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投文
芙蓉国里尽朝晖
——2014年湖南诗歌创作综述
○吴投文
2014年的中国诗坛看起来颇为平静,实际上暗流涌动。这股暗流是一种内在的创造活力,表明诗歌在经过较长时期的泡沫化泛滥之后,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回到其本身的纯粹状态。确实如此,在互联网时代,诗歌曾经在圈子里显得喧嚣,却并没有获得沉实的大面积丰收。尽管优秀之作不会被泛滥的泡沫卷走,但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喧嚣状态使人们对诗歌难免产生一种疑惑:诗歌的标准在哪里?这正是诗歌回归平静后需要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另一个方面,大概最近四五年来,诗歌处于逐步升温的状态,诗歌读者较之以往有所增多,这也表明在一个时期的喧嚣过后,人们的心灵需要一种精神上的依托。当人们发现物质的空洞本质之后,诗歌所代表的精神“实有”是一种靠得住的生命本质,因此,人们对物质的追逐就会产生某种幻灭,而诗歌作为一种替代性的精神之物就会渗透进来,宛如一个颓败的房间有阳光照射,也会蒸腾起某种难以言喻的诗意。当然,实际的情形恐怕要复杂得多,诗歌在精神领域内的位置可能还在摇摆之中,但诗歌的持续升温却也表明一个迹象:诗歌到底在物欲之上,诗人们并不需要刻意挺住,需要挺住的倒是由欲望过剩所造成的普遍缺钙的脊梁。这正是诗歌的价值回归,而诗人的光荣桂冠可能使无知者自惭形秽。尽管对诗歌的乐观预期仍然需要时间来验证,但人们有理由乐观地预期诗歌新状态的到来。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湖南的诗歌创作也在显露出一些新的迹象。湖南属于内陆省份,到底还是有文化上的某种封闭性,人们对于文化认识上的狭隘意识恐怕也是有的,好在湘人又有刚毅敢为的气魄,也能在文化上拓开新局。这看起来矛盾的两面似乎神奇地统一在湘人身上,说来也是不见怪的,这是由湘人性格深处积压的创造能量和外部挤压所造成的,因此,湘人有保守的一面,但却并非顽冥不化,而是在保守中又有很强烈的忧患意识,对自身的处境有洞若观火的体察,这使湘人的开拓精神颇能对接时代的需要。如果说湘人如虎,静中制动,湘人之霸蛮确如老虎博取猎物,总是在关键时刻才出手搏杀的,这大概也不是一个夸张的说法。这一文化情境实际上也在湖南的诗歌中有所反映。湖南的诗歌长期以来徘徊在中游状态,虽在一个时期内有彭燕郊先生这样的资深前辈领航,但总体上似乎底气不足,难以在全国诗坛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恐怕也是一个无需自我辩护的事实。湖南的诗人不能在全国诗坛领风气之先,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湖南的诗人似乎并没有普遍意识到这一点。检视一下湖南的诗人队伍,实际上有才情者不少,创作有上升空间的不少,但在新世纪的特定情境中似乎并没有充分转化为创造的动力。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是一个有优势,也值得注意和有提升空间的变量。应该说,湖南诗歌在2014年是有一些值得关注的亮点的,也可以看作是湖南诗歌一个关键的节点,呈现出了“芙蓉国里尽朝晖”的诗意气象。
从总的方面来看,2014年的湖南诗歌是大面积丰收,较之往年确实有一个比较大的跨越。虽然湖南的诗人热衷于单兵作战,对抱团取暖颇有些抵触,但在2014年却也呈现出集团性的攻城略地的阵势,大面积地在一些名刊大刊露面,至于在一般性的文学刊物则是遍地开花,显露出湘人不无巫鬼气的峥嵘面目。这并非是一种调侃,湘楚的诡异气氛在湖南诗人的作品中是始终挥之不去的,这正是得之于地方性的优势。湖南诗人在2014年的诗集出版也是一道盛景,数量之多并不值得骄傲,而是在质量上有出人头地之处,不管是前辈诗人,还是新出道者,都有些出手不让人的气势。湖南的诗人对获奖倒是有些超然,在2014年虽然收获羞涩,也至今未有人登上“鲁奖”的舞台,但也颇有些顺手牵来的好运气,即使捡到的并不是大西瓜,也略胜于无。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湖南的诗歌活动搞得风生水起,颇有些热闹,让外地的诗人看得有些眼热。尽管搞诗歌活动只是一个表象,但难得的是湖南诗人那份对于诗的热情和执着。往深里看,湖南人搞诗歌活动图的不是热闹,而是眼观八方,寻找突围之路。当然,突围并非易事,湖南诗歌在全国久居中游,湖南的诗人一直憋着一股气,要突围到中国诗歌的前沿地带,怎么说也得有此一战。这么说来,2014年是湖南诗歌的一个分界点,我们既可以乐观地预期,更要进一步落实我们的行动。
