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对高校人才培养评价的调查与分析⋆
——以天津市属高校为例

2015-11-22 05:15宋爱军陈法君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8期
关键词:本科生就业指导所学

宋爱军陈法君

(1天津财经大学人事处 天津 300000 2天津财经大学招生就业办公室 天津 300000)

本科生对高校人才培养评价的调查与分析⋆
——以天津市属高校为例

宋爱军1陈法君2

(1天津财经大学人事处 天津 300000 2天津财经大学招生就业办公室 天津 300000)

从学生视角研究本科生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评价,以天津市属高校本科毕业生为调研对象,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认知、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素质培养和毕业指导五个方面。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总结归纳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从高校和学生两个层面提出进一步优化的策略建议。

天津 本科生 高校人才培养 调查与分析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是人才培养质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高校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学特色,争创一流”。针对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相关学者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如沈健[1]、王香婷和王雪松[2]、陆一和史静寰[3]、董泽芳和王晓辉[4]等。不过,其中绝大部分文献都没有从学生角度剖析他们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评价如何。理论家和实践者通常会忽视学生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感受。为此,以天津市属高校为例,进行本科生对高校人才培养评价调查,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提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化建议。

一、调研设计

本调研目的是想了解本科生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评价。为此,将高校人才培养调查内容分成五个方面,分别是专业认知、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素质培养和毕业指导。进一步,对调查内容进行细分形成具体的调查项目,见表1。

表1 调查内容与项目

由于只有本科毕业生才会对所在高校人才培养有全面的理解与认识,所以本次调研选取高校本科大四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在天津15所市属高校对其本科大四毕业生进行分层抽样调查,每所高校发放问卷100份,共计1500份,回收1500份,剔除无效问卷,得到1379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1.93%。

二、结果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女性被访者占比为57.2%,男性占比为42.8%;理工学科占比为47.6%、经管学科占比为41.1%、其它占比为11.3%。接下来,对五个调查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1.专业认知

关于就读专业选择,有35.0%的受访者选择“经过科学分析后的成熟考虑”,而有29.0%的选择“调剂”,19.2%的选择“盲目迷糊的选择”。关于专业兴趣,有62.0%的选择“有兴趣”,19.5%的选择“没兴趣”。关于专业符合社会需要,有62.3%的选择“基本适应”,21.9%的选择“非常适应”,15.2%的选择“不太适应”。关于将专业作为职业方向,有47.8%的选择“愿意”,21.5%的选择“无所谓”,15.8%的选择“很愿意”,14.1%的选择“不愿意”。关于培养目标,有43.4%的选择“了解”,41.4%的选择“一般”,8.1%的选择“很了解”。关于专业特色,有43.8%的选择“了解”,40.1%的选择“一般”,10.1%的选择“很了解”。关于就业去向,有54.9%的选择“了解”,29.3%的选择“一般”,10.8%的选择“很了解”。

从专业认知数据分析结果可知,本科生在高考选专业时非常盲目,也有很多不得不服从调剂。但是,在四年的专业学习后,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对专业有兴趣,不过也有高比重的学生对专业没有兴趣。此外,绝大多数本科生认为就读专业符合社会需求,但是他们很多对其职业方向、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和就业去向并不十分清楚。

2.课程体系

关于课程设置合理性,有49.5%的选择“基本合理”,35.7%的选择“一般”。关于课程量,有49.5%的选择“一般”,27.9%的选择“较大”,14.5%的选择“很大”。关于课程面,有44.1%的选择“较大”,36.4%的选择“一般”,14.1%的选择“很大”。关于课程前沿性,有46.5%的选择“一般”,35.4%的选择“较大”,10.8%的选择“较小”。关于课程与企业相关性,有37.7%的选择“一般”,34.7%的选择“较大”,16.2%的选择“较小”。关于专业课程满足社会需求,有46.5%的选择“一般”,40.1%的选择“基本满足”,11.4%的选择“不满足”。关于实践课程,有37.0%的选择“一般”,36.7%的选择“基本充足”,20.2%的选择“有差距”。关于课程问题(多选题),有66.7%的认为“实践课太少”,44.4%的认为“课程与实践脱节”,38.4%的认为“课程缺乏特色”,26.6%的认为“公共课太多”。

从课程体系的数据分析结果可知,绝大多数本科生对课程设置并不满意,主要原因有课程量面太大、课程前沿性不够、课程与企业相关性弱、专业课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实践课程设置并不充分。在众多的教学问题中,比较突出依次是实践课太少、课程与实践脱节、课程缺乏特色、公共课太多。

3.教学质量

关于教学质量,采用10分值Likert量表,分别得到本科生对教学态度(均值=7.38)、教学内容(均值=7.08)、教学方式(均值=6.78)和教学效果(均值=6.61)的评价。关于教学问题(多选题),有70.7%的选择“忽视个性培养”,62.6%的选择“缺乏专业实习”,60.6%的选择“教学方法单一”,50.8%的选择“教学内容陈旧”,43.4%的选择“缺乏案例教学”,34.7%的选择“学生数量过多”,30.3%的选择“教学管理水平差”,29.0%的选择“教学计划不合理”,27.6%的选择“教师数量不足”,27.3%的选择“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从教学质量的数据分析结果可知,本科生对教学质量的四个方面,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普遍偏低。此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是忽视个性培养、缺乏专业实习、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案例教学。

4.素质培养

关于当前能力水平,采用10分值Likert量表,分别得到本科生对自学能力(均值=6.83)、合作能力(均值=6.92)、创新能力(均值=6.48)、实践能力(均值=6.78)、人际交往能力(均值=6.80)、组织管理能力(均值=6.73)、灵活应变能力(均值=6.75)和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均值=6.48)的评价。关于所学专业的能力要求(多选题),有71.4%的选择“人际交往能力”,70.7%的选择“实践能力”,62.0%的选择“创新能力”,55.9%的选择“合作能力”,51.2%的选择“自学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能力”,50.5%的选择“灵活应变能力”。

