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宁远(资深媒体人、作家)
童话王国的信仰
文_宁远(资深媒体人、作家)
在哥本哈根市立博物馆里有这样一句话:丹麦的孩子都有一颗完整平和的心灵,因为他们的童年是真正童话与歌的岁月。如今看来,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安徒生。
Ann是成都人,丈夫丹麦人,结婚十多年,俩孩子,姐姐十岁,弟弟八岁。一家人丹麦中国两边跑,直到去年选择定居在丹麦欧登塞(安徒生的故乡)。问她最终选择丹麦的理由,她回答:孩子在丹麦生活,我放松了,身为母亲彻底的放松。
这次丹麦行的主要目的,是前往成都的友好城市丹麦霍森斯考察小学教育,我带上了五岁的女儿小练,好朋友带上她五岁的女儿豆芽。到了哥本哈根,Ann给我们找来一位小伙子负责开车,第一天上车,小练和豆芽就收获了司机Jans送出的一罐糖果。Ann说,这是丹麦人的习惯——大多数司机的口袋里都随时准备一份小礼物,以安抚旅行中的孩子。
Ann跟我讲两天前的一件小事,她参加住家附近教堂唱诗班的合唱排练,合唱团的团友们站在草地上,远处一个小男孩学骑两轮自行车,颤颤巍巍往这边的小道冲过来,所有团员不约而同侧身注视小男孩,小心翼翼地一边鼓掌一边喊加油。小男孩在掌声里坚持了平衡,红着脸喘着粗气开心地笑着。小男孩的父亲在更远的地方大声说谢谢。
“我们谁都不认识父子俩,但所有人都停下手里的工作去鼓励小男孩。这就是丹麦。”Ann这样说。
在哥本哈根市立博物馆里有这样一句话:丹麦的孩子都有一颗完整平和的心灵,因为他们的童年是真正童话与歌的岁月。如今看来,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安徒生。
这个国家的人从不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但你会看到每时每刻每个成年人对孩子的那份细致入微,他们珍视孩子的每一个现在。
我猜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类似信仰一样的精神力量。但丹麦人做得如此自然,事实上,他们的成人世界里也保留着那份孩童般的天真,每一位丹麦人都像守护梦想一样守护童年。
去哥本哈根科学实验馆,不知不觉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这里既是课堂又是游乐场,每一个小小的实验都充满了童心和创意,当然还有隐藏在背后的知识。没错,知识都隐藏起来了,通过游戏悄悄进入孩子的身体。那么多巧妙的实验(游戏),假如没有一颗孩子般的纯真心,怎么可能设计得出?
我把这感受发在朋友圈,有国内的朋友对实验馆感兴趣,问是不是有可能在中国做一个类似的,我回答:模式可照搬,精神难复制。
这样一个针对孩子设立的场馆,进来体验的竟然有至少三分之一是成年人,且不管是大中小孩,每个人都享受其中。虽然项目众多,体验者不少,但整个现场并不吵闹,大家秩序井然,安静平和,对迎面而来的陌生人都露出和善微笑。在乐高主题公园,玩得最开心的也不一定是孩子,工作人员看见穿公主裙的小练和豆芽会作揖请安,海盗船上镇定自若的孩子看着呜吁呐喊的父母……总之,大人和孩子的界限在丹麦特别模糊。
我们来到此行的目的地之一,丹麦公立学校霍森斯城市小学,豆芽和小练做了盘幸福的插班生。
刚坐进学前班教室的时候,两个小孩有点懵。
老师在提问;今天什么天气,有风吗,有云吗,你穿了几件衣服……知道答案的孩子直接爬到了桌子上,是爬桌子,不是举手,第一个爬上桌子的孩子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有个小男孩的一只手臂打着石膏,跳上桌子的时候有些吃力,他咬着牙,鼓起双眼撑住桌子住上蹦。
所有孩子都很兴奋,不光因为爬桌子,当然还为这两位新来的中国同学,大多数孩子是第一次见到中国人,他们小声对着豆芽小练说“你好”,这是前一天刚刚学会的中国话。
老师讲课用的丹麦语,表情丰富,加上很多道具展示,豆芽和小练很快进入状态,参与其中。看起来这是一堂数学课,老师发给大家一张线描图,不同的图案表示不同的数字,学生把图案对应的颜色涂上去——其实都根本不是什么课,大家只是在玩一个好玩的游戏。
我注意到孩子们没有课本,去问老师你们上课是不需要课本的吗?老师说有课本的,但知道今天会来两位中国新同学,新同学没有课本,所以大家决定都不带课本。
我注意到孩子们没有课本,去问老师你们上课是不需要课本的吗?老师说有课本的,但知道今天会来两位中国新同学,新同学没有课本,所以大家决定都不带课本。
在另一所私立学校,是真的没有课本。早晨八点的霍森斯郊外,学前班在一个看起来像个农场的院子里,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做饭。风吹着,冷,老师生起篝火,孩子们穿很少,东奔西跑忙忙碌碌,有人运木柴,有人切菜,有人爬房顶。
锅里冒出热气的时候,太阳也出来了,老师停下手里的工作唱起丹麦古老的歌谣,伸出双手召唤孩子们。野孩子们听见歌声渐渐聚拢过来,在一颗大树下手拉手站成一个大圆圈齐唱起另一首歌,感谢大自然赐予食物,每个人脸上流淌着平和。
一只色彩斑斓的小鸟飞进了院子,第一个发现小鸟的小女孩发出一声惊叹,所有人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往上看,更多的赞叹声和笑声填满整个院子,我们又回到孩童的世界。
