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与杭州中心城同城化发展探讨

2015-11-24 02:55孙东波王益澄叶持跃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德清杭州中心

孙东波,王益澄,叶持跃

(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德清与杭州中心城同城化发展探讨

孙东波,王益澄*,叶持跃

(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德清和杭州中心城地域临近,城市间经济社会联系密切,民众有较强的区域认同感,具备同城化发展的条件。采用定性、定量方法对比分析发现德清与杭州中心城历史文化一脉相承、交通联系紧密、区域经济联系密切、产业结构互补是同城化发展的基础;经济实力的差距、行政体制的壁垒及德清融入杭州的定位多变是同城化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从市场整合机制和制度整合机制提出同城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并以协调产业的发展为核心、以建立统一的区域市场为目标、以共同建设基础设施为基础、以构建区域合作协调机构为保障4个方面论证德清与杭州中心城同城化发展的对策。

同城化;动力与对策;杭州中心城;德清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深入,城市体系、产业结构及体制制度等都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城市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日趋紧密。区域核心城市与次一级城市相互紧密合作,城市群的溢出效应、分化效应与扩散效应更加明显,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成为上级政府确定城市发展方向、谋求外部经济给自身带来效益的重要战略[1]。目前,我国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尺度对区域整合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其中区域整合实证研究的成果较多,有对长三角地区[2]、珠三角地区[3]、京津冀地区[4]等经济发达地区整合研究,也有学者开始对东北地区[5]、中原地区[6]、西北地区[7]的区域整合开展了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学者沿用了西方国家区域整合的研究理论体系,主要集中在区域整合的内涵[8]、动力机制[9]及整合模式[10_11],尚未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

同城化是区域整合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提升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域城市间将同城化发展视为一种重要的模式,如深港同城、广佛同城、沈抚同城、长株潭同城等。同城化是指2个或2个以上城市因地域相邻、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素联系紧密,具有空间接近、功能关联、交通便利、认同感强的特性,通过城市间经济要素的共同配置,使城市间在产业定位、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和政府管理上形成高度协调和统一的机制,使市民弱化属地意识、共享城市化所带来的发展成果的现象[12]。目前,学术界对同城化的研究集中在其内涵[1]、特征[13]及发展模式[14],也对沈阳_抚顺[15]、厦门_泉州[16]等具体案例同城化建设的条件、思路以及内容进行了论述。

德清和杭州中心城(即杭州市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及余杭区)地域临近,城市间经济社会联系密切,民众有较强的区域认同感,具备同城化发展的条件。同时,杭州都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明显,尤其是杭宁高速公路、申嘉湖杭高速公路、杭宁城际高铁等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德清与杭州中心城的通勤时间大大缩短,进一步降低了运输成本,促进了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通。在此形势下,探索德清如何融入杭州中心城发展这一问题,可为杭州都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和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提供决策依据。

1 同城化发展的基础与制约因素

1.1 基础

1.1.1 历史人文

德清既受吴越文化的影响,也受杭派文化的熏陶,虽然德清与杭州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但两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融。从浙江省郡县建制沿革来看,三国吴到南朝近500年的历史时期,德清和馀杭(今杭州市余杭区)一直同属于吴兴郡;隋代为纠正南北朝滥置州郡之弊,并州郡,改郡为州。大业初又改州为郡,馀杭和德清同属馀杭郡;到了五代吴越时期,馀杭和德清同属钱塘道;民国初年为革新政治,废府、州、厅制,而存道、县,馀杭和德清同属钱塘道[17]。长期以来,两地文化、经济等方面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历史文化渊源颇深。

1.1.2 区位与交通

从区位上看,德清县11个乡镇有7个乡镇与杭州接壤,县城武康镇与杭州中心城的交通距离只有27 km。两地形成了便捷的交通联系,目前已经建成通车的公路有杭宁高速公路、申嘉湖杭高速公路、104国道及09省道4条,铁路有杭宁城际高铁、宣杭铁路2条,水路有京杭运河、杭湖锡线和东苕溪3条,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开通的第1条跨地区城际公交线K588路,连接德清汽车总站和杭州武林门。