从素质培养的数据分析结果可知,本科生经过四年的大学教育对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评价均偏低,尤其是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最低。此外,绝大多数本科生认为所学专业对能力的要求依次为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自学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

5.毕业指导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有63.6%的选择“听说过但没有真正做过”,28.3%的选择“参加过类似测评但没有专业人士指导”。关于就业难原因(多选题),有71.4%的选择“实践经验不足”,60.3%的选择“就业期望过高”,44.1%的选择“专业知识不够”,36.0%的选择“个人能力不足”,30.6%的选择“缺乏就业指导”。关于校内就业指导(多选题),有56.6%的接受过“就业指导讲座”,33.0%的接受过“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知识指导”,16.2%的接受过“创业指导”。关于就业政策,有53.5%的选择“一般”,23.9%的选择“不了解”,17.5的选择“了解”。关于求职帮助最大,有41.4%的选择“亲朋好友”,28.6%的选择“院系老师或辅导员”,27.3%的选择“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关于对就业指导工作评价,有48.8%的选择“一般”,30.6%的选择“基本满意”,13.5%的选择“不满意”。

从毕业指导的数据分析结果可知,本科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理解并不充分。他们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实践经验不足、就业期望过高、专业知识不够。同时,他们对各层次的就业政策并不十分了解,并认为亲朋好友对找工作帮助最大。尽管接受了很多校内的就业指导,但是他们对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并不满意。

三、优化建议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本科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普遍不满,主要原因在于高校,但也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原因。为此,分别从高校和学生两个层面提出优化建议。

(一)高校层面的策略建议

1.提高专业认知

提高本科生对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及就业去向等方面的认知度。从调研数据中可知,还是有较大比例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及就业去向不清楚,由此导致其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度不高,也会导致其认为所学专业不太符合社会需求。因此,建议高校从本科生入学开始就要分阶段多次开展针对不同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定位、特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推广,以强化他们对专业的认知,进而提高本科生对所学专业认可。

2.优化课程体系

当前很多高校的课程体系都过于陈旧,课程前沿性不够、与实践脱节较为严重。为此,高校需要紧跟社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具体举措有:开足选修课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不同要求;精选公共基础课程,不要盲目关注于通才培养,还需要兼顾通才与专才的培养;开设小型化和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以强化课程特色;适当加大专业技术课程的比重,丰富实践性教学课程。

3.强化素质教育

教学质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未能重视素质教育。即使教学态度再好,如果不能从素质教育角度去改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那么学生们的各项能力就很难得到提升。首先,培养“双师型”师资,他们既能熟练准确传授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其次,提高兼职教师比例,不仅能够迅速解决高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师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通过兼职教师的教学对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4.完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必须“从入到出”贯穿始终。做好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思想。学校做好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是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及行业的兴趣。将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努力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专业思想教育与实践教学活动是互为作用,互为促进的,其学生专业思想,必须通过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得以逐步强化。有效开展所学专业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设计,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其行业的就业意向。

5.加强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深入,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行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巩固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要提高实习环节的质量,不仅需要学校对实训教学计划的精心设计,更离不开高水准的校外实训基地的积极配合与协助。而校外实训基地能否配合以及配合的程度,与校外实训基地自身水平,以及校企间的利益分配息息相关。

(二)学生层面的策略建议

1.科学选择就读专业

在高考填报志愿阶段,建议学生不要盲目跟风,也不要轻易相信他人建议,应该在与家长进行充分沟通的前提下,再结合自己对专业及其就业前景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科学选择就读专业。、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家长的要求,希望在专业选择方面,家长应该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深思熟虑后再确定报考院校和专业。

2.选择专业以兴趣为本

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必须以兴趣为本,综合考虑自身优势,最终确定报考院校和专业。由此,在浓厚兴趣的驱动下,学生通常会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进而专业成绩优异。如果学生没有被喜欢的专业录取,一定不要错误地认为未来没有希望,其实,在开放的大学环境下,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辅修或旁听等多种方式来基于兴趣去学习。

3.增加对专业的认知

在高校开展专业知识培训的基础上,学生还应该主动搜集信息,全面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以及就业去向。学生对此理解的越透彻,他们通常就越能够把握学习的侧重点,也更能够找到专业学习的乐趣,并能够逐渐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因此,学生对于专业的全面理解与认识是不容忽视的。

4.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

学生要注重对自我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对自我能力有客观评价,其次还需要对企业人才能力需求有深入了解,最后才是借助在校期间的各种活动来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建议学生借助他人对自我能力进行客观评定,并通过二手资料或经验者对企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这个总结分析过程,其实就是自我能力提升的过程。

5.保持良好的求学心态

学生经常会抱怨所学专业不好、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素质不高、教学内容陈旧等。这种不满情绪可以有,但不能过。在现实中,学生通常会过分抱怨,总是从外部找原因,不从自身找原因。由此,学生的求学心态就不好,进而出现厌学等消极情绪。因此,建议学生保持良好的求学心态,尽量克服外界困难,从自身寻求突破。

[1]沈健.江苏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J].江苏高教,2014(4):6-9.

[2]王香婷,王雪松.电类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4):34-36.

[3]陆一,史静寰.志趣: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J].教育研究,2014,35(3):48-54.

[4]董泽芳,王晓辉.国外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特点及启示——基于对国外八所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的经验分析 [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4):83-89.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TJGL13-038)

宋爱军,副研究员,天津财经大学人事处处长。

猜你喜欢
本科生就业指导所学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非所学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非所学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