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萧萧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理论,近年来学者们在翻译中渐多使用。文章以《西迁之歌》英译为例,探讨陌生化在少数民族典籍翻译中的应用,旨在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使得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成为可能。
20 世纪初,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用以描述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是陌生化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延续和发展,指译者在翻译时要保留原文的陌生化手法和异域特色,带给读者们新鲜感。因此,在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努力发挥自身创造性,在等效传递文字信息的同时,把原作的文艺意境也传达出来,使译语读者在欣赏译文时能像读原作一样得到陌生化的美感。本文将以《西迁之歌》(以下简称《歌》)的英译为例,探讨陌生化理论在典籍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歌》是一部反映清朝锡伯族人民西迁及移驻伊利,守卫疆土,建设边疆的英雄史诗。文辞优美,内容丰富,具有浓郁质朴的地方特色和陌生化。此外,为了充分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增强艺术感染力,其采用诗体,共127组,每组四行,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谐。作为一部史诗,《歌》总体采用编年式的叙事结构,然而为了激发读者的审美,作者融进了抒情的成分,从而避免了叙事的平淡乏味,增强了作品美感。《歌》的语言通俗而又凝练,新鲜多样且富有音乐性。如“木车驾马,逶迤而行。高低莫辩,喝以德尔、浩。”寓情于景,一幅“西迁倦旅图”便浮现在眼前,陌生化的效果得以完美展现。
中国典籍的艺术性对于译语文化而言是异质的,在译语文本中保留原文的外来异质性和他者文化性能够增加文本的新奇感,达到陌生化的翻译效果。在对待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继鲁迅的“保留原作的风姿”和韦努蒂的“异化”观之后,我们认为,译者在进行文化因素翻译时,应采用“陌生化”翻译策略。
首先,陌生化翻译策略有利于正确传达原文的思想和艺术手法,充分展现我国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如上所述,《歌》高度概括锡伯族西迁及在伊利活动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充分说明了其语言的凝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歌》的英译旨在把锡伯族的历史文化和思想观念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此,采用陌生化翻译策略可以突出原文之“异”,从而在翻译中保留原文的语言文化特色,使译文读者感受到异域风情与他者文化的存在与独特魅力。
其次,陌生化翻译策略有助于中西文化的渗透和交融。翻译的过程即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歌》的英译应将异域文化忠实地传达给译文读者,而非否认文化差别,剥夺译文读者接近和了解源语文化的机会。《歌》中记载着许多锡伯族的民俗事象,弥足珍贵,即可补史料之缺载,又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锡伯族的过去,因此,译者应将这些承载锡伯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文字很好地再现。
此外,陌生化翻译策略是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文化积极应对多元文化冲击的重大举措。《歌》的英译应张扬中国文化个性,使中华文化独具民族特色。
从上而观,陌生化翻译为少数民族典籍翻译提供了独创的理论视角,为更好地传播蕴含其中的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文化之精华,创造中西文化平等对话的条件,做出了贡献。然而,陌生化翻译策略的应用须适度。只有“陌生”有度的译本才能收到译语读者的喜爱,经得住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