管理员培训制度)、安全保障制度(包括数据管理制度、系统软件管理制度、信息发布管理规定、管理员管理制度、用户管理制度(包括用户名密码管理制度和对超级用户的限制、授权规范等)、突发事件处理制度、以及备份恢复、日志、审计等方面的规范)、奖惩制度(对“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积极协助建设,提出改进性意见的进行表彰奖励)、激励制度(本着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原则,对学校教师在数字校园工作的建设和应用的参与情况予以一定的激励措施)、业务流程规范(对各级管理员、用户的业务操作做出明确的规定。操作流程的规范包括:文字描述、流程图描述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5.及时回顾、总结与反思
教育信息化的相关论述,是沿着“起步”阶段、“应用”阶段逐渐发展到“融合”与“创新”阶段这条逻辑主线展开的,我校基础设施建设(起步阶段)已经基本完成,在数字校园建设后,主要从应用、融合、创新阶段获得一些体验和收获。学校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回顾走过的路、不断总结、认真反思,在改正错误中不断提高。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利用优质资源,为教育教学提供应用辅助工作,实实在在解决学校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例如,校园办公系统的建设,减轻教职员工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学生成长支持系统的建设,为学生学习服务,为学生成长提供资源,为家校、师生之间提供交互的平台。
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学和学校管理的融合方面,统一学校资源,将教材多媒体化、资源网络化,进而使教学资源融合为一体;统一数据,将学校方方面面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协同教育社区,为学生,家长,学校,社会间提供沟通平台,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促进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学习活动之中。
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应用的不断推广,我们将加大师生信息技术培训,进一步鼓励师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得教学成果,提升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重视教学资源的构建,除了积极引进优秀资源外,同时鼓励教师应用及开发资源,促进资源的积累,形成资源的生态化发展。另外,我们也期望数字校园平台可以成为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习与生活乐趣、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载体 ,使数字校园平台发挥更大作用。
(编辑:杨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