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班的“三二一”
——记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小学部“包班制教学”

2015-11-24 07:12沈立典北京报道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5年11期
关键词:小学部小豆豆学校

本刊记者_沈立典 北京报道

国际班的“三二一”
——记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小学部“包班制教学”

本刊记者_沈立典 北京报道

中午,包班老师整队,准备一起去食堂午餐

三人包班

高老师、常老师和外教Tina负责整个班级除体育之外的所有课程——除了语数外,还有逻辑、美术、音乐、科学等,几乎一整天都和孩子们在一起,一直到孩子们升入三年级。这就是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小学部国际班的“包班”。

从9月份开学到现在,已经过了大约4周,并不算长,这些刚离开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虽然隐约有了纪律的概念,可还是会在课堂上发出一阵阵兴奋的吵闹,东倒西歪地坐着趴着。在培养孩子们的规范上,尚需时间,三个老师还需要花更多精力。

常老师很年轻,穿着碎花衣裳。大学毕业后,在美国实习教小孩子汉语,回国后继续从事教职。因此,她对“包班”教学的理解也更多地来自国内外比较:“在国外,他们其实并不太重视要小孩有多规范。除此之外,我感到咱们这个班的很多理念和国外都是非常契合的。”

高老师同样年轻,戴眼镜梳马尾,长裙几乎及地,之前在青海支教。说起现在的教与学,高老师的眼中也有对比:“支教是在山沟沟里,交通不方便,条件当然是艰苦一些,但我所在的学校对课业还是抓得很紧、很严,氛围和这里是很不一样的。”

常老师正在讲《瓜儿谣》

而Tina,刚来中国几个月,几乎不会汉语。面对教室里突然出现的陌生人她习以为常,礼貌地微笑示意,然后坐下忙自己的事。

主题教学

三位老师的课是分开的。按照学校的规定,35分钟一堂课,课间会有休息,每节课的内容并不一定相关联。学校安排了专门的一天,周三,来进行主题教学。这一天,每一堂课的内容都是相关的。

今天的主题是“比较”。

教室内陈设丰富,五颜六色,双推拉的黑板内嵌有一个可触摸的大显示屏,这是三位老师用得最多的设备,需要的时候还可以给每位孩子发一个iPad进行交互。每个老师都用幻灯课件作为主要教学工具,放上花花绿绿的图片,动画效果丰富的文字——面对小孩子,教学手段总是力求丰富。

绘本基本上一定会用到。Tina在英语课上讲了一对双胞胎的小故事,两个可爱的娃娃出现在课件里,孩子们很有兴趣。Tina会先教单词,就像教一个婴儿开口说话那样,她夸张地开口,却发出很轻的声音,孩子们也就跟着轻声地学。通常四五遍之后,孩子们大概都能发出这个单词的音,她会再解释,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当然还是用英语,把这个词放进一个短句里,加入现场任何可以用以举例的事物。比如班上有一对双胞胎小女孩,Tina就会告诉其他的孩子:“They are same(她们一样).”接着Tina会举更多的例子,有课件里的图片,也有手边的东西,告诉孩子们什么叫“Same(一样)”什么叫“Different(不同)”。慢慢地,当她指向两个东西,孩子们就能说出来,是“Same(一样)”还是“Different(不同)”。

一开始高老师和常老师都有担心,这些生活中几乎只接触汉语的孩子,面对一个完全不会汉语的老师,交流起来会有多么困难。但实际到了课堂,这种担忧显得多余。有时候在课外,孩子们会突然冒出一两个单词,甚至简单的句字,很兴奋。

Tina老师和孩子Give me five

亦庄实验小学的全课程内容相互贯通,有时老师会花上一整个上午或下午的时间,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涉及各学科知识,因此,一节课通常很长。

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的小学部国际班没有那么长的课,课堂也大部分的时间在室内,但老师们会引入相同的教学故事主人公,例如“大卫去上学”的“大卫”,或是像今天,用“瓜”,各种瓜果类,来教小孩子们语文、数学。

今天的语文课内容是《瓜儿谣》,一首儿歌。常老师带来了不少从菜市场买来的瓜果:黄瓜、丝瓜、甜瓜、地瓜……但她没有一开始就拿出来,而是在孩子们说完都知道些什么瓜之后,再拿出来,让孩子们比较一番,各种瓜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教室里一阵兴奋。兴奋难免会让课堂略显失控,这时候常老师拍起了手,按照一种之前和孩子们约定好的节奏,孩子们也会跟着拍,唱纪律规范的小儿歌。这种组织课堂的方式与幼儿园相似,可能考虑到孩子们正处于过渡期。

语文课堂相对活泼,常老师总是笑眯眯的,语态接近儿童。相较之下,数学高老师则更严肃,与常老师的课形成了恰到好处的反差。数学课接着用“瓜”来讲加减法,高老师不仅让孩子们做加减,还要大家尝试讲出“数学信息”,训练逻辑思维,很多孩子是讲不好的,高老师虽然严肃但并无愠色,一遍一遍,引导大家讲,讲完她再补充。

三位老师的教学手段都十分丰富。即使是相对严肃的高老师,也会在课前给孩子们发数字牌,玩“数字蹲”;Tina用上了小图片和表格,让孩子们把一样不一样的东西用胶棒粘在对应的栏里,涂上颜色;常老师则通过《不一样的小豆豆》绘本,让孩子们隐约从故事中了解,“一样”或“不一样”字面以外的意义。

三位老师,两种语言,不同课程,一个主题,在同一个教室里。

TIPS_

《不一样的小豆豆》课堂片段1:

师:豆豆,豆豆,如果你是小豆豆你想像谁?

生:我想像豌豆子弹(或指《植物大战僵尸》的豌豆射手)。

师:哦……

生:我想做一个平凡的小豆豆,最好别被人踩。

师:你呢?

生:我想做豌豆荚,把其他的豆豆都叫过来。

师:叫过来你要干什么呢?

生:跟他们玩儿呗!

生:我想大家都在豌豆荚里,然后坐在一起聊天。

师:哦,他想和大家聊天。

生:我想变成李小龙……

《不一样的小豆豆》课堂片段2:

师:每个小豆豆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就像我们,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生:对。

师:都有不一样的眼睛、鼻子、嘴巴。可是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俏模样对不对?

生:老师,文艺文玉她们两个却是一样的呀。

师:对了,她们俩是双胞胎,可是她们俩真的一模一样吗?来文艺文玉过来,我们来看看好吗?

生:一个戴眼镜一个不戴。

生:文玉她不过来。

生:文玉她不喜欢这样。

师:好的,这就是她们俩的一个不一样的地方。

猜你喜欢
小学部小豆豆学校
我们班里的奇遇记
用爱浇灌孩子——再读《窗边的小豆豆》
我做了一次“小陀螺”
春天来了
神秘的包裹
学校推介
一年级的小豆豆
窗边的小豆豆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