此外,规划中的杭州第2绕城高速西复线起点位于德清县新市镇,穿越德清境内,将杭州都市经济圈外围的德清、余杭、临安、富阳、诸暨等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德清三合到余杭仁和的公路、新安到余杭塘栖的公路、新市到余杭临平的公路德清段都已经开工建设,德清和杭州余杭两地在交通规划、资金筹措等正在加强合作。融杭水路交通网也在搭建,德清“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武新线、京杭运河2条航道高等级改建,续改建白三线、下湘线、洛东线支线航道,初步形成“一横三纵五支”的主骨架航线。规划中的杭州地铁为德清预留了连接口,起点为德清县武康中心城区城南科技新城,经下渚湖湿地南侧进入余杭良渚组团,最终接入杭州地铁。德清正从公路、铁路、水路全面融入大杭州交通体系,德清融入杭州中心城的步伐将大大加快。

1.1.3 区域经济联系

杭州正处于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后期,产业转型升级、要素成本上升驱使部分市场主体要素外溢,德清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开展引进杭资的活动,主动承接杭州中心城产业的转移。目前德清形成了“一核心四区块”(“一核心”即德清经济开发区,“四区块”即德清工业园区、乾元_雷甸、新安_禹越、钟管_洛舍工业区块)临杭产业带,加强了德清与杭州中心城的产业联系,两地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式中,Rija表示城市i,j的经济联系量;Pi,Pj分别代表城市i,j的非农人口数;Gi,Gj分别代表城市i,j的GDP;Dija表示城市i,j间的交通距离。

测度结果(表1)显示,德清与杭州中心城之间的经济联系均强于湖州、嘉兴、上海等近域的经济联系。不论是2007年底的经济联系度、经济隶属度,还是2012年底的经济联系度、经济隶属度,都证明德清和杭州中心城的经济联系远高于任何近域城市。虽然德清与上海的交通距离较远,但上海是长三角人口和经济规模最大的城市,溢出效应与扩散效应明显,因此德清与上海的经济联系度和经济隶属度也较大,列第2位。

表1 德清与近域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度和经济隶属度

1.1.4 产业结构互补

杭州是全国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旅游休闲中心,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强、发展潜力大,其中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优势和支柱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点领域。德清逐步形成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装饰建材3大支柱产业和地理信息、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3+X”工业产业体系。由此可见,德清与杭州中心城的支柱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叠较少,产业结构相似指数相当低,具备错位竞争、共赢发展的基础条件。

1.2 制约因素

1.2.1 经济实力的差距

在杭州都市经济圈内,非杭州市行政区划的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绍兴、诸暨6个县(市)中,德清各项主要国民经济指标仅优于安吉,落后于其他4个县(市),列倒数第2位(表2)。目前德清虽已逐步形成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装饰建材3大支柱产业和地理信息、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3+X”工业产业体系,明确德清经济开发区、临杭工业区、德清工业园区、科技新城四大平台的产业定位和集聚要求,但是产业集聚集群带来的块状经济仍需强化培育,县域经济仍需进一步壮大。根据2009年出台的《关于加快融入杭州共建都市经济圈的实施意见》,德清在优化临杭产业带空间布局,强化与杭州中心城产业链的联系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表2 2011年杭州都市经济圈内6个县(市)主要国民经济指标

1.2.2 行政体制的壁垒

目前德清融入杭州中心城仅限于表面的交通设施的对接、产业的梯度承接、空间的融合发展等机制上,而深层次的功能一体化机制尚有待进一步建立。近年来,德清融杭战略在人才、医保、金融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杭州德清签订人才资源开发合作协议,两地人才交流合作工作进入新的阶段;德清县人民医院与杭州市医保实时联网正式启用,成为杭州市医保中心第1家跨地区的定点医院,德清县第3人民医院被审批确认为杭州市医保定点医院,杭州医保卡在德清就医实现全覆盖;德清县农村信用联社参加杭州银行同城票据交换,杭州银行德清支行正式开业。但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保制度、财政制度等关键领域尚未有破冰之举,阻碍了两地的人才、信息、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企业跨区域发展以及科教文卫等社会资源的共享,因此两地行政体制的壁垒亟待破除。