2014年11月,诗人黎凛主编的《中国风诗刊·湖南代表性诗人地图专号》出刊,对当下的湖南诗歌地图做了一个非常清晰和比较系统的梳理。黎凛把当下的湖南诗歌地图按行政区划分为15卷,每卷包含一个地级市数位代表性诗人的作品,分别为长沙卷10家、株洲卷8家、湘潭卷6家、衡阳卷8家、邵阳卷12家、岳阳卷7家、张家界卷4家、益阳卷7家、常德卷9家、娄底卷10家、郴州卷4家、永州卷4家、怀化卷6家、湘西卷4家、浏阳卷7家,入选的诗人一共有104家。在目前的诗歌研究中,诗歌地图是一个比较新颖,也有一定阐释力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概念。黎凛的这个湖南诗歌地图尽管是个人化视野下的产物,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诗人没有被罗列进来,但大体上还是符合湖南诗歌的实际情形。黎凛现居浏阳,对浏阳诗歌的现状非常熟悉,因此县级市的浏阳诗歌单列一卷,也是可以理解的。循着这个地图,也可以发现2014年湖南诗歌的一些新动态。这也说明,诗歌地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真正有实力的诗人是可以改变这个秩序的。相对于目前的中国诗歌地图来说,湖南诗歌所占的区域份额并不显眼,但2014年的湖南诗歌却显示出一个迹象,湖南诗人的整体创造力在逐步提升,待以时日,也是可以改变中国诗歌地图的。
应该说,这种改变目前已在静悄悄地进行。2014年,湖南诗人在名刊大报上发表的作品空前增多,甚至给人意外的感觉,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这里不妨从90后诗人玉珍说起,她在《人民文学》2014第1期发表了组诗《一纸惘然》,并被《中华文学选刊》选载。此外,她在《星星》《中国诗歌》《扬子江诗刊》《诗林》等十余家刊物发表了不少作品,入选《诗刊》2014年青春诗会专号和《诗歌月刊》女诗人专号,可谓来势生猛,是湖南诗坛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位新秀。她的诗对内心的呈现有一种近乎肆无忌惮的大胆,在表达上追求淋漓尽致的诗意绽放,当然如果含蓄一些,表达效果会显得更加饱满。同为年轻女诗人的谢小青也值得关注,近年有不少作品在各大刊物发表。在2014年第2届“人民文学之星”奖的评选中,她获得一等奖,当选“人民文学之星”。另外,她的诗歌集《起风了》入选2014年卷“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入选者。她的诗闪烁着青春的光泽和迷惘,对内心体验有真切的表达,但诗艺稍显空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诗人聂沛有一首短诗《手握一滴水》被选为2013年四川省语文高考试卷的作文材料,使这首短诗在网络上风靡一时。他是一位出道甚早的实力派诗人,2014年有组诗在《人民文学》第5期发表。
