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朝参”议事制度
古代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的“家天下”,皇帝自称天子,其实他是真正的明白人,知道“一个人拍脑袋”的局限性,于是有了“朝参”和“集议”。“朝参”又叫“朝会”,“集议”也称“议会”——这便是古代中国决策国家大事的议事制度。
“朝参”由皇帝亲自主持,是小范围的议事形式。原本是百官进入皇帝的办公大殿参拜皇帝的一种形式,古装戏中常出现君臣在朝廷上问答的场景,其实就是“朝会”。一般在进行重要的人事任免和重大的工作安排、典章颁布时,皇帝都会开“朝会”。有资格参加“朝会”的都是“三公”、“九卿”,最低也得是正五品官员。“朝参”实际上是一种御前会议或内阁会议,时间不长,但相对频繁。到了唐代,“朝参”被制度化,变成了“早朝”,每日或隔日举行。
“集议”则由“三公”们或地位相当于“三公”的大臣主持,皇帝一般不参加。“集议”实际上是应皇帝的要求或同意才开的,其规模可大可小,参会者的讨论范围和内容相对复杂,“集议”通过的议案都是要认真执行的。
(摘自《辽宁老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