1.2.3 城市定位的多变

城市定位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坐标系中综合地确定城市坐标的过程。德清融入杭州中心城的定位一直多变,从杭州的“菜篮子”、杭州卫星城到杭州“后花园”、杭州“卧城”,再到“杭州北区、创业新城”,德清一直在寻找自己在杭州都市经济圈内可扮演的角色。德清应该着眼于杭州都市经济圈,乃至长三角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明确城市自身的发展特色,理清德清与杭州中心城社会经济关系的特征,深入分析德清在杭州中心城发展中的职能和地位,并加以科学概括。否则,德清无法实现深层次、宽领域地融入杭州中心城。

2 动力机制

2.1 市场整合机制

2.1.1 产业互补性日益增强

一个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其经济特征和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产业结构也亟待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等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杭州中心城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城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10大产业。部分工业企业为缓解土地、环保和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压力,纷纷将转移到区位优势明显、投资环境优越的德清寻求更新的发展空间。因此,德清成了杭州中心城产业梯度转移理想的目的地之一。与此同时,德清出台了针对杭迁企业的优惠政策,大力推出一系列举措引进杭资企业。截至2011年10月,在德清的杭资企业已达576家,实际完成投资140.15亿元,杭资企业对德清经济的贡献率占到1/3以上;随着大批杭资企业的入驻,不仅壮大了德清的经济规模,也使德清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工业体系日趋完整,两地商贸、物流等三产服务业加速融合。

2.1.2 居住空间格局一体化的趋势

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居住观念的改变,德清和杭州中心城的居住空间格局存在一体化的趋势。2013年7月杭宁高铁建成与通车,德清与杭州间每天发车17趟,两地到达的时间仅需13 m in,两地空间上的距离再一次缩短,德清融入杭州都市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德清拥有的莫干山、下渚湖、新市古镇等一批著名自然人文景观,越来越受到生活在喧嚣大都市的杭州市民的青睐。相对于杭州让人望而生畏的高昂房价,德清城区的房价远低于杭州中心城,并且德清拥有秀美静谧的人居环境,相对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因此不少杭州市民选择在德清购房居住,坐高铁到杭州工作,或者在德清购置第2套房产,用来休闲或作养老,享受现代化田园城市的生活品质。当然,也有德清的富裕阶层由于工作、学习等需要,选择在杭州中心城买房。

2.2 制度整合机制

根据2008年5月12日颁布的《浙江省城镇规划体系(2008_2020)》,德清跨区域纳入杭州都市区,有力地推动了德清与杭州大都市的融合发展。德清和杭州应以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战略为引导,创新体制机制,突破行政区域局限,加强两地合作交流,推进规划共绘,实现全面对接。德清和杭州应从杭州都市经济圈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统筹两地间生产要素分配,增强两地产业分工协作,避免两地只顾局部利益、短期利益的行为。杭州中心城作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应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德清作为节点县市应做好对接工作,实现科学发展。两地通过交流协商,共同制定产业发展、制度创新、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3 对策

3.1 核心,协调产业的发展

根据现实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德清临杭产业形成“一轴两廊”的空间总体格局(图1)。“一轴”即临杭产业发展主轴,武康-乾元中心城市沿着德桐公路与新市副中心城市相连形成的临杭产业发展轴;“两廊”即临杭产业发展南廊和北廊,南廊是雷甸-新安-禹越临杭产业发展带,北廊是钟管-洛舍临杭产业发展带。