在互联网主导的传播格局中,纸刊的传播影响力有所降低,但纸刊也代表某种文化标签,仍然是诗人们争取展示自身实力的重要平台。值得提到的是,《诗刊》和《星星》的传统影响力犹在,其品牌效应对诗人们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在官方的评价体系中,一个地区或一个诗人在《诗刊》和《星星》的发稿量仍然是一个重要指标。2014年,湖南诗人在国内的一些重要诗刊上频频露脸,在《诗刊》和《星星》上发表作品之多,算得上是其中的一个亮点。根据粗略的统计,在《诗刊》发表组诗或多首诗歌的有柴棚、邓朝晖、唐益红、谢晓婷、陈小玲、起伦、龙向枚、杨林等人。此外,还有胡平、向迅、潘桂林、钦丽群、范文胜、龙红年、李冈等诗人有作品在《诗刊》发表。在《星星·诗歌原创版》和《星星·散文诗》上发表作品的有刘舰平、邓朝晖、梦天岚、海叶、吕叶、柴棚、起伦、白红雪、谢晓婷、熊福民、范文胜、仲彦、苏启平、高翔、卜寸丹等人。此外,湖南诗人在《诗歌月刊》《诗潮》《诗林》《诗选刊》《中国诗歌》《绿风》《散文诗》《扬子江诗刊》等专业诗刊大面积开花结果,称得上是可喜的收获。相对一般性的文学期刊,专业诗刊由于发稿集中,作者来自全国各地,更容易引起诗坛内部的关注。
在一些重要的文学期刊上,2014年湖南诗人的作品也频频出现,如程一身的组诗《十全十美》发表于《北京文学》2014年第4期,龙红年诗两首发表于《十月》杂志第4期,雄黄的组诗《边走边唱》发表于《民族文学》2014年第7期,邓朝晖的组诗《五水图》发表于《诗探索》2014年第1期,蒋三立的诗四首发表于《诗探索》2014年第1期,封志良诗两首发表于《天津文学》2014年第1期,曹青的组诗《南山》发表在《安徽文学》第12期,向迅的组诗《月亮是一桶蜜》16首发表于《边疆文学》2014年第5期并被《诗选刊》部分转载,起伦的组诗《尘世中的事物与爱》在《四川文学》2014年第3期发表,空格键的诗《黑暗颂》发表于《青年文学》2014年第8期,李荣的组诗《面向土地》在《山东文学》2014年11期发表,远人的诗《遗忘的信》在《山西文学》2014年第3期发表,草树的诗四首发表于《海燕》2014年第1期,金迪的诗五首发表于《现代青年》2014年第9期,等等。此外,陈惠芳的诗歌在《诗歌月刊》《创作与评论》《绿风诗刊》《大诗歌》等刊物发表,他的大型组诗《长沙诗歌地图》抒写长沙地域风情,颇有特色。冷燕虎的诗歌在《花城》《西南军事文学》《绿洲》等刊物发表,黄曙辉的诗歌在《绿风》《扬子江》等刊物发表,刘晓平的组诗分别在在《创作与评论》《西北军事文学》和《湖南文学》发表。如果做比较全面的统计,这里可以开一个很长的名单。湖南诗人的作品在文学刊物上的大面积出现,在某种程度上看,也是湖南诗人整体实力的一个展示。
在目前的诗歌传播格局中,各种诗歌选本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实际上也是衡量一个诗人和一个地区诗歌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在2014年,湖南诗人的作品在各种重要的诗歌选本中都占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份额。根据粗略的统计,湖南的很多知名诗人,如陈惠芳、吴昕孺、远人、韦白、欧阳白、罗鹿鸣、吕叶、起伦、易清华、龚道国、李静民、曾庆仁、青蓖、叶菊如等人,都有诗歌被选入各种选本。有的诗人同时被选入多种选本,如谈雅丽的诗歌《斑斓之虎》被《新华文摘》2014年第8期转载,她的多首诗歌入选《“青春诗会”三十年诗选》《2013年中国诗歌年选》《2013年中国年度诗歌》《2013年中国新诗排行榜》等近十种选本,她的诗集诗集《鱼水之上星空》于2014年3月获第二十八届湖南省青年文学奖。谭克修的《雪压在屋顶上》《锤子剪刀布》《老银杏树》《秋天》四首诗被选入《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等选本。陈颉的诗歌入选《新世纪诗选》和《2014中国诗歌排行榜》,邹联安的《今夜有雨》入选《中国实力诗人作品选读》,柴棚的多首诗歌入选《大学生诗意生活读本》,谭仲池的《苏仙岭》,解的《破晓观沧海》《六百余年》入选《2013中国诗歌年选》,邹定的《心沐故乡》入选2014《新世纪诗选》,程一身的三首诗歌入选《中国好文学:2013最佳诗歌》,吴投文的诗歌也被多种选本收录,等等。湖南诗人的作品入选2014年各种诗歌选本的还有不少,由于资料所限,不能在此一一列举。此外,还有一些湖南诗人的作品发表在国外的诗刊或文学杂志上,也有的被翻译成外语在国外发表和出版,如楚子的15首诗被译成希腊语和英语收录于希腊国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十诗人诗选》,朱立坤的多首诗歌发表在混语版的《世界诗人》上,杨亚杰和王家富的诗歌发表在美国的诗刊《新大陆》上。