Ann的两个孩子是在中国上了几年学才转到丹麦来的,她说孩子最大的变化是到丹麦后变得爱上学了,每天都想早点到学校,放假的时候还会嫌假期太长。“他们在这里的学习看起来就是玩儿。”
高年级学生在铁匠铺
在木工房操作
“做饭”是学前班孩子的课程
Ann与孩子们
看起来是玩儿,事实上并不只是玩儿。霍森斯城市学校的校长讲了一个词“self-driven”,翻译成中文应该可以叫做“自我学习驱动力”。“我们很注意保护学生的self-driven ,等孩子对表达有需求的时候才教他们读和写,而不是野蛮地把知识灌进他们的大脑里。”
通过自己的经验来促进(增加)学习的欲望,学习就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多么简单的道理。
也是基于这一点,另一所私立学校的孩子们三年级了才开始写作课,我说这会不会太晚了?陪同我们的老师又一次说到了“self-driven”。这一周的写作主题是古希腊,在这之前老师已经讲过很多古希腊的故事,学生们根据老师的故事发挥。有趣的是,孩子们不仅仅用文字来写作,有很多还把老师的讲述画成画。随意翻开孩子的作业本,每一本都不一样,旁边的老师提醒我:这不仅仅是孩子们的作业本,也是课本,孩子们自己制作独一无二的课本,自己写书。
和中国学校一样,丹麦学校也会强调自己的办学特色,他们强调的不是科目优势什么的,比如霍森斯城市学校的特色是对特殊学生的接纳:学校专门有针对特殊学生设置的课程和老师,帮助特殊学生克服自己的障碍融入社会和集体生活。而欧登塞的私立学校则强调“美”的教育,学校座落在郊外的田野里,孩子们在自然和艺术的氛围里长大,每一个班级拥有一座小木屋,孩子们自己装饰生活与学习环境。还是在安徒生的故乡欧登塞,有一所幼儿园的特色竟然是“森林”,整个幼儿园就建在森林里,建筑被参天大树包围,园子里到处是木头制作的秋千,旧轮胎环绕的沙坑,树屋,种满南瓜和扁豆的菜地……
相对于成绩,Ann说老师们似乎更关注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他们是否快乐、自信、有安全感。“有一个好身体是第一位的,然后是热爱生活,爱他人,与人相处融洽。”学校几乎没有考试,但会弹吉它,会木工,能做出可口的饭菜这些技能总是让孩子得到更多的掌声。在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我们都看见有专门为学生准备的木工房,陶艺吧,厨房,甚至铁匠铺。
我们在丹麦朋友安娜的家里住了两天,安娜家一共四口人,安娜自己在政府部门工作,丈夫是现役军官,还有一双儿女,朝夕相处中能感觉到平等又放松的家庭氛围。每个家庭成员身上那种心满意足的状态特别能打动人。
有一天晚上聚餐,安娜的几个闺蜜连同她们的丈夫孩子都来,加上我们一共二十几个人。这么多人需要照顾,换成是在我家里可能早就忙得晕头转向了,但他们似乎一点也不焦虑,更看不出着急。夫妻俩正常上班下班,回家后慢悠悠准备晚餐,丈夫烤肉,安娜布置餐桌准备甜品,还半小时客人们就要来了,丈夫停下手里的工作拉上儿子去门口的草地踢球(这是父子俩每天固定的活动),这时候安娜突然想起家附近有个古堡应该带我们去看看,马上发动汽车招呼我们出发,等到我们看完古堡回到家里,客人陆续到了,聚会在轻松随意的气氛里进行……
这样的气氛对孩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整晚没有熊孩子,大人们在餐厅聊天,孩子们在客厅玩,偶尔有小孩跑过来,是要妈妈帮他吃掉一块面包——原来,客人吃不完主人准备的食物多少有些不礼貌,小孩的盘子空了才走到主人面前说谢谢,把空盘子交给主人自己继续玩去了。
在这样的学校和家庭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究竟有什么共同的东西呢?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在丹麦见到的孩子,就应该是“舒展”吧。
是生命自由生长才会有的舒展。
单纯的人从不缺乏创造力,再加上缓慢悠闲的生活给思考以更大的维度,丹麦的设计创意始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于创新,有孩子般的好奇和一颗快乐的心实在是太重要了。
想起过机场安检通道的时候,小练戴了个米奇老鼠的发圈,工作人员脸上笑开了花:Hello,Mickey! 等小练通过,她又对着我喊:Hello,Mickey's mum!
我望着这灿烂的笑脸愣了神,眼前这位丹麦姑娘,她实在是爱着这份工作,爱着陌生人,并且像孩子一样开心呐。
愣神中想起一个问题,你在培养谁的孩子?
一个说法是:假如你认为孩子就是你的孩子,那你培养出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假如你认为孩子是家族的孩子,那你培养的就是家族的孩子。同理,是国家的孩子还是社会的孩子,是人类的孩子还是上帝的孩子……
你在培养谁的孩子?这个选择,我们都要面对。
假如你认为孩子就是你的孩子,那你培养出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假如你认为孩子是家族的孩子,那你培养的就是家族的孩子。同理,是国家的孩子还是社会的孩子,是人类的孩子还是上帝的孩子……
知道答案的孩子直接爬到了桌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