临杭产业发展主轴。德清承接临杭产业的集聚区,也是吸引杭州中心城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主战场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区。武康-乾元中心城市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和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武康-乾元中心城市,不仅是德清县域经济发展的强烈诉求,也有利于加强德清与杭州中心城的内在联系,发挥德清中心城市在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的重要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德清中心城市的综合管理、商务金融、城市商业、文化娱乐和科技信息等城市服务功能,稳步推进乾元旧城改造,提高城市化质量,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成为杭州都市经济圈内的重要节点县市。新市镇是德清的副中心城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浙江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之一。作为德清东部主要的工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现代轻工、食品和旅游业等产业,成为德清融入杭州中心城的重要区域。

南廊。德清南部临杭产业的集聚区,是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先导区和接轨杭州中心城的南大门和桥头堡,在产业类型上与临杭产业发展主轴实行错位发展,重点发展机械制造、新型建材、轻纺等产业。雷甸镇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依托德清临杭工业区,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物流业、新型建材业,成为杭州都市圈北部产业集聚区和现代仓储物流中心,成为德清临杭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安-禹越区块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以培育块状经济为特色吸引杭资,重点发展机械制造、轻纺、新型建材等产业,成为吸纳杭州中心城转移企业的重要基地。

北廊。德清中北部的产业集聚区,发挥区域产业特色,建设成为现代化工业专业区。钟管镇重点发展以生物医药化工、机械电子、新型建材为主的新型工业。化工行业对环境的要求严格,因此必须加快化工产业的结构调整,坚持集约化、基地化发展模式;推进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精细化工产品;提高科技水平,加快推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洛舍工业功能区重点发展木业、钢琴等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高性能新型装饰材料及系列化木制品。

3.2 目标,建立统一的区域市场

统一的现代化市场体系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是实现商品自由流动和要素优化配置的前提,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的保证。建立统一的区域市场,将更有利于德清加快融入杭州中心城的步伐,充分享受杭州中心城的经济辐射。

图1 德清临杭产业的空间总体格局

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建立统一的区域市场过程中,企业应发挥主体作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发展由市场决定,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公共领域,制定市场一体化的政策,完善市场环境,深化制度创新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引导和服务功能。

有序地推进统一的区域市场建设。遵循实事求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德清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最容易做的地方破题,找准德清对接杭州中心城的突破口。德清市场体系相对不成熟,在跨区域合作中突出重点,培育和建设好德清临杭产业带。根据杭州中心城市场的准入资质、标准、认证等,实现区域市场合作零障碍,一些先天条件相对优越的城镇(如武康、雷甸、禹越等)可以率先行动起来,探索区域市场合作的新模式。

3.3 基础,共同建设基础设施

交通同城化。进一步推进德清与杭州中心城的交通网络建设,实现公路、水路、城际轨道交通、公交等不同交通方式的全方位对接和协调发展,逐步解决德清与杭州中心城之间的公路对接及收费问题,实现两地交通共联。

信息同城化。加快“数字德清”和电子政务建设,“数字德清”是利用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对德清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促进两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共享。同时,电子政务的建设可以使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化,树立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凭借政府服务的软实力吸引杭州中心城的企业和人才。

教育文化同城化。大力推进德清与杭州在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方面的交流合作,加强德清与杭州知名中小学的全面合作,争取在杭高校、科研机构到德清设立校区、独立学院或分支机构,提升德清的文化内涵和城市品位,增强德清的对外知名度和综合竞争软实力。通过“文化走亲”等形式加强德清与杭州的文化交流,让更多的杭州市民了解德清的游子文化、青瓷文化、防风文化,增强德清文化事业在杭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金融同城化。加强与杭州各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和省分行的沟通与协商,提高德清和杭州中心城贷款同城化的审批效率,实现各国有银行业务的同城化。推进支付清算的同城化,推进两地的同城票据交换,统一两地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的收费标准,取得银联公司的支持,实现银行卡使用的同城化。德清县政府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营商环境,通过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在杭的金融机构到德清设立机构网点和广泛开展金融业务。