当然,一个诗人的作品入选某些选本或被译成外语在国外发表,可能带有一些偶然性的因素,有的选本也有编选的侧重点和编选者的视野局限,并不意味着是对作品本身质量的评定,但从一个地区来看,诗人们的作品入选各种诗歌选本的数量,还是颇能说明一些问题。在新世纪诗歌的多元化传播格局中,诗歌选本有某种特殊的传播效应,更容易进入一般读者的阅读视野,在诗人们之间似乎也更容易促进相互认同。湖南诗人往往埋头写作,并不在意诗歌多渠道的传播,一些实力诗人也不太为外界所知。比较典型的如朱立坤,其诗其人都有奇崛之处,有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发表,但其人甚为木讷,近乎隐居在湘潭乡下的一个中医诊所里。类似的情况可能还有不少,这使湖南诗歌在外界的形象显得很不完整。因此,对湖南诗人来说,在可能的范围内促进诗歌交流,实际上也是寻求突破的一条途径。
进入新世纪以来,诗集的出版变得更加便捷,诗集出版的数量也呈现出激增的态势,每年出版的诗集很难进行具体的统计。诗集很难进入流通销售领域,诗人们大多以相互赠送的方式进行交流,这一方面表明了诗人的尴尬处境,另一方面,这种交流似乎也更能体现出文学的纯粹性。在这样一种总体性的语境中,诗歌的命运实际上隐喻着这个时代的精神匮乏,却也映衬了诗人在精神上的超越。当然,诗人的尴尬处境依旧,他们与现实似乎保持着某种若有若无的疏离感。这里面实际上包含着某种文化抱负,大量的诗集被无处不在的时代泡沫淹没了,却承载了某种文化责任感。在这样的情境下来看湖南诗人的创作,也就获得了一种文化视野上的延展性,可以发现湖南诗人所做出的创新努力。
2014年,湖南诗人出版的诗集之多很难准确统计,数量上的统计虽有某种参照意义,但观察的着眼点却要远远超出于此,才能获得真实的内部景观。根据收集到的有限资料,2014年湖南诗人出版的诗集局部如下:萧通湖的诗集《梦想的蝉衣》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楚子的诗集《舞台》由团结出版社出版,雄黄的诗集《岑庄》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玉珍的诗集《喧嚣与孤独》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范文胜的诗集《渔歌》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武俊华的诗集《风雨桥》由线装书局出版,袁姣素的诗集《素爱》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谭清红的诗集《青红醉》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彭万里的诗集《镜子里的火焰》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苏启平的散文诗集《回不去的故乡》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杨林的散文诗集《天空一角》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等等。此外,出版的诗集还有吕传友的《行走的露珠》,孔如冰的《如是如花》,张宏胜的《美丽、时光无法荒凉》。当前的诗集出版鱼龙混杂,绝大部分都是自费出版,在质量上并不能得到可靠的保证。诗集的数据统计并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但作为对一种诗歌现象的分析,大概也能呈现出诗歌在当前的基本处境。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2014年10月,常德市诗歌协会推出了“桃花源诗群”丛书第三辑,该丛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共收录余仁辉的《时光散落》、熊刚的《掩帘听雨》、张惠芬的《张惠芬诗选》、黄飞跃的《泥土边沿的风声》、张小玲的《一个人的时光》、黄蔡芬的《秋意花岩溪》、黄华的《流动的生命》、欧阳白云的《在路上》等八位诗人的诗集。该丛书由罗鹿鸣担任主编,高玲、唐益红担任执行主编。这是常德诗群整体实力的一个展示,在2014年湖南诗歌的版图上是一个突出的亮点。常德诗群近些年在诗坛异军突起,有多位诗人已经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在地级市中是并不多见的。
诗人远人主编的《抛物线诗丛》第三辑由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共收录诗集十五本,分别为起伦《新世纪发音练习》、梦天岚《冷开水》、韦白《雨想杀死它自己》、汤凌《梦痕录》、拾柴《唇角的玫瑰》、聂青《聂青诗选》、邓如如《石头·鸟》、匡瓢《独白》、方程《木脸人》、唐兴玲《黑天使》、刘格《我们的方向大致一致》、刘晖《除了月色,我还拥有》、梨汁汁《泡泡街》、晓梦斜阳《你内心的小纸人》、远人《陌生人》。需要说明的是,其中韦白的《雨想杀死它自己》是译诗集,收录了阿拉伯四位诗人的译作。唐兴玲和聂青的诗集均是其遗作,是由两位早逝诗人的朋友们收集整理的,梦天岚的《冷开水》是散文诗集,拾柴的《唇角的玫瑰》是散文集。“抛物线”的取名本身就是诗意的,大概也暗示诗歌的某种处境。对诗人来说,诗歌写作是一种内在的生命渴望,也是一种始终在路上的行为,他们渴望着,却也一直在路上犹豫,这里面实际上包含着对诗歌本质的深刻体认。
2014年的湖南诗坛有一些诗集出版后产生了反响,受到了评论界的关注。谭仲池的政治抒情诗集《祖国我深爱着你》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诗集收录了诗人近年来的诗歌102首,主题宏大,情感充沛,代表了诗人近年创作的某种进展。有学者指出:“谭仲池的诗与当下盛行的个人化写作大相异趣,它往往是摒弃小我的放怀高歌,是舍弃私欲的大爱阐发,是弘扬正气、抒发豪情的时代组曲,凸显出浪漫主义的精神气质,具有别样的美学旨趣。”①90后诗人玉珍的诗集《喧嚣与孤独》是“第30届青春诗会诗丛”中的一部,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这本诗集收入短诗90余首和长诗一首,按照诗集的后记所言:“人生多奇妙也多意外,多迷惘也多喜悦。”诗人大概是一位喜欢静默的女孩,她的诗也多沉浸在心灵的幻觉里,是青春意绪颇为别致的抒发,有其动人之处。
诗人罗鹿鸣至今已出版《屋顶上的红月亮》《一江诗情入洞庭》等4部诗集,他的诗歌意象清新,想象奇特,对自己心路历程的抒发往往与自然风景的描画融为一体。2014年,他的诗歌引起了燎原、李南、肖学周、聂茂等诗人、学者的关注,他们撰写评论对其诗歌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聂茂认为:“在罗鹿鸣的诗歌文本中,记忆和伴之而来的遗忘既是对冒险的诚实回答,更是对生存价值的体认和建构。在不断超越的诗写策略中,罗鹿鸣凭借独特的经历和对诗歌的感悟,完成了对过往生活的意义重述,也强化了对当下诗歌的美学关怀。”②谭克修2014年主要在倾力写作《万国城》系列,他所发起的“地方主义诗歌运动”引起了关注,作为这一运动的呼应,他的《地方主义诗群的崛起: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一文在《星星》诗刊连载,同时在《诗歌月刊》头条发表。诗人远人2014年主要从事报纸专栏写作,另一方面是把精力集中在大型组诗《纪念》的写作上,已在博客上发布一百余首,也值得关注。
2014年湖南的诗歌评论与研究也有颇具分量的成果出现。相对湖南诗歌写作的强劲活力来说,湖南的诗歌评论与研究相对显得沉寂一些,主要的问题是诗歌评论家和新诗研究专家寥寥可数,也得不到有关方面的重视,这一格局可能在短期内还难有大的起色。2014年肖学周的研究专著《为新诗赋形——闻一多诗歌语言研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心血结晶,以诗歌语言为核心元素,以诗歌空间为外围,在揭示闻一多的诗歌语言观念和诗歌语言模式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闻一多为新诗形体建设所做的探索,是对闻一多诗学体系的系统性研究,观点新颖,论述通透,从诗人个案研究的角度呈现了“为新诗赋形”的流变轨迹。