3.4 保障,构建区域合作协调机构

德清与杭州中心城同城化发展,如果两地没有共同签署合作协议或制度,仅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层面推进显得缺乏强有力的保障。两地竞争力存在巨大差距,具有竞争优势的杭州中心城偏向于市场开放,处于竞争劣势的德清偏向于地方保护,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合理的区域合作机构来协调博弈双方的利益分配。为此,建议德清县发改局下设德清对接杭州工作办公室,专门为两地的经济合作和重大项目合作服务。按照杭州都市经济圈的总体规划和基本原则,统筹考虑德清的人口、产业、生态环境等,在户籍、经济政策、环保、社保制度等方面与杭州加强协调和沟通,出台统一的合作框架和实施细则,熨平两地就业、税收、土地、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方面的差异。

总之,德清应认清融入杭州中心城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在区域合作的坐标上明确自己的定位,以开放包容、创新合作的思路实现德清和杭州的双赢。

4 小结与讨论

同城化作为区域整合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现象,对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德清与杭州中心城历史文化一脉相承、交通联系紧密、区域经济联系密切、产业结构互补是同城化发展的基础,经济实力的差距、行政体制的壁垒及德清融入杭州的定位多变是同城化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而从市场整合机制和制度整合机制两方面寻找同城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据此提出德清与杭州中心城同城化发展的对策:以协调产业的发展为的核心,根据现实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德清临杭产业形成“一轴两廊”的空间总体格局;以建立统一的区域市场为目标,一方面要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有序地推进统一的区域市场建设;以共同建设基础设施为基础,实现交通同城化、信息同城化、教育文化同城化、金融同城化;以构建区域合作协调机构为保障,建议德清县发改局下设德清对接杭州工作办公室,专门为两地的经济合作和重大项目合作服务。

[1] 李红,董超.对同城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7032_7036.

[2] 于涛方.从功能溢出到制度平衡:长三角区域整合辨析[J].城市规划,2006,30(1):55_60.

[3] 吕拉昌.珠江三角洲与外围地区的整合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4,23(5):522_527.

[4] 张广海.论环渤海经济区的区域整合[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3):6_9.

[5] 佟宝全,陈才,刘继生.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区域整合研究[J].地理科学,2006,26(2):129_136.

[6] 刘晓丽,方创琳,王发曾.中原城市群的空间组合特征与整合模式[J].地理研究,2008,27(2):409_420.

[7] 焦世泰,石培基,王世金.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整合战略构想[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2):43_47.

[8] 陈修颖.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基础、动力机制及其实现[J].经济地理,2003,23(4):445_450.

[9] 陈存友,刘厚良.区域经济整合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6):18_21.

[10] 王士君,高群,王丹.城市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新模式-近域城市整合研究[J].地理科学,2001,21(6):558_564.

[11] 林先扬,陈忠暖.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整合机制与模式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122_128.

[12] 周彧,龚松青,赵艳莉,等.余慈地区与宁波中心城同城化发展探索:转型与重构[R].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南京,2011.

[13] 王德,宋煜,沈迟,等.同城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进展回顾[J].城市规划学刊,2009(4):74_78.

[14] 焦张义,孙久文.我国城市同城化发展的模式研究与制度设计[J].现代城市研究,2011(6):7_10.

[15] 邢铭.沈抚同城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2007(10):52_56.

[16] 王开科,庄培章,黄如良.厦泉同城化建设的现实基础及其发展路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133_137.

[17] 陈桥驿.浙江地理简志[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张才德)

F 299.2

A

0528-9017(2015)02-0277-06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242

2014-11-12

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2013GXS2D025);浙江省社科基地项目(13JDHY01Z)

孙东波(1988_),男,浙江德清人,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E-mail:sdb1024@Gmail.com。

王益澄,教授。E-mail:wangyicheng@nbu.edu.cn。

文献著录格式:孙东波,王益澄,叶持跃.德清与杭州中心城同城化发展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2):277_282.

猜你喜欢
德清杭州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明亮的眼睛
德清裸心堡
走路看脚下
徐德清:往来于中美创新创业的“诗和远方”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杭州院子
杭州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