易彬整理的《我不能不探索——彭燕郊晚年谈话录》由漓江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易彬对著名诗人彭燕郊的访谈实录,内容涵盖广泛,涉及到彭燕郊先生对自己生平、创作经历的回顾,对文坛师友的回忆与评论,他自己的诗学思想等内容,被认为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当代文坛思想回忆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吴投文发表有《于坚的口语诗学及其内在路径》《新诗史视野中的“草根性”诗学及其走向》等多篇论文。湖南的诗歌评论与研究目前的规模不够,还没有形成深度介入湖南诗歌现场的互动效果,这大概也是制约湖南诗歌在全国产生整体性影响的原因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最近三四年,湖南诗坛的活跃度空前提高,在诗人的创作之外,出现了一些有特色的自办诗歌刊物和有分量的诗歌选本,一些诗人兼作诗歌义工,为这些诗歌刊物和选本的编辑出版付出了宝贵的心血。2014年湖南出刊和出版的诗歌刊物和选本有老牌的《散文诗》、欧阳白主编的《诗屋》、金迪主编的《诗品》、罗鹿鸣主编的《桃花源诗季》、杨林和易清华主编的《新诗会》、易彬等主编的《二里半》、邹联安主编的《诗界》、胡勇平主编的《第四代诗21世纪编年史2014》、范如虹执行主编的《雪豹诗刊》、邓如如主编的《湖南诗人》,等等。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李荣主编的《当代新现实主义诗歌年选》,自2011年起,每年出版一卷,同时评选“当代新现实主义诗歌奖”,在诗歌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这些诗刊和诗选的编选视野都是全国性的,也重点推出湖南诗人的创作,对新世纪湖南诗歌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湖南诗歌的版图上,还有延伸出来的一部分,这就是目前在外省生活和工作的湖南籍诗人的创作。由于在全球化时代人口加速流动等原因,有相当多的湖南籍诗人活跃在全国各地,他们中有的长期稳定在一个地方生活和工作,也有的处于流散状态,并无固定的工作和生活归属地,“这些诗人的祖籍在湖南,他们出生在湖南本土,而且在湖南度过青少年时期,可以说,在他们文化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都是在湖南度过的,湖湘文化的熏染无疑是形成他们文化性格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他们的创作中,也似乎难以排除童年经验的潜在影响。这些流散在外的湖南诗人似乎可以称之为‘流散诗人群’。”③这是构成湖南诗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些湖南籍诗人的创作就其具体情形来说,尽管他们也面临某种共同的处境,比如对故乡故地的实际疏离和由此而形成的在精神上皈依故乡和童年的情感倾向,但另一方面,基于个人的具体生存处境,这些湖南诗人会有自己不同的人生掌握方式和艺术处理方式。湖南籍诗人在全国分布广,人数多,其中有一些成名颇早,有的一直保持良好的写作状态。2014年对这些湖南籍诗人来说是一个丰收之年,他们的个性化风格追求和创作取向延展出湖南诗歌更丰富的层面和更宽阔的视野。
2014年,周瑟瑟的诗歌在《星星》《诗选刊》《诗潮》《中国诗歌》《中国诗人》等专业诗刊大面积开花。《周瑟瑟文集》25卷由中国数字图书馆推出数字多媒体3D版本,其中包括周瑟瑟的九部个人诗集。《中国青年报》、人民网等全国4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这是中国作家首部数字文集,开创了作家出版个人数字文集的先例。周瑟瑟的诗歌具有鲜明的风格特色,不妨可称之为“隐士的美学”,他的诗中有一种很深的禅意,似乎有一种静的音响在叩问,在近乎虚无的寂静中有一个渺远的声音在提示。从深处看,他的禅意来自屏息静气的生命观照,然而并不逃脱世事,其中有一份生存的悲凉与沉痛。周瑟瑟的诗常有诡异的想象和出人意料的“叙述”方式,那是属于他自己的生命密码,令人回味。
李少君自2012年以来已连续主持《新文学评论》十期的“地方性诗歌研究专辑”,为“地方主义”诗歌推波助澜,在诗歌研究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他在2014年的诗歌创作似乎不如早前几年多产,但也在《长江文艺》《中国诗歌》等刊物发表了一些诗作,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颇有分量的诗集《自然集》,延续并深化了他的“自然”主题。李少君有“自然诗人”之称,他把自然作为最高的价值,其诗中的自然是地方性经验的凝结,他的自然观来源于地方性经验的熏陶与培育。地方性经验在李少君的诗歌中表现为一种自然诗性气质,同时表现为一种具有个性化的风格形态。李少君诗歌的地方性经验值得注意,不仅可以为当下乡土诗的类型化写作提供有益的镜鉴,还可以藉此反思一些深层次的诗学问题④。
2014年,创作成果比较突出的湖南籍诗人不少,这里所罗列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刘年近几年作品大面积发表,受到了诗歌界的关注。2014年,他的组诗《生命及其废墟》在《中国诗歌》2014年第4期头条发表,雷平阳在推荐语中写道:“刘年是我认识的当代诗人中最具骑士精神的诗人。他的诗歌贴心、动人,温暖而又苍凉,适合在子夜的广场上一个人静静地读,用于个人的奠祭或自救。”舒丹丹的翻译和创作都有自己的风格特色,2014年她在《十月》《诗刊》等刊物发表了不少诗歌,显示了一种对日常诗意敏锐捕捉的能力。鲁橹近年的创作有新的进展,2014年在《诗刊》发表组诗《爱歌》,并有多首诗歌入选重要的诗歌选本。肖水被认为是学院派新生代的代表诗人之一,近些年创作力旺盛,他的第三本诗集《艾草》2014年7月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蒋志武的创作来势甚好,2014年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了诗集《河流的对岸》,全年累计发表诗歌两百余首。易翔在《诗刊》和《星星》等刊物发表了有分量的诗歌。太阿2014年出版了诗集《城市里的斑马》,并获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广东首届诗歌奖”。罗雨的诗在《绿风》等刊物发表,并入选《2013年中国诗歌排行榜》《2013中国年度优秀诗歌》等多个诗歌选本。李晃的诗集《诗侠之歌》由扬子鳄书坊出版,其中大部分在《诗刊》《诗歌月刊》《绿风》等刊物上发表过,表达了诗人流落都市的情感体验。
2014年湖南籍诗人的创作整体上显示了强劲的创作活力,作为一个地方性的流散诗人群体,形成了诗歌界的一个特殊现象。甚至有一个说法,认为湖南籍的这个流散诗人群体在中国诗坛的影响力并非湖南本土诗人群可比。这反映了湖南诗歌一个真实的切面,实际上也意味着湖南诗歌在中国诗坛强劲的辐射力。当然,这对湖南本土诗人的创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另一方面来看,湖南本土诗人的创作与“流散”的湖南籍诗人的创作实际上又是双向互动的,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注释:
①张德明:《政治抒情诗的当代风采——读谭仲池诗集〈祖国我深爱着你〉》,《创作与评论》2014年11月号上半月刊。
②聂茂:《作为记忆和遗忘的诗写——以罗鹿鸣诗歌为阐释中介》,《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③吴投文:《湖湘文化的诗性抒写——当代湖南诗歌的整体考察》,《新文学评论》2012年第3期。
④吴投文:《李少君诗歌的地方性经验》,《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